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中科技大學

位于武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中科技大学map
Remove ads

華中科技大學,簡稱華中大、華科大[1](英語: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HUST),坐落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喻家山麓,東湖之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其歷史追溯於1952年中國大陸院系調整中在武漢設立的原華中工學院、1907年德國醫師埃里希·寶隆博士創立的上海德文醫學堂(今上海同濟大學前身)、1950年代在江西廬山設立的原中南建築工程學校,三校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華中科技大學[2]

快速預覽 華中科技大學, 校訓 ...

華中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頂尖高校之一,現時屬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被列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首批內地九所高校之一 (H9),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涵蓋理、工、醫、文、法、經、管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3]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有關材料上批示:華中科大是新中國憑藉自己力量建起來的重點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4][5]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Thumb
華中科技大學主校門
Thumb
南一樓
Thumb
校內路
  •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中南水利學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文,正式成立三院聯合建校規劃委員會,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查謙教授任主任委員。原擬任命為中南動力學院院長的湖南大學副校長易鼎新突然逝世,一時又無適當人選擔任院長職務,最後中南教育部遂決定將華中機械學院與中南動力學院合併,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
  •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華南工學院(1952年由中山大學分出)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華中工學院,共設機械製造、內燃機與汽車、電力、動力4個系8個本科專業,教師314人,當年招收新生1214人,使得在校學生達到2639人,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物理學家查謙任院長,彭天琦任黨委書記。設有武昌本部、長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舉行了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10月24日,長沙分部舉行開學典禮。
  • 1954年,分部開始搬遷到武昌總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遷完畢。
  • 1955年6月,國務院的正式任命查謙為華中工學院院長,彭天琦、劉幹才、朱九思為副院長。同年本科學制改為5年制。
  • 1958年-1960年,學校新建16個專業。
  •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 1961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
  • 60年代初,全校教師已有1/3左右具有科研工作能力,全校80%以上教研室進行過科研,副教授以上的教師,大多承擔了科研任務,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 1966年,擁有6個系,20個本科專業,教師1097人,職工1664人,在校學生6087人,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 1966年-1970年間,該校仍有兩個重要研究課題組沒有下馬,人員沒有下鄉搞「鬥批改」,並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1971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武漢機械學院併入該校。
  • 1975年,增加到36個專業,教師1655人,職工2500人,在校學生3600餘人,當年科研經費205.94萬元。
  • 1971年-1976年底,該校進行研究的項目達到393項,其中完成並用於生產的146項,取得階段性成果的105項,有25項填補了國家的空白。
  •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華中工學院相對較好的保護了一批理工類專家學者,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 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開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
  •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獲得科學研究先進單位稱號,並有30個項目獲獎,
  • 1979年8月10日,朱九思被任命為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
  • 1980年,華中工學院創辦中國語言研究所,建立英語系。
  • 1981年,在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點中,華中工學院有27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9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有12位教授擔任博士導師。
  •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新增10個碩士專業點、4個博士專業點、4名博士導師。
  • 1984年7月13日,成立研究生院。12月26日,李德煥任學校黨委書記,黃樹槐任院長,朱九思任名譽院長。
  • 1985年,該校共擁有24個系48個本科專業,有21個學科和專業擁有博士授予權,33位博士生導師,52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科研機構設有建築設計研究院,19個研究所,4個研究中心,9個研究室。
  • 1981年-1985年底,學校共完成科研課題294項,有100多個項目獲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8項,國家發明獎10項,國家「六五」攻關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國防科技成果獎12項,國家部委級科技成果獎50項。
  • 1988年1月,改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 1995年秋季開始,全面實行學分制。
  • 2000年5月,華中理工大學中文名稱改為華中科技大學,英文名稱不變。
Remove ads
  • 1907年10月1日,德文醫學堂上海成立。
  •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 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
  •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當局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 1922年,學校遷往吳淞鎮。
  • 1924年5月20日,更名為同濟醫工大學
  • 1927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同濟醫工大學,並更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 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 1937年-1940年間,由於戰爭爆發,師生撤離吳淞,於1940年10月到達四川省宜賓縣和南溪縣。
  • 1946年7月,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回上海。
  •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和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合併後新成立的學校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唐哲任院長。山東醫學院衛生系學生及部分教師調整來漢與學院公共衛生學館師生合併,建立了衛生系。
  • 1985年7月,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在學生中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相結合的新制度。
  • 2000年6月,合併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後改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 2006年9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校方發布《關於同濟醫學院機關和部分單位歸口合併到學校相應職能部門和單位及有關幹部職務任免的通知》、《關於設立華中科技大學醫科管理委員會及其幹部任職的通知》等文件後,華中科技大學正式成立華中科技大學醫科管理委員會,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兼任委員會主任。同濟醫學院從此虛體化,華中科技大學校方整合同濟醫學院告一段落。[9]
Thumb
武漢城建學院校門(今華中大東區大門)
快速預覽 華中工學院早期建築群, 位置 ...

1952年12月3日,由中南地區的鄭州高等工程學校 、武昌高等工程學校、 浜土木技校、長沙楚怡高等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工程學校、湘鄉高等工程學校等六所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組成的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江西廬山成立。

  • 1953年學校遷入武昌,校址設在武昌馬鞍山,校名改為武昌建築工程學校。同年,廣州珠江水利學校土木本科師生併入該校。
  • 1958年5月,學校升格為大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年年底更名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 1960年,易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 1961年,中南給排水設計院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師生併入該院。
  • 1964年10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 1971年10月,與原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合併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之後又改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 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隸屬建設部領導
  • 1983年8月,新校址在武漢東湖之濱、馬鞍山麓動工。
  • 1999年,在校本專科學生近5000人,碩士研究生70人,成人教育學生3200餘人。教職員工1000餘人。
  • 2000年5月26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學校中文名稱更改為華中科技大學。
Remove ads

武漢科技職工大學是曾經存在於湖北省武漢市的市屬高校,又名 科學技術部管理學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省計算中心,2000年併入華中理工大學,後華工與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等合併組建新的華中科技大學。

快速預覽 同濟醫學院化學生物樓, 位置 ...

華中科技大學

  •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併入華中理工大學;5月26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學校中文名稱更改為華中科技大學,英文名稱不變。原華中理工大學為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同濟醫科大學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為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原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為東湖校區[10]
  • 2003年10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紀念大典,並同時慶祝原同濟醫科大學建校96周年,原武漢城市學院建院51周年。
  • 2011年10月10日,武漢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互派交換學生和互相承認學分學歷等。[11][12]
  • 2012年6月,原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同原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13]
  • 2012年10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六十周年(從華工籌委會開始計算)紀念大典[14]
  • 2013年,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和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合併,組建自動化學院。[15]
  • 2014年10月27日,原電子與信息工程系更名為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16]
  • 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教授張海鷗,研發出的「智慧微鑄鍛銑複合製造技術」與法國空中巴士公司舉行技術合作簽約儀式,2002年起張海鷗開始主攻金屬3D列印,終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成功製造出世界首批3D列印鍛件,別於「鑄鍛銑分離」傳統製造方式。華中科技大學現有設備,已列印出飛機用鈦合金、海洋深潛器、核電用鋼等8種金屬材料,[17]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可列印出大型高可靠性能金屬鍛件的增材製造技術裝備。
  • 2017年12月25日,師生服務中心正式啟用,設有服務窗口27個,可辦理服務事項280餘項(其中線上事項96項,線下事項96項,線上線下結合45項,自助設備服務事項近50項)。
  • 2018年8月,《自然》刊發了物理學院羅俊院士團隊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最新結果。科研人員採用兩種不同方法,即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測G,精度均達到國際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他們自主研發出一批高精端儀器設備,很多已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地質勘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8][19]。這一成果入選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
  • 2019年1月26日,以原自動化學院為主體建立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21]
  • 2019年3月21日,梧桐語問學中心正式啟用。「梧桐語」按照修舊如故原則,由一批20世紀60年代蘇式紅樓改造而來,配備九思書屋、會飲咖啡廳、東華園文化餐吧、梧桐語教師餐廳、健身中心、小型影院等場所。
Remove ads

校園交通

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多個站點均可抵達學校,包括青年路站(同濟校區)、珞雄路站(主校區南三門)、華中科技大學站(主校區南大門、南四門)、光谷大道站(東九教學樓)、佳園路站(主校區東小門)。

武漢光谷現代有軌電車T1線的華中大站、步行街省中醫院站分別可前往主校區南大門和主校區南三門。

學校公交附近有多個公交車站,主要分布在魯磨路、珞喻(東)路、喻家湖路上。

校園內部校車有韻苑-紫菘、韻苑-南大門、喻園-南大門三條路線。

校園環境

學校校園占地7170畝,其中校園面積6597畝,附屬協和、同濟和梨園醫院面積573畝,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22]

狹義的主校區指喻家湖路以西的部分,與喻家湖路以東的東校區相對應;官方所述主校區通常指洪山區校區,與同濟校區相對應。通過購併周邊土地和大規模的建設規整,學校主校區已經同東校區成功融為一體,但目前主校區東部仍存在土地產權問題。主校區整體為長條狀,西至魯磨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至馬鞍山森林公園,北為喻家山、喻家湖,南至珞喻路。此外,網絡安全的大三、大四學生生活在位於東西湖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與主校區相隔較遠。

學校的標誌建築包括毛澤東像、南一樓、校史館、建校紀念碑、光谷體育館、裘法祖像等。

Remove ads

學生公寓

學校洪山主校區現有紫菘、韻苑、沁苑等學生公寓群,共計76棟學生宿舍,可安排近5萬名學生入住。本科生宿舍實現了空調、熱水全覆蓋,並有洗衣房、自動售貨機等服務。除韻苑1-4棟外,其餘宿舍為上床下桌的標準四人間。

網安基地位於武漢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宿舍,為二人間。

教學樓

學校教學樓包括西十二樓、西五樓、東九樓、東十二樓等。其中西十二樓、東九樓為校內最大的兩座教學樓,

西十二樓位於主校區南三門北側,建成時為亞洲第一大教學樓。

東九樓又稱逸夫教學樓,位於東校區。東九樓在建成時也是亞洲第一大教學樓,它由邵逸夫捐贈600萬港幣,學校配套1.22億元人民幣投資興建,於2003年11月20日開工,2004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東九樓由五層建築構成,有教室180間,能容納18400人同時上課[23]。大樓由四棟樓體聯合而成,分別為A、B、C、D棟,配備有常規教室、階梯教室,均配有空調、多媒體設備。東九樓前有一湖泊名為「馬張堰」[24],因在東九樓之故常被稱作「東九湖」,但其產權並不屬於華中科技大學[25]。東九樓的南面是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北面則為連接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和東校區的光谷高架橋下方通道,以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食堂

學校後勤集團飲食總公司共管轄有主校區33個食堂[26],華同公司管轄同濟校區4個食堂。學校食堂按照需求分為大眾餐廳、風味餐廳和清真餐廳,提供差異化的餐飲服務。

校園內還有其他不屬於飲食總公司的校園餐廳,包括西華園文化餐吧、小吃城、東華園等。

師資力量

專任教師3700餘人,其中教授15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教師中有全職院士20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0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學術實力

更多資訊 大學排名, 全國排名 ...

學校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歷史學等11大門類。設有本科專業117個,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碩士點256個,博士點18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29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一級重點學科7個,二級重點學科15個,重點(培育)學科7個;建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7個。另外有一個國家研究中心(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 擁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華中地區網絡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武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及大量裝備先進的教學、科研用現代化實驗室。擁有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圖書館三座,館藏量502萬冊。

國家級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9個(非覆蓋)

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學、生物物理學、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光學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水利水電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婦產科學、內科學(血液病)、外科學(泌尿外)、麻醉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華中科技大學目前7個一級學科覆蓋的二級學科數為25個,在非一級學科重點學科中的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學科)還有15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

通信與信息系統、內科學(傳染病)、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中西醫結合基礎、 藥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學科水平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44個學科參評,全部上榜,其中機械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4個學科進入A+,A類學科14個,B+及以上學科33個。9個學科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截至2024年7月,學校有2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前萬分之一 ,7個學科進入前千分之一。

國際聲譽

快速預覽 大學排名, 全球排名 ...

科研機構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旨在通過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動中國光電子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原始性創新和產業發展。

  • 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華中科技大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是與美、法、德並列的世界四大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之一。[42]2013年8月,該中心成功實現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場,刷新中國脈衝磁場最高強度記錄,成為世界上繼美、德之後第三個突破90特斯拉大關的國家,使我國非破壞性磁場強度水平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43]

  •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項目建設總體指標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萬有引力常數G值測量、空間靜電加速計、冷原子絕對重力儀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

  • 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牽頭)

  • 煤燃燒與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智能製造裝備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強電磁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人畜共患傳染病重症診治全國重點實驗室
  • 特種電能轉換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
  • 多譜信息智能處理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國家醫學中心1個

  • 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

  • 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1個

  • 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個

  • 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
  • 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

  • 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企業信息化(CAD)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
  • 國家安全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生物晶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方之一)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 下一代網際網路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專業實驗室2個

  • 新型電機國家專業實驗室
  • 外存儲系統國家專業實驗室

國家能源中心2個

  • 國家能源煤炭清潔低碳發電技術研發(實驗)中心
  • 國家能源生物燃氣高效製備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發 (實驗) 中心

院系設置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 查謙(1953年1月-1975年1月23日)(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 朱九思(1979年8月10日-1984年12月)
  • 黃樹槐(1984年12月-1993年1月,期間華中工學院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 楊叔子(1993年1月-1997年6月25日)
  • 周濟(1997年6月25日-2001年2月12日,期間華中理工大學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
  • 樊明武(2001年2月12日-2005年3月22日)
  • 李培根(2005年3月22日-2014年3月31日)
  • 丁烈雲(2014年3月31日-2018年11月1日)
  • 李元元(2018年11月1日-2021年10月20日)
  • 尤政(2021年10月20日-)

歷任黨委書記(2000年合校後)

  • 朱玉泉(2000年-2008年)
  • 路鋼(2008年-2017年12月)
  • 邵新宇(2017年12月-2021年9月)
  • 李元元(2021年10月-2023年11月29日)
  • 張廣軍(2023年11月29日-)[45]

文化傳統

校訓:明德 厚學 求是 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合乎該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人」、建設無污染校園等精神。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倡導的「學在華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訓中「嚴謹」的意義。轉義出自《易·坤》「坤厚載物」。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於「求實」,在實中求學問。符合原校訓中「嚴謹、求實」的精神。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實事求是」。

「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訓中「奮進進取」的意義。與創辦一流大學的現代辦學理念一致。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訓涵蓋了德育、智育、發展科學、與時俱進等方面的內容,合乎辦大學的理念,具有現代高校校訓特徵,與該校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發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適宜,多數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應出處,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

部分知名校友

姊妹校

共九十多所,以下為部份名單:

參看

附屬醫院

校辦企業

  • 華中科技大學產業集團
  • 華中科技大學後勤集團
  •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漢天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同濟現代醫藥有限公司
  • 武漢華工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擁有武漢拓銳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和武漢納米藥業有限公司兩家下屬公司
  • 武漢達夢資料庫有限公司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