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思巴字母
书写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ꡏꡡꡃ
ꡣꡡꡙ
ꡐꡜꡞ,轉寫:mongxol tshi,意為「蒙古文字」;傳統蒙古文:ᠳᠥᠷᠪᠥᠯᠵᠢᠨ
ᠪᠢᠴᠢᠭ᠌;蒙古語: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轉寫:dörvöljin üseg,意為「方體字」;藏語:ཧོར་ཡིག་གསར་པ་,威利轉寫:hor yig gsar ba,意為「蒙古新字」),也常被稱為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創的塔塔統阿蒙古文。然而此時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已經分裂為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符號。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遂廢棄不用,但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但隨後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重新採用傳統蒙古文。
Remove ads
八思巴字蒙古語

自從元朝頒佈八思巴文後,皇帝的蒙古文聖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寫,學界稱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及亦集乃路黑城的民間契約或官方文書,仍然多數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寫成。由於八思巴字精於準確標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語的資料,被視為研究蒙古語音韻學的寶庫。
漢語音韻學

由於八思巴字是一種嶄新的文字,當時元政府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著書立說,指導國民如何使用這種文字。這些書籍包括有用八思巴字對譯漢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如元代朱宗文1308年校《蒙古字韻》[1]和在1325年後增補入陳元靚《事林廣記》的《百家姓蒙古文》,後世人可利用它們來研究元代漢語的音韻系統,和發展成北方官話的過程。書寫漢語時在八思巴制定的字母中去掉ꡘ(囉)、ꡢ(遐)、ꡥ(惡)三字,而增入ꡤ(法)、ꡚ(設)、ꡜ(訶)、ꡗ(耶)四字[2]的變體字ꡰ(敷)、ꡮ(審)、ꡯ(匣)、ꡭ(喻)。
《蒙古字韻》中「見母」等清音沒有同八思巴文的ꡀ(葛)等清音相對應[1],這個明顯的錯誤,可能與採用八思巴文拼寫蒙古語的慣例有關,如八思巴字ꡂ(ga)或ꡁ(kha)對應畏吾兒字ᠺ(ga或ka)而八思巴字ꡀ(ka)只用於梵語藏語借詞;漢語三十六字母與梵藏字母之間的這種顛倒的清濁音對應,是元代八思巴字拼寫漢語的既成事實,後來在清代1750年著《欽定同文韻統》的《華梵字母合璧譜》中復正華梵字母清濁對應。
表中漢語三十六字母歸類依據張麟之《韻鏡·三十六字母》。表中所列八思巴字母漢語名字依據元代盛熙明1334年著《法書考》和明朝陶宗儀1376年著《書史會要》,它們糅合了唐智廣794年後著《悉曇字記》和北宋1035年著《景祐天竺字源》的譯音。
表中舌上音「知、徹、澄、娘」和半齒半舌音[4]「日」選取了對應齦顎音的擬音,因《蒙古字韻》未採用八思巴文中對應捲舌音的字母ꡫ(ḍa)、ꡪ(ṭha)、ꡩ(ṭa)、ꡬ(ṇa)和對應齒齦音的字母ꡘ(ra)。八思巴文拉丁轉寫因人而異沒有既定標準,表中拉丁轉寫方法同於藏文。
表中的四個元音字母的頂槓在詞中和詞尾位置時需要去掉。
其他影響

八思巴字雖然在歷史舞台上出現的時間很短暫,但由於當年蒙古帝國的幅員廣闊,加上因為行軍的原因,這種文字實際上流傳的區域比常人想像中大。例如清末的達賴喇嘛印章、阿拉善王爺的印章均是用八思巴字刻制,一些內蒙古、安多和西藏地區的寺院門上有八思巴字刻的經文。[5]又例如:今時今日在語言學上對八思巴字的研究最深入的,除了中國的學者以外,亦包括俄羅斯及日本的學者。當中,俄羅斯的學者主要是研究有關八思巴字跟其他中國西北的文字,如:西夏文及女真文的關係;而日本方面,由於當年蒙古人的入侵帶來了不少鑄有八思巴字的令牌及器物,這些器物都成為了日本方面研究這種文字的珍貴材料。
統一碼標準
統一碼聯盟過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納入編碼範圍,但由於八思巴字的文獻主要以中文為主,而在大中華以外地區又少有其他文獻,所以進展一直十分緩慢。後來由於電腦上字型技術的成熟,使網路上出現了不少有關創作字型的討論區。在這個偶然的環境下,英國語言學家魏安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編碼問題。其後Unicode基金會向中國大陸的代表請教有關八思巴字的編碼。在各國學者的努力合作下,編碼終於在2003年完成,並於2006年夏季推出的統一碼5.0版開始出現[6]。統一碼5.0編配了56個編碼點與八思巴字,從U+A840到U+A877。尚有其他字型的變體,透過複雜文字編排亦可表示出來。詳細編碼如下:
八思巴文 Phags-pa[1][2] 統一碼碼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A84x | ꡀ | ꡁ | ꡂ | ꡃ | ꡄ | ꡅ | ꡆ | ꡇ | ꡈ | ꡉ | ꡊ | ꡋ | ꡌ | ꡍ | ꡎ | ꡏ |
U+A85x | ꡐ | ꡑ | ꡒ | ꡓ | ꡔ | ꡕ | ꡖ | ꡗ | ꡘ | ꡙ | ꡚ | ꡛ | ꡜ | ꡝ | ꡞ | ꡟ |
U+A86x | ꡠ | ꡡ | ꡢ | ꡣ | ꡤ | ꡥ | ꡦ | ꡧ | ꡨ | ꡩ | ꡪ | ꡫ | ꡬ | ꡭ | ꡮ | ꡯ |
U+A87x | ꡰ | ꡱ | ꡲ | ꡳ | ꡴ | ꡵ | ꡶ | ꡷ | ||||||||
注釋 |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與引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