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維夫
烏克蘭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維夫[1](烏克蘭語:Львів,羅馬化:Lviv,發音:[lʲwiu̯] ⓘ;波蘭語:Lwów[註 1]),又譯利沃夫[註 2],舊稱倫貝格或倫堡(德語:Lemberg、拉丁語:Leopolis,直譯:「獅城」[註 3][2][3]),是烏克蘭利維夫州首府以及西部主要城市、全國第六大城市。人口680,482人(2024年),其中烏克蘭人占88%,俄羅斯人占8%,波蘭人占1%,另外每天有20萬人從郊區進城上班。
![]() |
利維夫始建於1256年,曾為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的首都[4],1349年被併入波蘭,並一度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第二大城市。1772年,伴隨著瓜分波蘭的狂潮,利維夫改隸屬奧地利,並成為其治理下的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的首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短命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也以這裡為統治中心,之後,這座城市再度回歸波蘭。1939年德蘇聯合入侵波蘭以後,利維夫成為蘇聯的領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獲得獨立。
利維夫是加利西亞地區的歷史中心,也是烏克蘭西部主要的工業與文化教育中心,擁有許多大型工廠、烏克蘭最古老的大學和著名的利維夫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利維夫的舊城區擁有許多珍貴的建築,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利維夫也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之一。
Remove ads
地理

利維夫位於Roztocze高地的邊緣,距離波蘭邊境大約70公里,距離東喀爾巴阡山脈大約160公里。利維夫的平均海拔為296公尺,市內也有一些地形起伏。全市的最高點為「利維夫高堡」(Vysokyi Zamok),海拔409公尺。在高堡可以居高臨下地俯瞰市中心極其有特色的綠色穹頂教堂和錯綜複雜的建築。
城牆包圍的老城位於高堡山腳下,波爾特瓦河畔。13世紀,當地人民開始運用河流運輸貨物。20世紀初,河流被污染,市區河段被覆蓋。利維夫的中心街道自由大街(Prospect Svobody)就位於原來河道的右岸,街上有著名的利維夫歌劇芭蕾舞劇院。
利維夫的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冬冷夏熱。[5]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3度,而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攝氏18度。[6]年降水量為660公釐,大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日照時數約為1,804小時。[7]
歷史
歷史沿革

利維夫歷史上曾經屬於許多不同的國家:波蘭與波蘭-立陶宛聯邦,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德語稱「倫貝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短命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回到波蘭;然後是蘇聯。此外,瑞典和土耳其都曾試圖征服該市,但未能取得成功。
1993年的一次考古挖掘顯示利維夫地區至遲在5世紀已有人居住。大約在8世紀,一個西斯拉夫人部落定居於此,9世紀臣服於大摩拉維亞。此後這裡成為波蘭和基輔羅斯爭奪的地盤:從960年到980年,波蘭國王梅什科一世控制這一地區。981年,被基輔羅斯的弗拉迪米爾大公征服。
不過,利維夫的城市本身建立於1256年,建立者是魯塞尼亞的哈雷斯基公爵,以他的兒子列夫命名了這座城鎮[9]。利維夫由於位置適中,發展迅速,在1272年成為公國的首都。1349年,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三世(公爵的堂兄弟)奪取了該市。1356年,波蘭帶來了德國市民,並賜給馬德堡權利,允許富裕市民選舉成立市議會解決全市問題。隨著城市的繁榮,利維夫成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吸引了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的商人。各個教派的教堂陸續建造起來。
17世紀,瑞典人和哥薩克人都曾入侵該市。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該市稱為倫貝格,成為奧地利加利西亞及洛多梅里亞王國首府。作為波蘭(後來改稱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利維夫成為魯塞尼亞總督區的首府。
Remove ads

作為波蘭(以及後來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利維夫成為了魯塞尼亞省的省會。受益於「過境權」以及黑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貨物運輸,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城市的人口增長迅速,利維夫很快成為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城市,以及文化,科學和貿易的重要中心。
該市的防禦工事得到加強,利維夫成為從東南方守衛聯邦的重要堡壘。曾有三個總主教區設在該市:羅馬天主教(約1375年)、希臘天主教和亞美尼亞天主教。該市擁有眾多的種族,包括德國人、猶太人、義大利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等等。自從16世紀,該市的宗教團體又增加了強大的新教徒。到17世紀上半葉,全市約有25〜30萬居民,大約有30個工匠行會,涉及一百多個不同的行業。

1772年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此該市改名倫伯格,成為奧地利的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首府。官方語言改為德語,市政機構大部分職位被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獲得,不過該市仍然是波蘭文化和烏克蘭文化的主要中心。奧地利的初期統治相當寬鬆,1784年,約瑟夫二世重開利維夫大學,以拉丁語、德語和波蘭語授課,從1786年起烏克蘭語也成為授課語言之一。
19世紀初,奧地利帝國政府開始推行日爾曼化,1805年關閉了大學,到1817年重新開放時已經完全德國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1918年10月18日,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匈帝國政府突然崩潰。該市成為當地烏克蘭人和波蘭人衝突的場所。11月1日,當地烏克蘭人宣布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首都就設在利維夫。當地波蘭居民不滿烏克蘭人的統治,奮起反抗,並獲得波蘭後方的支援。到1919年7月,波蘭武裝力量將烏克蘭武裝力量驅逐到茲布魯奇河以東。1920年4月波烏兩國簽署協定,烏克蘭承認波蘭對利維夫地區的統治。
在波蘭第二共和國期間,利維夫是波蘭第二大城市。這一時期,該市經歷了波蘇戰爭。波蘭第二共和國政府削弱了當地烏克蘭人的權利,關閉了許多烏克蘭學校[10]。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12日,德國第一山地師抵達利維夫郊外,開始圍城。該市守軍收到命令死守,最終利維夫被入侵的蘇軍佔領。1941年德軍佔領利維夫。1944年7月,紅軍發動利維夫-桑多梅日攻勢,奪回利維夫,並逮捕效忠波蘭流亡政府的波蘭家鄉軍在當地的指揮官。
蘇聯接管以後,波蘭抵抗組織成員被強征進入蘇聯控制的波蘭人民軍,否則就關入監獄。[11]
在戰前,利維夫的猶太人數量居波蘭城市第三位,隨著戰爭難民的流入,最後猶太人的人數超過了20萬。德國人一進入該市,就立即屠殺猶太人,聲稱是報復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屠殺(其實猶太人同樣遭到內務委員會的清洗)。許多學者指出許多屠殺是由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所為。然而,兇手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的關係尚有待商榷。[12]在1941年六月底到七月初歷時四個星期的大屠殺期間,近4000猶太人被殺害。1941年7月25日,發生了第二次大屠殺,稱為「彼得留拉日」,得名於西蒙·彼得留拉[13][14];2000名以上猶太人在利維夫被殺。
利維夫隔都在大屠殺後建立起來,居住了12萬猶太人,其中大部分都送到了貝爾賽克滅絕營,或在其後的兩年中在當地被殺害。繼大屠殺之後,別動隊殺戮、隔都艱苦的生活條件,以及送往滅絕營,包括城市郊區的賈諾斯卡(Janowska)勞改營,導致猶太人幾乎完全被消滅。到1944年蘇聯軍隊奪回利維夫時,只有200-300名猶太人仍然活著。
不過當時許多市民是有冒著被判處死刑的危險,協助和藏匿起被納粹追殺的猶太人——當地的烏克蘭人和其他居民藏匿了成千的猶太人,他們中許多人後來宣布為國際義人。而烏克蘭希臘天主教都主教有為拯救猶太社區成員付出巨大貢獻。
戰後,利維夫又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原來占人口主體的波蘭居民遭到驅逐,安置到波蘭剛從德國得到的西部領土(特別是弗羅次瓦夫),那裡原來的德國居民均被驅逐,或因擔心蘇聯的報復而逃走。利維夫原有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也均被轉移或處死。這次人口大遷徙徹底的改變了該市的民族構成。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開始按照規劃,在新得到的領土上(如波羅的海國家和利維夫)布置了一批重要的工業,如利維夫公共汽車製造廠是蘇聯最大的公共汽車製造廠,有3萬名工人;還有著名的電視機生產廠家Zavod Elektron、鞋廠Obuvnaya Fabrika Progress、糖果廠Svitoch,每個廠的工人都在1萬人以上。這些工廠往往是從烏拉爾地區等遙遠的地方搬遷而來,因此利維夫接納了不少來自蘇聯各地的新移民,也有許多移民是來自城市附近說烏克蘭語的農村地區。同時利維夫的城市規模有了顯著擴大。按照史達林俄羅斯化政策的要求,1946年,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將所有教區交給俄羅斯東正教會。
今天的利維夫是烏克蘭全國第五大及西部最大城市,亦是其重要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
2022年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由於首都基輔受到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重大威脅,將大部份政府機關遷至西部重鎮利維夫,不少歐美國家之領事機構亦有隨其遷館,成為事實上的陪都。
交通


利維夫是一個鐵路樞紐,從城市放射出9條鐵路。每天從利維夫火車總站發出很多班次的列車,可以到達烏克蘭大部分城市。由於靠近烏克蘭西部邊界,每天也有幾個班次的列車開往波蘭的克拉科夫、斯洛伐克的科希策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其中基輔與克拉科夫之間開行的是豪華列車。按照西歐標準,火車的速度都很慢,許多班次都是通宵線路,設有臥鋪車廂。不過車票價格即使按照烏克蘭標準也是非常便宜,例如從利維夫到匈牙利、斯洛伐克邊境有數百公里的距離,但票價只有幾歐元。
除了廣泛的鐵路聯絡以外,經由航空也可到達利維夫。利維夫基利茨基國際機場距離市中心只有6公里。[15]
利維夫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通車於1880年5月5日。1894年5月31日,最後一條以馬為動力的線路實現了電氣化。1922年,電車系統改為靠右行駛。1944年7月的利維夫—桑多梅日攻勢以後,該市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關閉了一些線路,但大部分線路被保留了下來。目前,利維夫有軌電車約有220輛車,75公里軌道。大部分軌道狀況不佳,電車車輛情況尚好,但在尖峰時間經常發生擁堵。
1952年11月27日,開始在市中心用無軌電車取代有軌電車。此後又開闢了通往郊區公寓的一些新線路。目前,利維夫的無軌電車約有220輛車,大部分是1960年代的車型。
利維夫的公共汽車網路發展不夠完善,線路稀少,而且價格相對便宜。小巴經營的郊區線路能到達該地區大部分城鎮,也包括位於波蘭邊境的舍希尼。
文化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利維夫歷史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理由見[16]例如:
Criterion ii:利維夫的城市結構與建築是東歐、義大利、德國建築和藝術融合的一個突出代表。
Criterion v:利維夫的政治和商業地位吸引了眾多有著不同文化和宗教傳統的民族,他們建立了雖然不同卻相互依賴的社會團體,這遺風在現代城市中仍可發現。
利維夫的歷史建築可追溯到13世紀。此後幾個世紀中,該市在數次戰爭和入侵中被寬恕,而其他許多烏克蘭城市均被摧毀。它的建築反映了歐洲各國和不同歷史時期建築風格的影響。經過 1527年和1556年的2次大火,利維夫喪失了大部分哥德式建築。這裡儲存了大量文藝復興、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代表建築。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藝術家的作品也被儲存了下來。
許多古代遺留的各種風格的城堡和教堂點綴著該市市中心的風景,這些建築上布滿許多石雕。

利維夫是烏克蘭重要的宗教中心。該市是羅馬天主教在烏克蘭的主要中心,也是2005年8月21日之前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的中心。在所有宗教建築中,大約35%屬於烏克蘭東儀天主教,11.5%屬於烏克蘭自治東正教會,9%屬於烏克蘭正教會—基輔宗主教聖統,還有6%屬於拉丁禮儀的羅馬天主教。
截至2005年,利維夫是唯一擁有2位樞機主教的城市: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的盧博米爾·胡薩爾樞機,和羅馬天主教的瑪利亞諾斯·雅沃爾斯基樞機。
2001年6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利維夫,他參觀了利維夫拉丁禮儀主教座堂、聖喬治主教座堂以及亞美尼亞教會主教座堂。
利維夫還有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其中最著名的有利維夫國家美術館、宗教博物館(前無神論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前工業博物館)。
歷史上,利維夫是中歐最重要的體育中心之一。第一個足球職業俱樂部Czarni Lwów成立於1903年,第一座體育場開放於1913年。目前,利維夫擁有幾個重要的足球職業俱樂部和許多小型俱樂部。利維夫喀爾巴阡足球俱樂部建於1963年,現參加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賽事。
友好城市
經濟
利維夫的市場經濟在烏克蘭算是發展較快,這與它人口規模較大有關(是烏克蘭最大的城市之一)。
目前該市經濟是蘇聯結束以後發展中城市的一個典型。利維夫存在許多問題,基礎設施、街道失修,污染,包括周末市中心嚴重的汽車污染,腐敗問題,供水不正常,特別是熱水供應困難。
根據烏克蘭經濟部統計,利維夫州平均工資水平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9月為1004.1 UAH(約200 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分類標準,利維夫屬於下中等收入城市。
儘管這城市面臨許多挑戰,市內還是十分繁忙的;街道上充滿活力。街上擠滿了出售蔬菜、水果、肉類、糕餅、書籍、成衣和旅遊紀念品的小販,已經完全拋棄了蘇聯時期的體制。有許多餐館和商店,出售各種貨物,包括西方製造的昂貴商品。
利維夫是過去和現代有趣的混合,經常可以看見一邊是來自鄉下的農民在街上售賣他們的陶器,隔壁是一個位於中世紀建築中的手機商店,出售最新款式的諾基亞手機。
教育
利維夫是烏克蘭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擁有3所重點大學和許多規模較小的高等學校。這裡有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的8個機構,40多所研究機構,3所專科學校和11所州立學院。3所大學是:利維夫大學、利維夫工藝學院(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Львівська політехніка)和烏克蘭天主教大學(Український Католицьк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其中利維夫大學是烏克蘭最古老的一所大學。
旅遊
利維夫舊城是該市最主要的遊覽區,建築主要集中於此。
- 市集廣場,185,000平方公尺。
- 班迪內利宮
- 黑屋
- 科爾尼亞克特宮
- 總主教宮
- 盧博米爾斯基宮
-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利維夫主教座堂
-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利維夫主教座堂
- 東正教聖母安息堂,帶有華麗的鐘樓
- 聖母升天聖殿總主教座堂(羅馬天主教)
-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聖喬治主教座堂
- 多明我會聖體堂
- 博伊姆小堂
- 利維夫高城堡,可以俯瞰老城
- 利查基夫公墓
- 耶穌會教堂
- 利維夫伯納德教堂
- 利維夫歌劇芭蕾舞劇院
市長
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
- Peter Stecher
- Janusz translator
- Mateusz Mikułka
- Paweł Kampian
- Stanisław Gąsiorek
- Stanisław Scholz
- Bartłomiej Uberowicz
- Marcin Kampian
- Erazm Sixt
- Jan Alnpeck
- Józef Bartłomiej Zimorowic
- Marcin Anczewski
- Dominik Wilczek
- Józef Jaśkiewicz
- Jakub Bernatowicz
哈布斯堡君主國 - Austrian Partition
- Marcin Mercenier
- Franciszek Longchamps de Bérier
- Francis Antoni Lorenz (1787-1816)
- Jan Hoffman (1817-1825)
- Jan Homme (1825-1841)
- Emil Gerard Festenburg (1842-1848)
- Michał Gnoiński 1848
- Karol Höpflingen-Bergendorf (1848-1858)
- Franciszek Kröbl (1859-1869)
- Julian Szemelowski (1869-1871)
- Florian Ziemiałkowski (1871–1873)
- Aleksander Jasiński (1873–1880)
- Michał Gnoiński (1880–1883)
- Wacław Dąbrowski (1883–1887)
- Edmund Mochnacki (1887–1896)
- Godzimir Małachowski (1896–1905)
- Michał Michalski (1905–1907)
- Stanisław Ciuchciński (1907–1911)
- Józef Neumann (1911–1914)
- Tadeusz Rutowski (1914–1915, 1918)
- Władysław Stesłowicz (1919)
- Józef Neumann (1919-1927)
- Jan Strzelecki (1927-1928)
- Otto Nadolski
- Jan Brzozowski-Haluch (1930–1931)
- Wacław Drojanowski (1931-1936)
- 斯坦尼斯瓦夫·奧斯特洛夫斯基 (1936–1939)
副市長
- Wawrzyniec Kubala (1931-1935) [來源請求]
- Zdzisław Stroński (1932-)
- Roman Dunin
- Wiktor Chajes
- Franciszek Irzyk
- Jan Weryński
- Michał Kolbuszowski
- Fyodor Jeremenko (1939-1941)
- Jurij Polanśkyj (1941)
- Hans von Kujath (1941-1942)
- Egon Höller (1942-1944)
- Paweł Boyko (1944–1945)
- Petro Taran (1945–1948)
- Vasyl Nikolaenko (1948–1951)
- Kostiatyn Boyko (1951–1956)
- Petro Owsianko (1956–1958)
- Spirydon Bondarchuk (1958–1959)
- Vasyl Nikolaenko (1959–1961)
- Roman Zawerbnyj (1961–1963)
- Apołłon Jagodzinski (1963–1971)
- Roman Musiejewski (1971–1975)
- Wjaczesław Sekretariuk (1975–1980)
- Volodymyr Pechota (1980–1988)
- Bohdan Kotyk (1988–1991)
自1998年以來,利維夫市市長通過民主直接選舉產生,同時還要兼任市議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和利維夫市議會主席。
建城750周年紀念
2006年9月,利維夫慶祝建城750周年。主要的一項慶祝活動就是在利維夫歌劇芭蕾舞劇院周圍舉辦。
注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