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微母
中古漢語聲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微母是中古漢語的輕唇音次濁聲母,是三十六字母之一,一般構擬作唇齒鼻音[*ɱ][1]:149[注 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3月4日) |
來源
北方方言的演變
現在大多將微母構擬作[*ɱ]。根據伊恩·麥迪遜(Ian Maddieson)的資料,317種語言共有1057鼻音,其中[ɱ]只出現了1次[2]:136。朱曉農解釋說:「這可以說明為什麼『非敷奉微』的微母無法長期保持這個ɱ音。……其實這應該是可以預料的,因為發鼻音要完全封閉口腔通道,唇齒鼻音是用下唇和上齒來成阻的,如果上齒漏縫那就無法發好唇齒鼻音。所以,除非全民族都是一口不漏風的好牙,否則這個音不能存在於這個民族的語言中;即使有,也會馬上變成m,v,w等相近的音。」[2]:136
以元代《中原音韻》(1324)音系為代表的北音仍有獨立微母,其音位地位不變,收字也基本不變。但根據蒙漢對音材料如八思巴文字、《蒙古字韻》等的擬音,微母字已從[*ɱ]變為[*v]或[*ʋ]。
明代前期也還有獨立微母。《韻略易通》(1442)的「早梅詩」中,「無」(微母)和「一」(影、喻、疑母)仍然有別。
但在明代晚期徐孝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2),微母「問」、「文」和影母「溫」、「穩」列為同韻同聲;徐孝又說:「吳、無、晚、玩、悟、勿之類,母雖二三,音實為一味,不當分別而分別也,……今並於影母領率。」此時微母已經完全併入影母[3]:335,和現代漢語普通話一樣。
在普通話,絕大部分中古微母字都讀為零聲母合口呼,如「無巫誣武舞侮鵡務霧微尾未味晚挽萬襪文紋蚊聞吻刎問物勿亡網忘妄望」,只有「曼蔓[注 2]」等極少數例外。
Remove ads
方言分布
中古微母[*ɱ]只在官話轉讀[v]、[ʋ]、[w],在其他方言多轉讀[m]、[mb]、[b]。
考察48處方言中中古微母字的今讀結果表明,今讀[m-]的百分比,官話方言全在一成以下;如果除去「曼」、「蔓」兩特字,則全為零;內部非常一致。而其他方言中,只有漵浦話和宜春話在一成以下,而後者也有口語用字「網」讀[m-]。杭州話和長沙話在一至兩成,其他方言都在兩成以上[4]:114-115。以這48處方言「尾(明微三合上)」、「蚊(明文三合平)」、「網(明陽三合上)」為例[4]:116[注 3]:
上表中,官話方言中古微母字「尾」、「蚊」、「網」都不讀[m-],而非官話方言除漵浦外,都至少有一字讀[m-]或[b-]。
Remove ads
除了受官話方言影響較深的方言,南方方言都有古微母字讀如明母的現象,差別只在於不同程度。如果以古微母字今讀明母比例在八成以上為標準,上述48處方言只有全部六處粵方言和廈門、潮州、台北三處閩方言達標[4]:196。
品牌Montblanc譯為萬寶龍,Marlboro譯為萬寶路,用古微母字「萬」對譯第一音節,在普通話不對應,但這些譯名最先在粵語區用,在粵語就對應。Salmon譯成「三文魚」也是相同原因。
注釋
參考書目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