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當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當召map
Remove ads

五當召,也稱為巴達格勒廟蒙古語ᠪᠠᠳᠺᠡᠷ
ᠰᠦᠮ᠎ᠡ
漢語拼音字母Badgar Sum中蒙通用轉寫Badkar Süm_e藏語པད་དཀར་ཆོས་གླིང藏語拼音Bäkar Qöling),清代賜名廣覺寺蒙古語ᠠᠭ᠋ᠤᢈ ᠶᠡᠬᠡ
ᠣᠨᠤᠯᢌᠤ
ᠰᠦᠮ᠎ᠡ
漢語拼音字母Agûû'ih Ônôlt Sum,現代文:ᠠᠭᠤᠤ ᠶᠡᠬᠡ
ᠣᠨᠤᠯᠲᠤ
ᠰᠦᠮ᠎ᠡ
藏語རྒྱ༌ཆེན་རྟོགས་ལྡན༌གླིང威利轉寫rgya chen rtogs ldan gling藏語拼音Gyaqên Dog Dänling),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境內,距離包頭市區東北54公里。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號稱是內蒙古唯一的純藏式建築群[1][註 1],因曾培養出大批高級佛學人士而被尊稱為「東藏」[2]:213。1996年11月20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五當召, 藏文轉寫 ...
快速預覽 五當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Remove ads

歷史

五當召共有三個名稱,其俗名音譯為「五當」,意思是「柳樹的」[3][註 2];蒙文常用名「巴達格勒廟」或「巴達噶爾召」(蒙古語ᠪᠠᠳᠺᠡᠷ
ᠵᠤᠤ
中蒙通用轉寫Badakar Juu)源於藏文「པདྨ་དཀར་」(Bäma Gar,白蓮花)[註 3][註 4][3];漢文名為廣覺寺,為清代乾隆年間由清高宗所賜名[7]:164

五當召具體始建時間不詳,僅可知其為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王公於清朝康熙年間或之前興建[8]。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錯[註 5]主持擴建該寺廟[9],整體上參照了西藏扎什倫布寺的格局[10]:265。此後章嘉呼圖克圖若比多吉轉呈清廷理藩院請賜寺名,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皇帝賜名滿、漢、蒙、藏四體文字的「廣覺寺」匾額[8]。此後,該寺廟在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多次擴建[1],鼎盛時期共有8座大殿、3座活佛府以及1處陵堂[11]、2座磚舍利塔、90餘座僧房,以及一座專供活佛避暑修行的庚毘召[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五當召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廟,有自己的武裝、法院和監獄系統,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經濟來源有收取布施、出租土地牧場、宗教活動、煤礦收入幾種,並且從清代開始,位於今石拐境內的煤礦一直由五當召負責開採,直至1949年[13]。在鼎盛時期有1200多名喇嘛在五當召內修行或工作[10]:267,寺廟的相關事宜一直由洞闊爾活佛主持。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後,由於五當召特殊的宗教地位和影響,綏遠省人民政府在1950年4月批准成立五當召直屬區人民政府,並於當年7月正式成立,駐地五當召。隨著綏遠地區民族宗教問題妥善解決,加之附近地區逐漸以煤礦開採為主要經濟來源,1951年7月,綏遠省人民政府撤銷了五當召直屬區,成立石拐溝礦區[14]。1955年,第七世洞闊爾活佛圓寂,此後51年時間內,五當召均沒有活佛坐床[15]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五當召的建築不斷地被損毀[16]。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紅衛兵衝擊五當召,但在當地的牧民保護下,五當召並未受到過於嚴重的損毀。但由於紅衛兵的衝擊愈演愈烈,當地牧民直接給解放軍內蒙古軍區司令打電話,解放軍隨即駐防五當召,從而使五當召避免遭受更為嚴重的破壞[17]。截至1988年,原有的8座大殿當中的郝拉銀殿和努尼殿被夷平,庚毘召也在文革中遭到了嚴重的損毀[18],90餘座僧房僅餘60餘座保存較為完好[12]。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撥款重建了努尼殿,並於2005年9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一同重建的還有部分僧房[19]。2006年10月24日,第八世洞闊爾活佛正式坐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在五當召坐床的第一位活佛[15][20]

Remove ads

整體布局

Thumb
在五當召南側山上拍攝的五當召全景

五當召整體依山布局,由低而高,層次錯落。全召共有2538間房屋[21]:66,主體建築群由蘇古沁獨宮、卻依林獨宮、洞闊爾獨宮、日木倫獨宮、阿會獨宮、當圪希德獨宮6座殿堂,甘珠爾府、章嘉府、洞闊爾府3座活佛府以及蘇波爾蓋陵組成[2]:214,除阿會獨宮坐西朝東之外,其他殿堂均坐北朝南[22]。建築的排布並沒有明顯的規則,布局相對分散,且並沒有明顯的圍牆與外界標明界限[23]。各個主要建築中,蘇古沁獨宮位於整座召廟的最南側,其西側為卻依林獨宮,正北側為洞闊爾獨宮。當圪希德獨宮與洞闊爾獨宮相鄰,位於西側。日木倫獨宮位於當圪希德獨宮西北方向。三座活佛府相互緊鄰,均位於日木倫獨宮東側偏北的位置。蘇波爾蓋陵位於活佛府的東北方向[24]。此外整體建築群的兩側有99棟僧房,共有2500餘間。整個召廟建築群占地300多畝。所有建築均為藏式平頂方形樓式結構,白色方整牆體前為柱廊,四周是窗洞,上窄下闊,女兒牆為紫紅色,上有各種銅飾[10]:265

Remove ads

主要建築

蘇古沁獨宮

蘇古沁獨宮位於全召的最前端,也稱為大經堂殿[6]:79,高22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說建於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6]:79),為全召最大的建築。該建築是全召舉行集會、誦經的場所[25]:145,共有上下三層,最下層為經堂,大門兩側的牆上繪有四大天王[24],堂內共有64根立柱,天花板上懸掛經幡唐卡,地板上擺放著數十排坐榻,可容納上千名喇嘛同時誦經禮佛,四周牆壁上掛滿了表現佛祖釋迦牟尼的經歷,以及帳房氈包、城市村落等世俗生活的壁畫,兩側還布置有藏經櫥[2]:214;二層供有釋迦牟尼佛和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塑像;三層供有兩座銅製曼陀羅[25]:146

卻依林獨宮

卻依林獨宮,也被稱作哲學院、顯宗學部經堂[6]:80,位於蘇古沁獨宮西側[10]:266,建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是五當召內專門教授佛教教義的地方。該宮內的學徒學期通常會長達21年,每年夏曆臘月九日,卻依林獨宮內會舉行學位升級考試,通過者將會晉升[26]:12,並獲得去中小寺廟擔任「堪布」(住持)的資格[5]:61。宮內供奉著一尊高約10米的彌勒佛銅像[25]:146

洞闊爾獨宮

洞闊爾獨宮位於蘇古沁獨宮東側,也被稱為時輪學部殿或時輪學殿,始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五當召有史可查的最早建立的大型建築[6]:77。因其後半部分被漆成了黃色,故也被當地人成為「黃廟」[26]:13。因為該宮是五當召內傳授數學、天文、地理、曆法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時輪時數學院,通常學期長度為5-7年,通過結業考試後可以獲得「卻爾吉」學位[5]:62。該宮是一座二層建築,底層供有宗喀巴銅像,二層供奉眾佛像[10]:266。宮內還供有五當召一世活佛的塑像[2]:214。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在該宮內都要舉行學術升級考試,進行學術辯論。清高宗御賜的「廣覺寺」匾額就掛在該宮的宮門上[25]:146。該宮的前廊突出於大門之外,由4根藏式方柱支撐。宮內的藻井由雙龍和蓮花圖案組成[26]:16

阿會獨宮

阿會獨宮,也被稱作密宗學部殿[6]:80,是講授密宗蒙醫學的殿堂[2]:214,也是五當召內唯一一座面東背西的殿堂[6]:80。該殿堂內的學徒,如果學習密宗則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畢業,而學習醫學的學徒則擔任起類似於校醫的職務,負責為信徒治病[5]:62,如今活躍在內蒙古草原上的不少蒙醫大夫就是畢業於此[27]:177。宮內供奉著大日如來藥師佛無量壽佛白度母等佛[10]:266

日木倫獨宮

日木倫獨宮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也被稱作菩提道學部經堂殿,位於阿會獨宮的西北方向,是全五當召位置最高的學殿[10]:266。該宮由於在內五當召建造時間最晚[6]:80,故也被稱作「新廟」[26]:19。該宮研究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教義、教規的地方,同時傳授藏傳佛教歷史[2]:214,學期通常為9年,經過修業考試之後可以獲得「格西」(相當於博士)學位[5]:62。宮內供有一尊高約9米的宗喀巴的銅製坐像,兩側的佛龕中還有1000尊宗喀巴的泥塑小像[25]:146

當圪希德獨宮

當圪希德獨宮位於洞闊爾獨宮西側,又名金剛殿,建於乾隆五十年(1750年)[6]:78,是一座不大的二層建築[2]:214。由於該宮是管教喇嘛的地方,所以也被稱作馴服殿[10]:266、管教殿[28]:213。該宮為二層建築,樓下供奉著各個形態的護法神,包括牛頭馬面等塑像,個個面相猙獰[10]:266

努尼殿

現在又稱作金科殿或曼陀羅殿,是供僧人靜坐休持的殿。一樓為佛堂,供有千手千眼觀音像、六世班禪大師、宗喀巴大師像,正中供奉的三世佛為銅鑄鍍金佛像。牆上所繪壁畫是藏傳佛教九大佛寺壁畫;二樓是文物博物館,展出五當召內所保存的部分珍貴文物,有唐卡、清代景德鎮瓷器、活佛的生活用品、法器以及內蒙古僅存的兩座鎏金曼陀羅壇城[19]

活佛府

活佛府位於阿會獨宮的東南側,由三座相鄰的建築組成,被稱作三府,它們分別是甘珠爾府、章嘉府和洞闊爾府。其中甘珠爾府是五當召第一世活佛的居室[10]:267,位於阿會獨宮南側,供五當召歷世活佛師傅使用,專門為五當召培養活佛接班人[2]:214;章嘉府是清朝國師章嘉活佛的住處[25]:146[10]:267,位於洞闊爾府左側[6]:82,建於1842年,是一個獨立的院落[26]:29;洞闊爾府位於三座活佛府的正中間[25]:146,是五當召歷代活佛的居室[6]:82,也是三座活佛府當中最大的建築[2]:214,進門處為一扇藏式垂花門,門內有一幢二層藏式建築,並配有左右兩座廂房,主房的大廳前廊門罩上方精雕二龍戲珠和其他彩繪圖案,兩側牆壁上繪有山水、日月、星辰以及虎猴等動物,頂部的藻井繪有蓮花及八寶圖案[26]:26

蘇波爾蓋陵

蘇波爾蓋陵位於五當召的後方,努尼殿與活佛府之間[6]:82。該陵為一幢二層建築,原為第一是洞闊爾活佛的寢室[26]:23,後來成為供奉第一世洞闊爾活佛的陵堂,之後各代洞闊爾活佛的骨灰塔均被供奉於蘇波爾蓋陵中,此建築物就逐漸成為供奉五當召歷代活佛骨灰塔的地方[10]:267。該裡面共有7座鎏金銅塔[2]:215

研究與保護

2011年,五當召景區管理局掛牌成立[29]。2011年至2012年,包頭市博物館協同五當召景區管理局完成了對五當召景區2000餘件可移動文物檔案的登記整理工作[30]

五當召原藏有唐卡500多幅,繪製於清代乾隆年間,內容大多為佛教故事[31],但在保存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有217張唐卡出現殘損,個別唐卡殘損嚴重。2015年1月,出現殘損的唐卡已經得到修復[32]。此外,出於各種原因散落到民間的原藏於五當召的古文獻被包頭市檔案局收集並予以整理修復,其中大多數為蒙文古籍,還有少量藏文、滿文、漢文古籍[33]

1996年11月20日,五當召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34]。2009年2月26日,包頭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包頭市《五當召保護管理條例》,對五當召的具體範圍和保護的具體規範進行了規定,以及確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並於當年5月22日正式付諸實施[35]。2010年,包頭市石拐區人民政府制定了《五當召景區保護開發範圍內不協調建築拆遷安置辦法》,將景區內的非藏式建築全部拆除,住戶搬遷至景區外[36]。2015年,包頭市人民政府下撥資金,預計花費6年時間將五當召升格至國家5A級旅遊景區[37]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