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丹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丹術[1]又稱金丹大道,是道教一種重要的修煉方法,其理論認爲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身,其中含造化之機、性命之道、變化之理[2][3][4],若能參悟,依之修煉[5][6],便能長生不老[7],乃至得道成,即實現生命形態的昇華,超脫物質世界的束縛[8],與合一,與太虛同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出有入無,千變萬化,顯隱莫測[9],並擁有轉化物質的能力[10]。修習內丹之道又稱爲修真,因其理論認爲,物質世界、物質軀殼皆爲「假」,必須發現「假」中之「真」[11],借假修真[12],方能超越「假」而得道成真。

內丹之道的修煉過程,常被概括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13]以及「三花聚頂、五氣朝元」[14]等。應用這些理論,可以解釋宗教藝術中常見的神佛、聖人頭上的圓光

從古至今,出現過許多追求長生的修煉方法[15],包括呼吸吐納行氣導引,乃至採用體液、血液進行修煉等等。按照正統道教觀點,這些功法最多只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些甚至可能有害無益,修習這些功法並不能得道成仙。[16][17]道教古籍中經常提到的「服氣」,與氣功或呼吸吐納並非同一回事,其中的「氣」,往往不是指呼吸之氣或空氣,而是指某種無形的能量。[18]

Remove ads

歷史與傳承譜系

Thumb
白雲觀《內經圖》
Thumb
白雲觀《修眞圖》

黃帝

道教又稱黃老之道,其傳承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的黃帝伏羲黃帝既是道教,也是中醫之祖。按照傳統道教觀點,黃帝的道法、醫學理論,皆為上天所授。[19]

黃帝陰符經》以精闢之語,傳至道玄要,為歷代丹家所推崇。如《悟真篇》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正統道藏》收錄《黃帝陰符經》本篇及歷代名家為其所作之註解、講義,達數十種之多。

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時有真人,中古之時有至人,其次有聖人、賢人。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的體悟逐漸減少,身體素質、壽命水平也隨之下降[20]。無獨有偶,佛教也認爲,人類當前處於「減劫」之中,從上古到現代,人的理論壽命極限與福德逐漸遞減。另外,希臘神話也記載,從黃金時代到黑鐵時代,人類的壽命和福樂依次遞減。《黃帝內經》同時也揭示一個道理:今時之人若能悟道、修道,亦能提升生命層次,接近或達到上古真人的境界。[21]

黃帝內經》又揭示,「五」、「六」、「十二」這幾個數字,乃天道之數。如《黃帝內經》云:「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又云: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

這與世界上各宗教、文化的重要數字也不謀而合。例如,道教五行五方五帝佛教五智五方五佛舊約聖經摩西五書伊斯蘭教五功儒家五常,等等。

五行
五星 歲星 太白 熒惑 辰星 鎮星
五方 西
五臟
五神
五靈獸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黃龍
五常
五大
五智 大圓鏡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 法界體性智

又例如,以色列有十二支派耶穌有十二門徒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十二位天使、十二基石等等[22]希臘神話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十二泰坦印度神話有十二阿底提耶呂洞賓祖師《穀神歌》亦云:「金殿玉堂門十二,金翁木母正來過。重門過後牢關鎖,點檢鬥牛先下火。進火消陰始一陽,千歲仙桃初結果。」

Remove ads

八卦、周易

伏羲參天地宇宙而畫八卦[23]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而作《易經》,內含宇宙萬物生化循環[24]之數理,因而為歷代聖賢所推崇。孔子晚年,深研《易經》,以致韋編三絕[25],之後才得道成聖。

易經》的卦象和卦辭,深含道妙。例如,復 ䷗ 卦,只有底部一個陽爻,其上全是陰爻,此乃「冬至」一陽初生之象,在丹道之中有重要含義。如《悟真篇》云:「若到一陽來起,便堪進火莫延遲」,又云:「冬至一陽來,三旬増一陽爻」。

再例如,復卦的彖辭:「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意思是,經過一個星期,即七曜日之後,剛好合成「一陽」,所以説「七日來復,天行也」。而這個「一陽」,正是生化萬物的關鍵,所以説「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七」在世界各宗教、文化當中,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數字。例如《舊約聖經·箴言》中寫道,代表創世之力的「智慧英語Holy_Wisdom」,其住處,有七根支柱[26][27]。又例如,《新約聖經·啓示錄》中寫道,有七靈,與七星相關。[28]

世界各大文化裏,都有將一星期裏的七天與七星對應的傳統,而且都是一樣的對應次序。

更多資訊 星期, 七星 ...

歷代道教祖師在其著作中,都大量採用《易經》的卦象和卦辭來闡述丹道。如呂洞賓祖師《敲爻歌》云:「初九潛龍不可煉」。張紫陽祖師《悟真篇》云:「象一隂朝,煉藥須知昏曉」。薛道光祖師《還丹復命篇》云:「爻中天地合,沐浴要潛藏」。

歷代禪師,也經常採用《易經》卦辭來闡道。如《建中靖國續燈錄[29]云:「觸龍鱗,履虎尾,大眾作麼生體會。若體會得,便能光輝日月,閃爍星辰。」《牧雲和尚嬾齋別集》云:「下民嗟踽踽,上帝視瞢瞢。禎瑞藏威鳳,玄黃兆亢龍。丘隅爭血氣,山海限樊籠。浩歎吟春澤,長歌度晚風。」

道祖太上老君

老子被尊爲道祖,所著之《道德經》是道教根本經典。《道德經》揭示,「」在開天闢地之前已經存在,其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可以被稱爲天地之母[30]。這種創生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在別的丹經道書裏又被稱爲「一炁」、「一氣」、「太一」、「先天之氣」等等[31][32]

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法自然。

上文中的「獨立」是指,不依賴任何條件(包括時間、空間、物質等條件),獨自就能成立。「不改」則是指,永恆不變。至於「自然」,「然」是「如此」的意思,「自然」是指,不依賴任何條件,自己本就如此。「自然」又作「本然」、「自在」等。

「獨立」、「不改」、「自然」所包含的意思是:永恆存在(不受時間限制);無處不在(不受空間限制);恆常不變(不改),不可染污、不可敗壞、不可摧毀(任何條件都不能改變其「存在」和「如此」的狀態)[33][34]。至於「如此」究竟是何狀態?那是一種超越文字語言、超越想像的境界,一講就錯,只能「強為之名」、「強為之容」。[35]

世界各宗教、文化中,也有同樣的概念。例如,梵文 Svayambhu 意思是「自生」、「自然」、「自在」,不由任何其他存在創生,不依賴任何條件,自己本然存在且永恆如此。又例如,佛的法身,又名自性身,梵文為 Sva-bhāva-kāya,其中 Sva 為「自」[36]bhāva 為「存在」,kāya 是「身」,因此 Sva-bhāva-kāya 可以譯為「自存身」、「自在身」,即不依賴任何條件,自己本然存在之身。《聖經》神學裏,也有「自有永有」這樣的概念。

道德經》又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常無為」是指,恆常不變、自然、自在;「無為而無不為」則是指,保持恆常不變的同時,又顯化出宇宙萬物、萬千姿態,這些萬事萬物又有無盡變化、種種作爲,所以説「無不為」。[37]

不少道教祖師和禪宗祖師都認爲,「」與佛教所説的「」、「真如」、「法身」、「法性」、「如來藏」、「般若波羅蜜」是同一回事。佛教所説的「」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真空不空真空妙有,無形無相,卻又能化現森羅萬象,這與「」的定義完全一致。[38][39][40]

老子又稱老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據《老子八十一化》,老君就是「」本身,是造化之根本、宇宙萬物的真正本質[41]。老君的真身充滿宇宙,無邊無際、無形無像、不可捉摸,同時又顯化出宇宙萬物、一切衆生[42]。自古以來,老君顯化為各種天尊、神仙、聖人,傳下道法,接引衆生。廣成子、老子、佛陀等,皆爲老君之化身。[43]

道教不少經典以「太上老君」之名起始。例如日常課誦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教授戒律的《太上老君戒經》,講述道教創世觀的《太上老君太素經》等。

Remove ads

先秦至隋唐

莊子》中提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亦有「心齋」、「坐忘」之類的內煉方法。《管子》則認為「能守一而棄萬疴」。王子喬赤松子皆依服食而成仙。《楚辭·遠遊》一文中,也有「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之句。

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的經書《太平經》也有一套自己的長生不老的修道理論和方法,認為需要「愛氣尊神重精」、「行善」、「守一」、「食氣」等。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提出了「參同相類」的修煉模式,為丹法之祖書。東晉葛洪金丹道教的理論家與實踐者。他認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極。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說:「余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魏晉時道教教團重視內煉養生,上清派整理道經,如魏華存黃庭經》、陶弘景《服氣導引法》。

「內丹」一詞於已有文獻中最早見於題為東晉許遜所作的《靈劍子·服氣訣》:「服氣調咽用內丹」。另《靈劍子·松沙記》:「學道之士,初廣布陰騭,先行氣攻,持內丹長生久視之法。」南北朝梁代南嶽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禪師(515—577)《立警願文》中說到:「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故求長壽命,不願生天及余趣,願諸賢聖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饑渴,常得經修行諸,願得深山靜處,神丹藥修此願,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將外丹、內丹明確劃分開的著作。(道家外丹也可指「虛空中清靈之氣」,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云:「外界資助,當然不可少,卻是在虛空中尋求。」)

隋朝時,修道於羅浮山青霞谷的道士「青霞子」蘇元朗提出「歸神丹於心煉」,提倡「性命雙修」,以此為內丹修煉的核心。

唐朝五代,是內丹之道興盛的時期。崔希范撰《入藥鏡》。司馬承禎作《天隱子》、《坐忘論》、《服氣精義論》。李筌張果老等註解《陰符經》。鐘離權著《破迷正道歌》、《還丹歌》等。呂洞賓繼承鐘離權的丹道,作《指玄篇》、《百字碑》、《直指大丹歌》等大量丹道詩詞[44]施肩吾撰《鍾呂傳道集》;陳摶作《太極圖》、《無極圖》進一步闡發內丹之道。宋朝《雲笈七籤》中列「諸家氣法」及「內丹訣法」,多是唐代作品。

Remove ads

南、北二宗與文始派

唐代以後出現的道教南宗北宗,以鍾離權呂洞賓為共同的祖師,是道教界公認的金丹大道正宗傳承[45]

據《張三丰先生全集》,南宗北宗皆屬於少陽派。「少陽」是指少陽真人王玄甫,其傳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鍾離權傳道於純陽真人呂洞賓[46],之後再傳南、北二宗[47]。其傳承關係為:

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
劉海蟾[48]━【南宗張紫陽[49]石杏林[50]薛道光[51]陳楠[52]白玉蟾[53]南五祖)━彭鶴林[54]
━【北宗王重陽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北七真)。[55]


張三丰祖師[56]的丹法則傳承自文始派,與亦屬同源[57]文始派的傳承關係為:

   老子尹文始━麻衣先生━陳希夷━火龍先生━張三丰[58][59]   


南宗的主要經典有《悟真篇[60]、《金丹四百字[61]、《還源篇[62]、《還丹復命篇[63]、《翠虛篇[64]等,皆收錄於《正統道藏》。其中《悟真篇》尤其得到重視,除本篇外,其註疏、講解等約有七、八種,亦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北宗的主要經典有《重陽全真集》[65]、《重陽教化集[66]、《重陽分梨十化集[67]、《重陽真人金闕玉鎖訣[68]、《馬自然金丹口訣[69]、《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70]、《磻溪集[71]、《譚先生水雲集[72]、《太古集[73]等,亦收錄於《正統道藏》。

張三丰祖師的著作有《無根樹詞》、《玄要篇》等,其文風及所用之符號系統,與一系的丹道著作一致,可見張三丰祖師與係出同源。

南宗北宗秉承傳統道教觀點,認爲中華古籍如《道德經》、《黃帝陰符經》、《易經》等,皆為闡述金丹大道之著作[74]。金丹大道是由上天、由真仙所授[75][76],並非由後人逐漸發展而來。黃帝伏羲老子莊子,乃至所傳之道,表述上各有特色,其實只是他們採用的符號象徵系統各有不同,究其實質,內在的邏輯機理,卻是一般無二、一脈相承。[77][78]

南宗北宗都認爲,要修金丹大道,必先積功纍德。如《悟真篇》云:「徳行修逾八百,隂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寃,始合神仙本願。」又云:「大道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施隂徳,動有羣魔作障縁。」

另外,南宗北宗皆主張,釋、道、儒三教只是外表不同,實則殊途同歸。如劉海蟾祖師《還丹破迷歌》云:「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重陽全真集》云:「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三豐一脈也持同樣觀點。如張三丰祖師《玄要篇》云:「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喫飯困則眠。」

Remove ads

其他丹道宗派

宋以後,又有元代李道純所創內丹中派明代陸潛虛所創東派清代李涵虛所創西派。另有明清時伍守陽柳華陽所創的全真派的分派「伍柳派」。另外據說還有不少隱傳的內丹流派。隱傳的內丹術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

文學名著中的丹道

不少研究人士認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不僅是文學名著,還是闡述內丹術的「丹經」,因爲《西遊記》的章回題目和內文詩詞中有大量丹道術語,其使用的符號象徵系統,與道教祖師鍾離權呂洞賓一系的丹經所採用的符號象徵系統完全相同。而且《西遊記》開篇便有「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之語,其整篇故事,都可以用丹道修煉過程來完美解釋。《西遊記》中每段劇情的敘述模式,是先用章回題目來簡要概括該段劇情的丹道寓意,在敘述完劇情之後,再用一些丹詩對該段劇情進行總結,並進一步解釋其丹道寓意。

有人認為《封神演義》也是丹道著作,因爲《封神演義》內文中的詩詞也有不少丹道術語,但另有人認爲,《封神演義》整篇故事的內在邏輯,與丹道修煉過程並不相符,況且,《西遊記》中大量的丹詩,多用於總結和解釋每段劇情的丹道寓意,而《封神演義》中的丹詩,則多出自小説中的人物之口,並非用於總結和解釋故事情節,其功能與《西遊記》中的丹詩並不相同。而且《封神演義》人物口中説出的詩詞,雖然也含有丹道術語,但有些地方似是而非,與丹道理論不太符合,似乎《封神演義》的作者對丹道理論並不十分精通。

Remove ads

理論

Thumb
安神祖竅圖
Thumb
嬰兒現形圖
Thumb
化身五五圖

守一

「守一」是道教修煉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自古以來,大量道經都將修道的要領概括為「守一」。道教祖師們認爲,「守一」與「抱一」、「守道」、「守中」、「執一」、「抱樸」等等,都是同一個意思[77]。例如:

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道德經》又云: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莊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脩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

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萬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困,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元氣之首,萬物樞機。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寧,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塵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

抱朴子》云: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頭,思一得生;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

抱朴子》又云:人能守一,一亦守人。

管子》云: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爲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呂洞賓祖師《七言》云:守中絕學方知奧,抱一無言始見佳。

呂洞賓祖師《穀神歌》云: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長生。

薛道光祖師《還丹復命篇》云:守一壇中要,機藏十二時。數中無走失,火候莫教遲。達士方為侶,真仙正合宜。幾年雲水上,懷抱有誰知。

Remove ads

取坎填離

Thumb
先天八卦圖
Thumb
後天八卦圖

「取坎填離」是丹道當中一個極爲常見的概念,在衆多丹經道書中普遍存在。其理論認爲,人在先天真人狀態時,以先天八卦圖表示,是上乾(☰)、下坤(☷)。墜落凡塵之後,乾卦中間的一個陽爻跌落到下方坤卦處,於是變成上離(☲)、下坎(☵),以後天八卦圖表示。要復返先天,需要將下方坎卦(☵)中間的一個陽爻,填回到上方離卦(☲)中央,重新變回上乾(☰)、下坤(☷)的狀態,這樣凡人才能變回真人。這就叫「取坎填離」。

張紫陽祖師《悟真篇》云: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隂。
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陳楠祖師《翠虛篇》云:
離坎名為水火精,本是乾坤兩卦成。
但取坎精點離穴,純乾便可攝飛瓊。

白玉蟾祖師《酹江月》云:
一點真陽生坎位,點卻離宮之缺。
造物無聲,水中起火,妙在虛危穴。
今年冬至,梅花依舊凝雪。

張三丰祖師《玄要篇》云:
乾爻走入坤爻裏,變成離卦內虛張。
取將坎位中心實,返本還原復作陽。

中和集》云:
取出坎中畫﹐補還離復乾。
純陽命本固﹐無礙性珠圓。

Remove ads

各派理論概述

關於內丹修煉的階次,各家方法不同,一般可分為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幾個階段。元代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氣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為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金丹大要》還說:「求於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

據傳道家文始派丹法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文始經》曰:「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仙學真詮》釋之曰: 「蓋忘精神者,虛極靜篤,而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虛無大道之學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成氣,鍊氣成神,煉神還虛,此以神御氣之術也。學虛無大道者,雖不著於精氣,然與道合真,神形俱妙,有無隱顯,變化莫測,其壽無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舉上而兼下也;以神御氣,則著於精氣矣,然保毓元和,運行不息,沖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於神,長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也。此二端雖大小不同,而皆有益於人。」

老子想爾注》中提出:「所以精者,道之彆氣也。」「萬物含道精。」「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調和五行。」《心印經》說:「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全真派《晉真人語錄》曰:「若人修行養命,先須積行累功。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全,是謂真人。」「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淨,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須要修行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煉內丹方法還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之別,「龍鳳丹法」與「龍虎丹法」之別,階次各有不同。

現代學者觀點

余國藩認爲,內丹的一個重要觀念,是要求體液逆流或逆行,尤其是精液與唾液。[79]

余國藩認爲全真教的內丹術,是冥想丹田中有一丹爐,結合上下體液中的要素,產生純陽之氣。要造純陽之氣,要無憂無欲,心無雜念,方能有功。

舌頭攪拌唾液後,形成泡沫,嚥下泡沫,以獲取純陽之氣。唾液稱為「上水」,得和下身產生的「火」結合。精於此道者,可製造兩種不同的唾液,其一結合「肝氣」,其二結合「肺氣」,最後製造出「神水」,當中有「火」的元素。下身生出的「火」,同樣與二氣結合。三爻卦裏的「坎」和「離」,一旦在丹田會合,也可以製造神水和真火。用這種方法所造的純陽之氣,便是以前道士所謂的長生金丹。[80]

西方心理學看法

德國衛禮賢Richard Wilhel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曾率先用西方心理學的概念—意識無意識—來闡釋內丹學的識神和元神範疇,並認為「性」就是意識與無意識,而「命」與生理之本能密切相關。榮格分析心理學旨在消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對立,榮格曾用集體無意識理論理解了內丹學著作《太乙金華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的超越現象,視之為一無意識的表徵。

人物

史書記載,內丹家多高壽,如《宋史》載:陳摶壽長118歲,張無夢99歲,張伯端96歲,石泰136歲,薛道光113歲,陳朴施肩吾藍元道陳楠白玉蟾等內丹家都達到高齡。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