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公立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Remove ads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簡稱北京十九中,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海淀街道,是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主管的學校,是海淀區第一所完全中學。該學校最早前身是創辦於1916年的培元女子小學,1952年由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該學校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內。是北京市政府支持建設的北京市優質高中校,並接受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指導與合作。[1]

快速預覽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北京市培元學校 中國政法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地址 ...
Remove ads

名稱沿革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前身,可追溯至1916年由王仰之夫婦創辦的培元女子小學和1951年由政府在原海淀區第四中心小學基礎上創辦的藍靛廠中學班(不是1964年創辦的藍靛廠中學)。1924年,培元女子小學更名為培元小學。1944年,培元小學因擴建中學部而更名為培元學校。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培元學校與藍靛廠中學班合併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現有校名自1952年起使用至今。2021年,北京十九中官微發表聲明,計劃在遠期恢復原校名「培元學校」,之後不久,北京市綜素平台等部分市級系統顯示該學校名稱為「北京市培元學校」,但實際上學校至今仍在使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作為正式名稱,北京考試報、北京教育考試院仍稱呼該學校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幼兒園部、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國際部,主校(含中學部國際部和附屬幼兒園)在東校區辦學,小學部在中校區辦學。另外,十九中在海淀區閔莊路南側還設有西校區也就是閔莊校區(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後被清華育才實驗學校租用,但北京市政府批准將四十五中併入十九中。2020年法院對有關財產強制執行,使得該校區改歸十九中管轄),該校區在北京市師達中學的東側,十九中對閔莊校區也派出過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

2024年12月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加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育集團(聯合總校)以後,十九中也開始與人大附中進行教育資源的交換。部分十九中的優秀生源也因此獲得直升人大附中的優惠待遇。

校園

東校區校園占地153畝,該校園共有三棟教學樓、兩棟綜合功能樓(一棟為食堂和禮堂,另一棟為實驗室區域和校史館、心理館)、一棟體育館(排球場,也可滿足其他需要)、一棟平房群(體育器材存放處等)、一個大型操場(含跑道、大型足球場、看台、多處籃球場、一處羽毛球場,另外還有多處單雙槓等體育設施)。 中校區校園共有一棟教學樓、一棟食堂平房、一棟體育設施存放館、一座操場(含跑道、幾處籃球場,另外還有幾處單雙槓等體育設施)。

主要建築

東校區

  • 培元樓正對學校大門,又稱初中樓,是一棟現代化教學樓。其1層為辦公室,2-5層為初一與初二年級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4、5層也有信息學教室,2、3層有會議中心。
  • 育英樓在培元樓的北邊,又稱高中樓,也是一棟現代化教學樓。其1-5層均為高一與高二年級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同時也內置圖書館(一樓)、小禮堂。
  • 綜合樓在培元樓的東邊,共有10樓。其1-5層自2022年起作為高一年級(僅一部分)與高三年級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而6樓及以上為學校的行政辦公室和國際部。
  • 實驗樓在育英樓的東邊,共有6樓。1層為校史館,陳列學校的百年歷史;2-6樓則設有心理教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和美術教室等。該樓與南邊的綜合樓建有連廊。
  • 另一棟綜合樓在培元樓的西邊,共有3-4樓,地下有1樓。內含學校大禮堂和食堂以及體育館、音樂和舞蹈教室。
  • 操場為400米標準大操場,在學校的綜合樓西側。大操場除跑道外,場內含有足球場、多處籃球場地和排球場地。最近一次翻修時間在2021年8-9月。
Remove ads

學校歷史

基督教堂海淀堂時期(1916年-1952年)

1915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部分師生捐資在現今北京市海淀區範圍內建立福音堂(海淀堂),作為基督教堂組織。

1916年,王仰之夫婦說服教堂牧師,在海淀堂建立培元女子小學,是海淀區內第一所女子小學。校名取自孫中山先生「培養中華民族之元氣」的言論。

1924年,祁國棟在教會的邀請下,加入培元女子小學,主持學校的建設工作,將學校遷至以教會募捐所得購買軍機處陳姓的「喜花園」,並擴建為男女合校小學。

1925年,因經費不足,學校停辦。1927年,學校恢復辦學。

1928年,學校建立董事會。在此期間,學校校址遷至泄水湖院。

1931年,學校發展成完全小學。同時學校擴建教師和大禮堂,增加了學生容納人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培元學校學生憤怒聲討日軍侵略行徑,還舉行了一系列活動。

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學校(教堂)容納不少難民避難。為了躲避日軍搜查,祁國棟向時任燕京大學校長求助,在學校門口臨時掛上了美國國旗

1942年7月23日,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以「共產黨嫌疑」為由,逮捕培元學校校長祁國棟及其親屬等多人。後來,在社會各界近兩百人簽名呼籲下,祁國棟及其親屬等人被保釋、釋放。

祁國棟出獄後,通過基督教會和其朋友,為培元學校擴建進一步籌集資金。

1944年9月,祁國棟利用資金,創辦海淀區第一所私立中學——培元學校中學部。聘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部分人負責教育工作,校訓被確定為「勤、朴、忠、實」。

1946年,培元學校因經費困難,與燕京大學附屬中學臨時合併。1947年,在校長努力下,培元學校恢復辦學。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培元學校部分師生參加迎接解放軍入城活動。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培元學校部分師生到天安門附近參加開國大典。

1952年,為落實中央人民政府關於學校私轉公的政策,原培元學校被分拆。原培元學校中學部與藍靛廠中學班合併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而原小學部仍在泄水湖繼續辦學,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泄水湖小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伯達曾來到泄水湖小學視察。

1984年冬天,因基督教堂海淀堂重新恢復運作,泄水湖小學整體遷出泄水湖,併入北京市海淀區彩和坊小學

2003年,為配合中關村西區建設,海淀堂瀉水湖舊址被拆除,培元學校及泄水湖小學原校址自此以後徹底不見蹤影。

2014年,彩和坊小學併入北京市八一學校

Remove ads

藍靛廠中學班時期(1951年-1952年)

1951年,為解決藍靛廠地區子女上學問題,在原海淀區第四中心小學基礎上,創立藍靛廠中學班。校址在立馬關帝廟。該學校創辦初期,環境惡劣。是解放後海淀區第一個公立中學班。辦學初期,學校招生人數爆滿。政府決定讓高雲負責學校事務。

在辦學期間,高雲全力以赴投身於新學校建設。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時期(1952年-)

Thumb
中校區(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附屬實驗小學)
Thumb
閔莊路校區(原四十五中)

1952年,北京市培元學校中學部和藍靛廠中學班合併成立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選址在萬泉河梁家花園,寧澤任校長,高雲任教導主任,而祁國棟因病離開學校領導層。

在1952年至1953年期間,基督教堂海淀堂和立馬關帝廟同時掛有「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招牌,處於一校兩地過度辦學階段直至1953年。

1953年4月,學校先後在梁家花園建起了教學樓、辦公樓、職工宿舍,1954年又建成了學校大禮堂、學生宿舍、實驗室、圖書館,占地75畝,建築面積總共9300平方米。辦學初期,學校可以容納1200多名學生。十九中開始正式遷移至新校址辦學。

1956年,十九中建立民進支部。

1961年,學校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重點中學。

1966年,文革爆發,學校停課,在工作組領導下,教師工作組進行大字報撰寫活動,還不時遭受批鬥。十九中教學質量自此以後一直到80年代嚴重退步。

1968年,十九中廣大師生被捲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先後幾批被分配到黑龍江、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9年,學校奉上級要求學校復課鬧「革命」的指示,將學生請回學校上課。

1974年,國務院科教組、財政部聯合發出《關於開門辦學的通知》,學校奉命進一步復課,引導師生學習毛主席的指示。並且組織師生到附近的工廠學工,還在校內的北樓聯合建立了無線電元件廠,與此同時在山後長河旁邊的永豐公社亮甲店大隊開辦學農基地。學校當時還增加了軍訓頻次。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不久,在學校老革命幹部安豐鈞領導下,學校教師隊伍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的教育秩序。

1984年,學校進行了一輪大規模改造,重建或新建了教學樓、實驗樓、音樂樓、田徑場、手球場,更換了一系列設備,並對校園環境進行大規模整修。學校就恢復辦學事宜進行了大規模討論。

1984年,十九中中與海淀體校合作創建了手球隊,學校逐漸形成特色辦學體系。

1985年,學校為了培養特色藝術人才,提升教學質量,開辦了音樂和美術特長班。

1988年,學校在音樂加強班基礎上新辦「廣播少年民族樂團」,後更名為「金帆廣播少年民族樂團」。該樂團在北京市中小學藝術節上連創佳績,還經常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

1991年,學校被教育部等部門授予「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實驗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北京市「教育系統對外參觀窗口校」、「接受外國學生資格學校」等稱號。

1993年,學校進行又一輪大規模改造,新建教學樓、大操場、看台、食堂、公寓。同時又更換了一批教學設施。

2000年,學校在北京市率先開設「筆記本網絡教學實驗班」,培養計算機領域人才。

2003年,學校再次進行大規模改造

2004年,經海淀區教委批准,陽春光華新建學校被劃歸至十九中,作為中校區,後用於十九中初三及小學部辦學。

2005年7月,經海淀區教委批准,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併入北京市第十九中學,作為西校區也就是閔莊校區。然而,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校區在當時已被清華育才實驗學校租用。十九中當時批准其繼續租用直至2021年。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成立於1952年,曾經歷過文革的浩劫,也曾經歷過1998年的改擴建。

2010年,海淀區教委認定該學校為「海淀區區級示範高中示範校」,為首批學校之一。

2011年左右,「學校先後榮獲「北京市國家級高中特色發展試驗項目學校」、「海淀區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校」、「海淀區通用技術實驗基地校」、「北京市健康促進校」、「北京市節水型先進單位」等稱號。

2015年,經北京市教委批准,學校被評為「北京市優質高中」。

2016年,經北京市教委批准,授予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百年學校」稱號。同年5月8日,學校舉行百年校慶,學校師生、老校友、創始校長後代等多人參加活動。

2019年,學校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遞交訴訟函,要求清華育才實驗學校立即從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校區騰退。4月17日,法院同意請求。同年起清華育才實驗學校開始停止招生。[2]

2020年,十九中在學校增設幼兒園部,招收幼兒。

2021年,十九中在中校區復辦小學部。同年學校還與中國政法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掛「中國政法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稱號。同年8月,隨最後一批學生畢業,清華育才實驗學校正式停止辦學,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校區正式被十九中接管,並且閒置至2022年,之後又改造直至2023年9月。

2023年9月,北京十九中閔莊校區正式開始招生,與北京十九中共用師資。

2024年12月12日,經海淀區教委批准,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加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總校(教育集團),人大附中對北京十九中實施幫扶。[3]此後,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部分優秀生源也因此納入人大附中的直升招生範圍之內。

校址變遷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最早前身培元女子小學,在1916創辦之初,由於是基督教堂海淀堂的子弟小學,小學與基督教堂海淀堂共用一地,在當時位於海淀鎮區域的泄水湖園區辦學。在20世紀20年代擴建為完全小學、40年代擴增初中部以後繼續在泄水湖院辦學。

1951年,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另一前身藍靛廠中學班開始辦學,當時則是在立馬關帝廟辦學,在藍靛廠附近。

1952年,原來的培元學校中學部(私立培元初級中學校)吞併藍靛廠中學班並組建成身為完全中學的北京市第十九中學以後,在位於萬泉河附近、海淀鎮以西南的梁家花園組建新校址。這一校址則是十九中今天的東校區也就是主校區。

原來的泄水湖院則繼續作為泄水湖小學的辦學地直至1984年,1984年以後重新作為基督教堂海淀堂的活動場所,直至2003年因中關村西區的大規模改造而被拆除。而立馬關帝廟在十九中成立之初曾經成為十九中的西校區,後來脫離十九中管轄,先後成為當時的盲人五金廠職工宿舍、世紀金源購物中心的保安宿舍,直至2017年才恢復才被修復並道教活動。

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區教委將新建的陽春光華校區和位於閔莊的原北京市第四十五中學校區劃轉給北京十九中,目前則作為北京十九中的中校區和西校區,分別用於十九中附屬實驗小學和閔莊校區辦學。

Remove ads

校歌

快速預覽 外部影片連結 ...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現行校歌由吳洪源、榮實作詞,王立平作曲。校歌視頻可移步此處視頻連結。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此前也有老校歌。早在其前身培元學校時期就有校歌,為《培元學校校歌》,作曲作詞人員情況尚不明確。由於當初的培元學校是基督教會的學校,《培元學校校歌》的歌詞也充滿了基督教色彩。[4]

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正式辦學之初,十九中還有一版舊校歌,和現在的十九中校歌歌詞和曲調不同,由吳善翎、蘇人振作詞,蘇人振作曲。[5]

校服

目前十九中所使用的校服啟用自約2016年左右,為白色與其他顏色混搭的校服,全校校服風格制式雖然都統一,但各個年級所混搭的顏色均有所不同,以此來便於他人通過校服混搭的顏色分辨學生的年級。

校名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目前使用的校名題字是由歐陽中石所書寫的。在北京十九中本校區南門、閔莊校區門口均有懸掛。

校長變遷

  • 王仰之 1916年—1924年
  • 祁國棟 1924年—1952年
  • 寧澤 1952年—1956年
  • 彭慶遐 1956年—1971年
  • 安豐鈞 1971年—1978年
  • 陳綏林 1978年—1980年
  • 韓爍 1981年—1984年
  • 趙武秀 1984年—1992年
  • 李江洲 1992年—2008年
  • 余曉靈 2008年—2016年
  • 高新橋 2016年—2024年
  • 劉雲霞 2024年—[3]

知名校友

培元學校時期

  • 祈玉珍,培元學校第二任校長祈國棟的女兒之一,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授、培元學校1924——1929年校友。
  • 吳洪源,《學習雷鋒好榜樣》歌詞作者。也是現在的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歌歌詞作者。

十九中時期

  • 羅援,1966屆初中畢業生,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博士生導師,少將軍階。[6]

友好學校

內地院校

  • 北京市延慶區第五中學
  • 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中學
  •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新惠二中[7]

港澳台院校

國際院校

評價與反響

1955年,光明日報發表文章《一所為工農服務的完全中學》,高度評價19中。次年,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也賦予學校高度評價。 1957年,人民日報報道十九中同學李瑞東發明製作新型收音機的消息。李瑞東製作的收音機曾一度受到郭沫若的讚揚。其製作的收音機還曾被贈送至蘇聯等國。 (待補充)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