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海道行政區劃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部的一級行政區,在1869年(明治二年)箱館戰爭結束後始全境納入日本,此前日本稱北海道為「蝦夷地」[1]。北海道接受日本統治後先由開拓使管理,1882年(明治十五年)2月因廢使置縣而改為由函館縣、札幌縣與根室縣三縣分治,1886年(明治十九年)1月再改為由北海道廳管轄全境[1],1947年(昭和二十二年)5月3日北海道廳又因日本施行《地方自治法》而改為現建制[2]。2020年(令和二年),北海道共有人口5,224,614人,在各都道府縣中排第8名[3];面積83,421.65平方公里,是各都道府縣之首[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6人,是各都道府縣之末[3]。蘇聯於1945年(昭和二十年)8月9日撕毀《蘇日中立條約》並對日本宣戰[5],更在同年9月1日佔領千島群島[6],並在此後將千島群島編為其本國領土至今,由此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領土」,北方領土/ほっぽうりょうど Hoppō Ryōdo)全境由俄羅斯實際管轄,日本也因視之為其固有領土而與俄羅斯就該地的主權歸屬存在爭議[5]。
北海道現下轄35個市、129個町與15個村,共計179個二級行政區[1][7][註 1],是日本管轄地方公共團體數量最多的一級行政區[7]。北海道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二級行政區劃是道廳所在地[8]、道內惟一的政令指定都市[9]札幌市,有1,973,395人、每平方公里有1,760.0人,其人口佔全道人口的約38%[1];人口最少的二級行政區劃是音威子府村,有706人;面積最大的二級行政區劃是未實際管轄的留別村,總面積1,442.82平方公里;實際管轄範圍內面積最大的二級行政區劃是北見市,總面積1,427.41平方公里;面積最小的二級行政區劃是上砂川町,總面積39.9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二級行政區劃是幌加內町,每平方公里有1.8人。此外,北海道另有函館市與旭川市獲指定為中核市[10]。
北海道根據《地方自治法》第155條的規定可以設置支廳,而其轄下的支廳自2010年(平成二十二年)4月1日起改組為9個綜合振興局與5個振興局[11],各(綜合)振興局均下轄若干市町村[12]。此外,《地方自治法》第252條之20授權政令指定都市設通稱「行政區」的區為三級行政區[13],而由於札幌市是北海道內惟一的政令指定都市,因此僅札幌市有設置10個行政區,其中中央區是札幌市役所的所在地[8]。北海道也可非正式地劃分為道央、道南、道北、道東4個地域[14],該4個地域均與各(綜合)振興局有非正式的對應關係[12][14]。此外,北海道也下轄64個郡[註 3],在129個町與15個村之上[8][15],但並無任何行政權力,實務上不被認為是一類行政區,而僅作為「地理名詞」[16],部分的郡甚至同時屬於多個(綜合)振興局[8]。
Remove ads
地域、振興局與郡關係表
下表列出北海道各地域、(綜合)振興局與郡之間的關係,其中地域與(綜合)振興局之間的對應關係出自地方公共團體資訊系統機構網站[14]與北海道廳網站[12],而(綜合)振興局與郡之間的對應關係則出自2023年(令和五年)9月《市町村要覽》[8]與北海道廳網站[15],各郡按五十音順排列。(綜合)振興局與具體市町村的對應關係見下市町村列表。
Remove ads
市町村列表
下表列出北海道及其轄下市町村(含未實際管轄者)的中文與日文名稱、最近廢置分合或編入、面積(含未實際管轄的部分)、人口、人口密度、旗幟、徽章、地圖等資料,並分振興局按照全國地方公共團體編號(JIS代碼)排序。其中,日文名稱(以振假名標註其讀音)、JIS代碼、面積、人口、人口密度等資料均出自2020年(令和二年)第21次國勢調查數據[3]與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公佈的全國都道府縣市區町村面積調查數據[4],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人口單位為人,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最近廢置分合或編入資訊如無另外註明,均出自2023年(令和五年)9月《市町村要覽》[8]。
Remove ads
行政區列表
下表列出北海道札幌市轄下各行政區的中文與日文名稱、最近廢置分合或編入、面積、人口、人口密度、旗幟、徽章、地圖等資料,並按照全國地方公共團體編號(JIS代碼)排序。其中,日文名稱(以振假名標註其讀音)、JIS代碼、面積、人口、人口密度等資料均出自2020年(令和二年)第21次國勢調查數據[3]與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公佈的全國都道府縣市區町村面積調查數據[4],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人口單位為人,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最近廢置分合或編入資訊如無另外註明,均出自2023年(令和五年)9月《市町村要覽》[8]。
參見
註釋
- 若包含未實際管轄的部分,則為21個村、共185個市町村。
- 若包含未實際管轄的部分,則為69個。
- 黑松內町在1959年(昭和34年)5月1日前的名稱為「三和町」(
三和町 )。 - 新雪谷町在1964年(昭和39年)10月1日前的名稱為「狩太町」(
狩太町 )。 - 真狩村在1941年(昭和16年)12月1日前的名稱為「真狩別村」(
真狩別村 )。 - 留壽都村在1925年(大正14年)2月1日前的名稱為「真狩村」(
真狩村 )。 - 南幌町在1968年(昭和43年)前的訓讀為「
南幌町 」。 - 當麻町在1958年(昭和33年)4月1日施行町制前的名稱的漢字表記為「
當麻村 」。 - 音威子府村在1963年(昭和38年)4月1日前的名稱為「常盤村」(
常盤村 )。 - 利尻富士町在1990年(平成2年)9月30日前的名稱為「東利尻町」(
東利尻町 )。 - 襟裳町在1970年(昭和45年)10月1日前的名稱為「幌泉町」(
幌泉町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