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人類身高

站立或躺平状态下脚部和头顶之间的距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類身高
Remove ads

身高,又稱身長,(英語:Human Height) ,是指一個人從頭頂到腳底的身體長度。

Thumb
身高範圍示意圖:左為正常成年男性,右為非洲俾格米人成年男性。

成年人的身高有一個標準範圍,並且在同民族同性別內部遵循常態分布。身高的標準範圍可以用常態分布中的標準差(σ)定義的z-score衡量[1]

z=(身高-參考組身高中間值)/σ

一般差出2-3σ(對成人3σ大致相當於與平均身高差到20%)的被認為是反常身高,例如巨人症侏儒症患者;但反常身高本身不一定在醫學上被視為疾病。

因為站立行走時體重對脊椎的壓縮,成年人一天之內的身高變化平均可達 1.9公分(0.75英寸)。

身高的形成

人的一生中,身體增長最快的有兩個階段:出生至1歲,和青春期期間。

青春期後期至20歲初達到成年身高。成年身高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因素決定。

Thumb
最優環境下的人體生長速度曲線(Courtesy: Richard Steckel)

基因在個人身高的決定中占重要地位。無明顯外因的身材矮小情況,包括病態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症,可以用給與提煉或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但這類治療價格昂貴,而且很多人認為這更加重了身高歧視,不贊成對個子矮但無其他發育缺陷的兒童使用生長激素。

但身高與營養和睡眠情況也有關聯,一個人群的平均身高則和環境因素,特別是兒童時期的健康和營養情況更有關。患病、感染、飢餓、貧血、缺乏蛋白質、缺乏等元素,都會妨礙身高增長。由於現代醫學和農業的進步,已開發國家和富裕的開發中國家人口身高都比歷史上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現在朝鮮的青年人平均比韓國矮8公分,主要是前者近年來饑饉的結果。再例如在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造成廣泛污染和生活環境不良的時候,人口平均身高達到了歷史最矮,比其前(農業社會)和其後(福利工業社會)都要低。

Remove ads

影響身高的因素

影響身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 遺傳:大多個子比較高父母的小孩通常比較高;個子矮的則比較矮,但只是其一因素,如小孩在其他部份條件良好,成長後也會有一定的身高。
  • 營養質、維生素D蛋白質是最影響人類身高的營養,這對身高影響非常大,很多先天因素良好的人因營養不良而長得不太高,如高動物蛋白高鈣可長高,其他高熱量則無效,在營養充足的國家,例如乳糖不耐症的東亞兒童,比起歐洲喝牛奶的孩子要矮,但喝牛奶的東亞兒童,與歐洲人身高則相似,間接說明高蛋白高鈣食物的重要性。
  • 運動:運動能刺激食慾低的小個子,使其能補充營養。
  • 睡眠:因腦下垂體只會在人類睡覺時產生生長激素,因此影響身高。
  • 發育:發育的先後非常影響人類的身高,女生一般較男生矮小並非是生長不足,而是因為女性一般較早發育,這也是小學時期女生會比男生高的原因。但因男生的發育時間較後,所以一個條件一般的男生最晚會在高中時比一個條件優秀的女生高。男可比父母較高的一方高至多25公分,女可比父母較矮的一方高至多25公分,而早熟跟晚熟也會有身高的分別,一個晚熟的男生可能十四歲至十六歲時才開始發育,因為他的長高時間較長(一般男生長高的時間大概是20年左右),所以在後期會比早熟的還要高。
Remove ads

身高的變化

一個人的身高剛起床時比入睡時高出兩公分,這是因為日間直立的姿勢壓縮椎間盤,而睡眠時椎間盤得到放鬆恢復原有高度。躺著量頭到腳的長度也會比站著量多出2.54公分。太空人們在失重的狀態下會增高5-7公分,回到地球後會逐漸恢復到原有高度。

人類的平均身高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科學界普遍認為6000年前農業社會的形成,造成人類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內8000年前遺蹟所留下的屍骨平均身高超過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2]

英國牛津大學里查德教授在分析幾千具從丹麥瑞典挪威英國冰島挖掘出來的古代人類男性的遺骨後發現,人類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紀期間的公元9世紀到12世紀之間到達一個自10萬年前現代智人誕生以來到20世紀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為1.73公尺,然後逐漸變矮變低,到了工業革命前夕的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1.67公尺,比9世紀到12世紀間減小6公分之多。一直到了20世紀中期,人類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復達到9世紀到12世紀的最大值。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內)前後共出土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170公分,女子155公分」。雖然人類的身高在農耕時代後就降至170公分左右,但 從1920年開始,特別是從20世紀中期以後,人類平均身高迅速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現代蛋白質基礎的食物(蛋、奶、肉)有能力充足供應的關係,歐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從167公分增長到177公分,其中比利時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從1920年的166公分增長到1970年的174公分,丹麥則從169公分增加到178公分。[3] 

作用

醫學觀點

反常身高可能預示著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侏儒症患者的肌肉骨骼發育缺陷、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的呆小症主要症狀是生長停滯和智力低下。馬凡氏綜合症的病人身材高瘦,但其最要關注的問題是心血管系統異常[4]。無並發問題而且無行動障礙的單純身高反常,醫學上一般不認為是疾病;本人要求用醫學手段改變的除外。

2013年,新加坡臨床研究中心、中央醫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芽籠綜合診所杜克——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等6名研究員聯合進行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指出身高影響下視丘腺體腎上腺皮質賀爾蒙,對心理健康有影響。此外,調查4,414名名21歲以上新加坡華人,按照身高分為高(171.3公分)、矮(身高145.2公分)及正常(身高159公分)三組;研究顯示,在高組別中有58%受訪者的心理健康指數為完全無問題,而矮組別只有47%為完全心理健康。同時,研究員分析了受訪者的個人資料後發現,高組受訪者學歷一般比較高,生活環境亦比較好,而且更多人已經結婚;高組有21.1%持有大學文憑,矮組只有12.8%。高組有7.3%住在有地房產,即擁有物業及土地使用權,矮組只有1.4%;另外,11%高組受訪者住在私人住宅,矮組只有3.7%;而且,75%高組受訪者已經結婚,矮組受訪者則為60%[5]

Remove ads

體育作用

身材高的人一般四肢也長,重心高。這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要由具體項目而定。在籃球棒球足球守門員羽毛球,身材高對競賽有幫助。體操桌球等靈巧性為主的項目中,則用處不大,而且可能反是負擔。賽馬中因為減輕負重是一個主要目的,騎師以矮個子為多。賽車運動中,雖然影響相對之下較小,但較高的身高帶來的體重也不利於表現。

列表

以下表格資料為英國NCD-RisC根據各國參與人員的回報數據(對於樣本數目與年齡層皆未提供)[6],諸國非官方正式數據僅供參考。例如:臺灣男性身高表示為172.6公分-176.4公分,表示樣本平均174.5公分[7],與官方的資料有所出入。台灣官方身高則是引用教育部所提供的資料,20歲男性為173公分。若是有官方來源的數字發佈,表中該國則替換以官方資料為主。中國19歲男性平均172.1公分就是2014年中國官方的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之官方數據[8]

近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對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趨勢的研究報告,覆蓋193個國家的6500萬5-19歲兒童青少年的數據。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是健康和飲食品質的重要指標,19歲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在全球範圍內差異懸殊,而其中一個亮眼的數據是,中國19歲青少年平均身高均為東亞第一。研究由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協作組(Non-Communicable Disease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完成。 先來看下研究所關注的指標:身高和體重指數(BMI)。這兩個指標反映了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營養質量和生活環境的健康程度,同時也是整個生命過程健康和發育結局的重要指標。相比之下,BMI考慮由身高增長等因素導致的體重增加,能夠衡量一個人處於某個身高值時,其體重為正常、超重還是低體重。

研究指出,根據2019年數據,19歲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在全球差異可達20cm,這對男孩和女孩分別意味著6年和8年的生長差距。

那麼,平均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國家分別是哪裡呢?報告指出,19歲男女平均身高最高的幾個國家集中在歐洲東西部,其中荷蘭和拉脫維亞拔得頭籌,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83.5公分和拉脫維亞女性平均身高為170公分。相反,南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東非地區的青少年身高則不盡理想,其中東帝汶19歲男性最矮,平均身高160.1公分;瓜地馬拉19歲女性最矮,平均身高150.9公分。

而在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和東南亞某些地區等新興經濟體中,兒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在35年來得到了最明顯的改善。

相比之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兒童,尤其是男孩的身高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則陷入停滯甚至減少。

更多資訊 國際單位制, 英制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