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准大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准大臣
Remove ads

准大臣,是日本律令制下,朝廷給予朝廷中部分三位以上有功公卿的一項榮譽頭銜和相應的大臣待遇,而該頭銜在朝堂上的席位位列「大納言以上、大臣以下」。唐名稱之為儀同三司。被授予者會被稱呼為「准大臣宣下」。但日本南北朝時代後,律令官制普遍地「名譽化」,准大臣的身分也悄然變化,被視作正式官職,因為此時,律令官制管理全國各項事務的實際功能,已經被幕府所設立的各級武士官僚所取代。[1]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Thumb
儀同三司」初代准大臣藤原伊周

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准大臣」頭銜的是在平安時代中期,一條天皇寬弘二年(1005年)2月25日時,從二位太宰權帥藤原伊周被授予了位列大臣之下大納言之上,參與朝政的地位。隨後在寬弘五年(1008年),正式授予「准大臣」頭銜,並給予職封1000戶的俸祿,伊周將自己所受到的准大臣待遇描述為相當東漢以後歷代中國朝廷給予朝廷重臣「儀同三司」頭銜一般。[2]

Remove ads

介紹

准大臣即日本從11世紀初期開始,給予朝廷中部分三位以上有功公卿,一項榮譽頭銜和相應的大臣待遇,可以享有介於大納言和大臣之間的地位和席次。因為自從日本進入武家的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開始,五攝家清華家等上層貴族家族都已經成型。而朝廷上的大臣職位就算加上身為令外官的內大臣,也不過只有4個大臣可以同時在職,且太政大臣一職還是非常設職位。故大臣的位置自鐮倉時代起便固定由五攝家和清華家的歷代嫡子上輪流擔任大臣的位置,並沒有多餘的大臣位置可以分配給其餘公家貴族。[3][4]

因此,「准大臣」一職便很好地的成為那些已經成為大納言的公卿,卻沒有辦法晉升到內大臣的官員的一種替代品,雖說並非是正式設立的官職,但仍具有高於原有官職的地位和席次,並且也可以享有類似大臣的俸祿。如初代准大臣藤原伊周便被賞賜略高於內大臣職封800戶的1000戶俸祿。但此時大家還是普遍將准大臣視作名譽頭銜。[3]

時光流逝,到了日本南北朝時代時(1331年1392年),日本的律令官制實際上已經逐漸失去其原本的管理權力,官職逐漸名譽頭銜化,此時因為所有官職都被視作名譽銜,因此准大臣這個名譽職位也被視作與律令官職相等的地位。因此在而後的時代,准大臣便成為大臣家羽林家名家這些中等公家裡部分家族的極官,且多是曾經擔任過大納言的高級官員,並且隨著准大臣正式官職化,准大臣一職必須要位列從一位才能擔任。[3]

Remove ads

歷代准大臣

該列表裡、在明治4年以前的年月日乃是採取日本的舊曆薨去那格子裡,括弧內的數字是表達享年多少歲。而過世後才追封准大臣的贈官者添加於該表的最下面。

更多資訊 准大臣, 家格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