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蘭察布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蘭察布盟(蒙古語:ᠤᠯᠠᠭᠠᠨᠴᠠᠪ ᠤ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爾字母:Улаанцавын чуулган[1])是清代內札薩克蒙古六盟之一,清朝時屬綏遠城將軍節制。清代烏蘭察布盟統四部六旗,會盟於四子部落旗境內之烏蘭察布河(「烏蘭察布」意為紅色山崖)[2]。置盟長、副盟長各一名,於所屬各旗札薩克內簡選。
民國時期成為綏遠省境內的行政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烏蘭察布蒙古族自治區與綏東四旗整合,所轄區劃大幅調整但名稱未變;直至2003年改為烏蘭察布市。除今四子王旗外,烏蘭察布市與清代盟旗所轄的牧區地域完全不同[3]。
歷史沿革

烏蘭察布盟的形成與清朝初期的軍事行動密切相關。清廷出於戰略需要,將四子、烏拉特、茂明安、喀爾喀右翼等部先後安插在陰山以北戈壁以南地區,逐漸形成了烏蘭察布盟。
據檔案記載,皇太極時期將已經歸附的蒙古各部分為左右兩翼舉行會盟。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當時四子部、烏拉特部、茂明安部等與左翼蒙古各部均參加了碩翁科爾會盟。清崇德元年(1636年)至順治十年(1653年)之前四子、烏拉特、茂明安與敖漢等部落仍會盟於西拉木倫河流域[3]。
雖然順治十年(1653年)時,四子部、烏拉特部、茂明安部和喀爾喀右翼部均已遷徙到陰山以北地區,但是此時烏蘭察布盟仍未形成。順治十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止,四子、烏拉特、茂明安、喀爾喀右翼等六旗均被包括在右翼蒙古的烏珠穆沁會盟當中,但有時四子部也與喀喇沁、敖漢、蘇尼特等旗進行會盟。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間喀爾喀右翼、四子、烏拉特、茂明安等旗從烏珠穆沁會盟中分離而出,但四子部落旗仍舊與左翼蒙古各旗關係密切,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間四子部落旗與喀爾喀右翼旗、烏拉特三公旗和茂明安旗才成為一個固定的盟———烏蘭察布盟。到雍正六年(1728年)時,理藩院不再派大臣主持而令蒙古王公自行組織會盟,烏蘭察布盟的會盟地點在「四子王旗境南白彥敖包的烏蘭察布河畔」[3]。
Remove ads
民國初年,各盟已經由不負責行政事務的監察機構轉變為蒙古族聚居區的一般行政區,並建立了公署。烏蘭察布盟先後劃歸綏遠特別區、綏遠省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設立「烏蘭察布蒙古族自治區」,仍為綏遠省轄下的自治州。
1954年6月撤銷綏遠省,烏蘭察布蒙古族自治區恢復為烏蘭察布盟,劃入內蒙古自治區,盟行政公署駐固陽縣。1958年,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劃歸巴彥淖爾盟。固陽縣劃入包頭市,改為固陽區。烏蘭察布盟行署由固陽遷至集寧市。1963年,包頭市所屬固陽縣(1961年撤區改縣)復歸烏蘭察布盟。呼和浩特市所屬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1965年,撤銷土默特旗,分設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1969年,錫林郭勒盟所屬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化德縣劃歸烏蘭察布盟。1970年,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右旗、固陽縣劃歸包頭市。1980年,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復歸錫林郭勒盟。1995年,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2003年撤銷烏蘭察布盟,改為烏蘭察布市。
所統六旗
烏蘭察布盟統四子部落、茂明安部、喀爾喀右翼部各一旗,烏喇特部三旗,共四部六旗。
歷任盟長
Remove ads
注釋及徵引文獻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