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誦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誦律
Remove ads

十誦律》(梵語Daśa-bhāṇavāra-vinaya),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佛教戒律經典,屬於說一切有部。由弗若多羅鳩摩羅什漢譯,共61卷。

Thumb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Remove ads

釋義

相傳原名《八十誦律》,相傳是優婆離第一次集結時,在結夏九十日期間,分成八十次誦出,故名八十誦律。阿育王時,優波掘多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刪為十誦,故稱《十誦律》[1]

此律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律經,梵文本在現代考古成果下多已發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2]。現存漢譯的十誦律,依『大正藏』所載,分為六十一卷。

流傳歷史

鳩摩羅什至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從卑摩羅叉,曾受此律傳承,但鳩摩羅什因故還俗,根據傳統,鳩摩羅什本人不敢傳授戒律[3]。後邀請罽賓三藏弗若多羅至長安傳授戒律。

姚秦弘始六年(404年)十月十七日,集義學沙門六百餘人於長安中寺,由弗若多羅誦出,鳩摩羅什譯文;但僅完成三分之二,弗若多羅入滅。[4]當時所譯只憑口傳而無梵本,弗若多羅一去世,譯事即告中輟。遠在江南廬山慧遠大師聞知此事,慨恨良深。[5]

隔年慧遠修書給曇摩流支,邀請他至長安傳授戒律[6]。曇摩流支應邀到長安,依據攜來的梵本誦出,鳩摩羅什繼續譯出,共譯出五十八卷本。[7]未及刪定,羅什入滅[8],卑摩羅叉將初稿帶到壽春(今安徽壽縣)石澗寺,又補譯出《善誦毗尼序》(或稱《毗尼誦》)三卷,整理為六十一卷。[9]

河內僧業遊長安,追隨鳩摩羅什學《十誦律》,後來在姑蘇(今江蘇蘇州)宣講。趙郡慧詢亦從鳩摩羅什受學,後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傳道。卑摩羅叉在羅什卒後攜帶此律至江陵(今湖北江陵)各地弘揚,江左慧猷從他受業。時僧尼競相傳抄。[10]

《十誦律》傳入中國後,與《四分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並為四大律典。盛行於南北朝時期,與《僧祇律》並為顯學,江南一帶多尊崇《十誦律》,關中則多尚《僧祇律》。隋唐時期,因為律宗尊崇《四分律》,漸被取代。

《十誦律》與上座部巴利律戒條接近,但因屬於不同部派,其所述的制戒因緣有差別。

Remove ads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