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供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任供給(英語:Confidence and supply),或稱信任供給協議,是指在西敏制下的議會民主國家,執政黨與議會內其他政黨或無黨籍人士締結協議合作以維繫政權的政治型態,主要出現在少數派政府。締結信任供給協議的議員,在信任動議和撥款法案時投贊成票或棄權,以表達對執政黨的支持,但他們仍然有權利在與自身相關的政策投票支持,或依良心為法案進行投票[1][2][3]。
相較於信任供給,聯合政府是更正式的安排,因為小黨(例如議會最大黨外的政黨)的成員可以在內閣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擔任黨鞭,更可能獲得部長職位。
信任
在大多數的議會民主國家中,國會議員可以對政府或行政議會提出不信任或信任動議[註 1]。這些動議的結果表明政府目前在議會中有多少支持票。如果政府不夠支持票或不信任議案通過,政府領導通常將會辭職並允許其他政治人物組成新政府或舉行選舉。
另外可能需要一定代價才能組成政府。
供應
大多數議會民主國家都需要通過撥款法案來獲得年度國家預算,有時也包括一些財政措施,以便政府實踐和制定政策。若無法通過撥款法案,實際上和不信任動議通過相同。在現代早期的英格蘭,扣留資金是議會控制王室的方式之一。
各國例子
澳洲工黨的吉拉德政府和後續的第二次陸克文內閣在2010年澳洲聯邦大選產生懸峙議會後組成少數派政府,並獲得三名無黨籍議員和一名澳洲綠黨議員的信任供應[4]。
首相賈斯汀·杜魯道的執政自由黨在2022年3月和新民主黨在聯邦議會達成信任供給協議,確保可以執政到2025年,令自由黨事實上成為了多數政府,不過新民主黨亦可以隨時違反協議。2024年9月4日,新民主黨終止了此信任供給協議。[5]
1985年安大略省級選舉的22天後,安大略進步保守黨政府宣布辭職,並由安大略自由黨在安大略新民主黨的信任供應下組成政府,而兩黨之間的協議也被稱為"The Accord"(協議)。
2017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級選舉後,英屬哥倫比亞綠黨同意和英屬哥倫比亞新民主黨簽署信任供應協議[6]。而英屬哥倫比亞自由黨試圖組建政府,但被民主黨和綠黨聯合的不信任動議擊敗。
在1989年和1996年執政的第三陣線由除印度國民大會黨和印度人民黨之外的其它政黨組成。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也在2004至2008年給予國民大會黨信任供應,直到印度-美國民用核協議才停止。
2016年愛爾蘭大選後愛爾蘭統一黨和一些無黨籍議員獲得共和黨的信任供應,組成少數政府[7],也是共和黨作為對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政策承諾的回報。[8] 共和黨對信任供應投票時需棄權,但有權利在愛爾蘭眾議院或參議院提議的任何法案投支持或反對。該協議持續到2020年中,兩黨歷史性連同綠黨聯合執政為止。[9]
信任供給在日本政界稱為「閣外協力」(日語:閣外協力/かくがいきょうりょく kakugai kyōryoku */?),擁有國會席次的在野黨在沒有黨員入閣的狀態下與執政黨簽訂政策協定,以在各種議案上支持執政黨。最近一次閣外協力狀態出現在2016年至2017年組成的第3屆安倍第2次改組內閣,包括新黨大地、日本之心兩個政黨。
在2018年5月9日舉行的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中,希望聯盟在馬來西亞下議院贏得113席。儘管已經擁有簡單多數席次來組成政府(112席),贏得8席的沙巴民族復興黨、沙民統以及之後加入公正黨的三名國會議員仍然承諾將支持聯盟。有鑑於此,希望聯盟和兩個信任供給的合作政黨組成一個達安全線(125席)的馬來西亞政府[10]。2020年2月因希望聯盟內部分裂而倒台後,一度出現無人過半的懸峙國會,直到其中一派與原本的反對黨國陣、伊斯蘭黨、砂盟、沙巴團結聯盟等組成席次剛好過半的聯合政府,其中砂盟及沙巴團結聯盟即在新政府中扮演了關鍵的信任供給角色。
2008年紐西蘭大選時,由約翰·基領導的紐西蘭國家黨獲得行動紐西蘭、聯合未來黨和毛利黨的信任供應,得以組成少數政府[12]。同樣的情況發生在2005年,使由海倫·克拉克領導的工黨與進步黨組成聯合政府,並獲得 紐西蘭第一黨和聯合未來黨的信任供應。在2014年大選後,國家黨再次獲得行動紐西蘭、聯合未來黨和毛利黨的信任供應。2017年,儘管國家黨獲得的普選票比工黨多,但行動紐西蘭選擇和工黨合作以實現政黨輪替,並獲得左翼的綠黨支持。
在1977至1978年期間,由詹姆士·卡拉漢領導的工黨和自由黨簽署信任供給協議,也被稱為自由黨-工黨協議。作為回報,工黨同意為自由黨提供溫和的政策讓步[13][14]。
由於使用了比例代表制,蘇格蘭和威爾斯下放立法機構更常出現信任供給協議。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