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和平崛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政治用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和平崛起
Remove ads

「中國和平崛起」,現稱「中國和平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政治用語,自2003年開始由於國際對中國軍力大幅提升的擔憂,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該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要點是中國經濟軍事發展是對世界有利,而且中國不希望跟其它國家有軍事衝突。這個政策也旨在回應國際上廣泛存在的「中國威脅論」,傳達中國的崛起並非以軍事擴張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為手段,而是以改善民眾福祉、加強國際合作為出發點。據稱,該術語最初的提出,目的是為了減少中國軍力增長所帶來的國際疑慮,強調中國的發展有利於全球和平與繁榮。[1]

2012年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一帶一路構想,中國外交逐漸放棄了自鄧小平以來的「韜光養晦」的政策,轉而提倡「大國外交」、「大有作為」[2][3][4],他更指示中國外交官對外發動「戰狼外交[5]

Remove ads

提出背景

這個詞彙最初由中共中央黨校的副校長鄭必堅在200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鄭必堅是在2002年訪問美國期間,注意到西方媒體頻繁將中國描繪為潛在威脅,因而提出這一概念以重塑中國國際形象。他強調,中國的發展不走擴張主義或軍事征服的道路,而是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後來有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首次以國家領導人身份正式使用這一表述。並在東協會議以及訪美期間反覆重申。[1]這已經成為第一個由胡錦濤溫家寶領導的第四代領導人的外交政策。

「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可追溯至1990年代中期中國學術界提出的「新安全觀」。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政府開始更加關注國際形象,尤其是在美中關係方面。因此,「和平崛起」不僅是對外政策的戰略安排,也是一項宣傳性的概念工程。

修正

因為「中國崛起」一詞在外文翻譯中可能會有武力征服的意味,與中國政府本意相背離,在該政治口號正式提出後不久,有國內理論學者提出修改為「和平發展」,避免為「中國威脅論」推波助瀾。因此在2004年後半年,「和平崛起」一詞在新聞,教育等政治宣傳中逐漸淡出,並改為更低調的「和平發展」。[1]

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發展」,一個「和」字,構成了以胡錦濤總書記的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戰略基調。

核心理念

這一提法主要是為了讓東亞大陸國家以及美國相信,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和經濟實力的增長不會對和平穩定構成威脅,相反,各國都將從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中受益。羅伯特·蘇廷傑認為,"和平崛起這一概念最初多少帶有宣傳運動的性質","未必對中國外交政策具有決定性意義"[6]

在外交實踐上,這一理念主張在南沙群島釣魚島藏南地區等領土爭端問題上採取較為克制的立場。不過,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仍然緊張,軍事現代化進程也仍在繼續[7]

中美關係

隨著江澤民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結束,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一個「合作共存」的新常態逐步建立起來。正如基辛格所言:「美國與中國意識到彼此的必要性——兩國都太大,不可能被支配;太獨特,無法被改造;又彼此不可或缺,不容孤立。」[8]:487

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處理中國發展問題和確立中國國際角色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視角。他們是第一代沒有親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國領導人,也是第一代在中國已明顯崛起為世界大國的背景下上台的領導人。「他們是在國內經濟持續增長、中國正式融入國際經濟秩序之後執掌政權的,面對的是一個在全球各個角落均有利益的、不可否認的『世界強國』中國。」[8]:489

根據亨利·基辛格在其著作《論中國》中的描述,鄭必堅曾於2005年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被視為中國對外提出的「准官方」政策聲明。[8] :499 鄭必堅在文中表示,中國已採納一種「超越傳統大國崛起路徑」的戰略。中國尋求建立「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但這一秩序的實現方式是「通過漸進式改革以及國際關係的民主化」。他強調,中國不會重蹈一戰前的德國或二戰前的德日覆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靠武力掠奪資源、追求霸權;同樣不會走冷戰時期大國爭霸、爭奪全球主導權的老路。[9]

澳大利亞分析人士周安瀾(Alex Joske)指出,中國通過國家安全部在美國持續開展的影響力行動來傳播這一理念[10]

美國政府則將中國定位為國際體系中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2005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演講中回應了鄭必堅的文章,這一回應"實質上是對中國成為國際體系特權成員和塑造者的邀請"[11]

戴秉國國務委員強調,中國的發展既不是"韜光養晦"的權宜之計[11]:508,也不是放棄自身優勢的天真幻想[12]。"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主觀想像或算計的產物,而是基於我們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與世界關係深刻變革的清醒認識,是順勢而為、與時俱進的選擇。"[12]

戴秉國否認了有關「中國將謀求主導東亞及更廣泛亞太地區、甚至取代美國成為全球主導力量」的說法,認為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神話」,既不符合中國的歷史經驗,也與當前的政策背道而馳。他還提出了一個頗具意味的呼籲,邀請國際社會「監督」中國,確保其絕不謀求霸權:「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如果有一天中國要搞世界霸權,世界人民就應該揭露它,反對它,甚至同它作鬥爭。國際社會在這一點上可以監督我們。」[12]戴, 秉國.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0年12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4日).</ref>


Remove ads

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秩序的影響

中國的發展威脅周邊地區的穩定與安全

自2012年起,東南亞多國與中國在南海的領土爭端升高,更促使這些國家合作對抗軍力不斷增長的中國。日本韓國已及東協各國對中國紛紛採取更加防範的態度,並重新鞏固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尋求保護。美國也順勢重新加強了與這些亞洲盟友的軍事互動與同盟關係[13]

根據西方國家的觀察,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展現出極大的野心,尤其在台灣問題南海爭議上,態度越來越強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開始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發生地區軍事衝突的風險顯著增加[14]

中國的發展有利於周邊地區的穩定與安全

中國處於從歐亞大陸東北亞的「動盪弧線」的結合部,中國周邊是世界各主要大國利益交匯之地,也是「熱點」相對集中的高危地帶。中國的發展有利於增強中國調節這些衝突的力度,尋求更多的合作。[15]

中國的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東亞一體化

東亞是中國最為關鍵的周邊板塊之一。該地區既是中、美、俄、日等幾大國的利益匯聚之地,也是東協作為一個新興地區力量的成長之區。如何處理好中國和平崛起與東亞之間的關係將直接關係到中國能否抓住並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問題。其次,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影響東亞地區首當其衝。因此無論對中國,還是對周邊地區來說,這一主題都是舉足輕重的。

政府白皮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5年發布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的白皮書,明確闡述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白皮書共分為五個章節:[16]

  1.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首要目標。中國主張建設多元化世界而非謀求霸權,並基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
  2. 和平的國際環境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的發展是全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減貧成效對世界作出貢獻,並努力控制世界能源消耗量。中國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3. 中國將以科學發展為指導,推動國內市場發展,走一條更加清潔、依託信息技術與創新、注重人力資本培養的工業化新道路。
  4. 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多邊貿易體系,並通過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等機制推動區域一體化。同時,中國將在平等基礎上處理貿易與匯率爭端,擴大對外投資,維持勞動力與出口優勢。
  5. 中國主張在國際關係中推進「民主化」,即各國通過對話多邊主義平等相處,而非依靠脅迫。中國支持開發中國家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幫助其自主發展,提倡相互信任、摒棄「冷戰思維」,並推動軍備控制核裁軍。中國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仍存的邊界爭議。

2011年9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另一份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的白皮書。[17] 其中強調:「中國外交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發展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17]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