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人民路 (上海)
上海市黄浦区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人民路,是上海市黃浦區中南部一條半月形道路,是上海老城廂邊界的北半部,同時也是南市地區北部的一條道路。道路始建於1912年,初名民國路,1913年起名為法華民國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其更名為人民路。
歷史
辛亥革命以前,隨著上海的市政發展,關於上海縣城城牆的去留始終成為焦點。1912年1月13日,滬軍都督府同意拆城築路之議,並成立城壕事務所來負責此項議題的執行。當月19日[1],拆城築路工程正式啟動,同時為紀念中華民國的成立,擬定新築道路的名字南段為中華路,北段為民國路。
1913年6月,城牆北段方才拆除完畢,同時完成築路,全路由碎石鋪設而成,寬約13米。並正式命名為民國路。但隨之而來的是該路路權和警權歸屬的問題,由於先前法租界與華界以城牆和護城河為界,因此拆城填浜築路難免將與法租界當局發生糾紛。最終經過協商,民國路以路中心為界,路北歸法租界所有,而路南則歸華界所有。由於路權分屬華、法兩方,因此該路亦被稱之為「法華民國路」(法語:Boulevard des deux Republiques)。在此之前華商上海電車公司已經向上海地方政府申請到在中華路和民國路的電車行駛牌照,而隨著民國路的路權分化,華商電車公司在此路段只能開闢單行線,給公共運輸帶來極大的不便[1]。例如自老西門到小北門站僅一站路,但乘車須繞經中華路、民國路才能到達。1914年,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滬海道尹與法租界簽訂《關於法華民國路路權和警權的協定》,確定雙方放棄各持一半路權的成見,雙方均可在這一路段設置交通設施。此後,華商電車公司得以增設複線。
1927年至1928年間,全路南側表面加注瀝青層[2] 。1943年,法租界被收回,法華民國路的稱謂也隨之淡出歷史舞台。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民國路更名為人民路,並沿用至今[3] 。
Remove ads
沿街歷史建築

- 大境道觀:明萬曆年間,在城牆西北廢箭台上建關帝廟。稱大境道觀。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
交通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