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崔猷 (汲郡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崔猷(6世紀—584年),字宣猷,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崔孝芬第二子,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員。
生平
崔猷是東漢尚書崔寔的十二世孫,祖父崔挺是北魏光州刺史、泰昌縣子,死後被贈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號景。父親崔孝芬是北魏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1]。
崔猷從小好學,風度嫻靜優雅,個性鯁直剛正,有統軍治國的謀略,以員外散騎侍郎為起家官,兼任大行台郎中,很快為吏部尚書李神俊所推薦,出任通直散騎侍郎,攝任尚書駕部郎中。普泰初年,崔猷出任征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永熙三年八月甲寅(534年8月28日),崔孝芬被高歡殺害後,崔猷秘密奔向關中,當他去拜見魏孝武帝元修時,悲哀之情使在場的人都十分感動,魏孝武帝也為之動容。崔猷退下時,魏孝武帝目送他說:「忠孝之道,都集中在這一家之中。」崔猷當即以本官上奏門下省的事務[2][3][4]。
大統初年,崔猷兼任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食邑八百戶。大統二年(536年),崔猷正式擔任黃門侍郎,加號中軍將軍。西魏擒拿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崔猷常以本官從軍主持書信文件。大統五年(539年),崔猷出任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當時西魏太廟剛建成,四時祭祀,還安排有雜耍摔跤等表演,主持郊廟祭祀的官員很多是兼任的。崔猷多次上疏勸諫,諫書上奏,都被採納了,崔猷升任京兆尹。當時婚姻的禮儀不健全,嫁女娶妻的時候,都要演奏音樂,城市中的富有人家服裝奢侈過度,還有人將衣服繡出各種圖案。崔猷又奏請加以禁止,得到批准加以實施。崔猷與盧辯等人創立修訂六官制度。大統十二年(546年),崔猷出任大都督、驃騎將軍、淅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5][6]。
大統十四年(548年),侯景占據黃河以南向西魏投誠,西魏派遣行台王思政前往。宇文泰給王思政寫信說:「崔宣猷才智謀略很高明,有應變的才能,如果有猶豫不決的事,可以與他商定可否。」王思政起初將軍隊駐紮在襄城,後來想用潁川作為行台治所,派遣信使魏仲前往稟報,又向崔猷寫信說明要遷移的意思。崔猷回信說:「以軍事而論,一定要先聲後實,所以能百戰百勝,變弱為強。襄城連結京洛,實為當今軍事要地,如果有情況變化,容易相互接應。潁川與敵境相鄰,又沒有山川險要可以防守,敵人如果蜂擁來攻,可以直達城下。以我的想法,權衡利害,不如將軍隊駐紮在襄城,作為行台治所,在潁川設置州治所,派遣郭賢鎮守。如此便表裡如同黏膠般牢固,容易安定人心,即便有意想不到的情況,怎麼會形成危害。」魏仲見到宇文泰,稟告了具體情況,宇文泰馬上派遣魏仲返回,命令按照崔猷的計策。王思政又稟告,請求與朝廷立約:東魏如果從水路進攻,請求堅守一年為期;如果從陸路進攻,則以三年為限。在期限之內,不勞煩朝廷派遣援軍。超過時限,由朝廷裁決。宇文泰因此王思政親自處理此事,加上反覆堅決的來請求,就同意了。等到潁川陷落之後,宇文泰十分後悔[7]。大統十六年(550年),崔猷因為生病離職,正遇到西魏軍隊東征,宇文泰賜給崔猷馬匹和車輛,命令他跟隨大軍,參與商議軍務。大統十七年(551年),崔猷升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定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8][9]。
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年),宇文泰計劃修整梁漢舊路,於是命令崔猷督統儀同劉道通、陸騰等五人,率眾開通車路,穿山填谷五百餘里,一直到達梁州[10]。路修好後就以崔猷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宇文泰去世後,始州、利州、沙州、興州等各州倚仗軍隊謀反,信州、合州、開州、楚州四州也反叛了,只有梁州境內,百姓沒有二心。利州刺史崔謙請求支援,崔猷派遣六千士兵前往。信州糧食耗盡,崔猷又送往四千斛米。二鎮得以保全,是崔猷的功勞。崔猷晉爵安國縣公,食邑二千戶。崔猷受到晉公宇文護深切器重,崔猷的女兒被封為富平公主[11][12]。
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崔猷被征拜御正中大夫。當時根據《周禮》稱天王,又不建立年號。崔猷認為世風有厚薄,所以帝王因此有沿革。如今天子稱王,名勢不足以威震天下,請求依照秦漢的制度稱皇帝,建立年號,朝廷商議後遵從了[13]。崔猷出任司會中大夫,依然擔任御正如故[14][15]。
周明帝去世後,遺詔冊立宇文邕為皇帝。晉公宇文護對崔猷說:「魯國公稟性寬厚仁義,太祖的各個兒子中年齡居長。如今奉遵遺旨,擁戴他為皇帝,您認為何如?」崔猷回答說:「殷商尊奉位尊者,周朝親近血緣親者,現在朝廷遵循《周禮》,不能違背這一原則。」宇文護說:「天下事大,只擔心畢公宇文賢年幼。」崔猷說:「昔日周公輔佐周成王在朝廷會見諸侯,何況您於親於賢都排在首位,如果像周公那樣行事,就不會辜負顧命託孤。」這件事雖然沒有實現,當時的人都稱讚崔猷堅守正道。保定元年(561年),崔猷再次出任總管梁利開等十四州白馬、儻城二防諸軍事、梁州刺史,不久再任司會[16][15]。
天和二年(567年),南陳將軍華皎來歸附北周,晉公宇文護商議準備南伐,公卿大臣都不敢說話。只有崔猷進言說:「前一年東征,將士死傷過半,近來雖然加以撫恤,還是沒有恢復。最近彗星出現成為災害,這是上天對我們表示的警戒。現在確實應當修德來禳除天變,怎麼能夠窮兵極武更為加重譴責負累呢?如今陳朝保全國境安息百姓,與我們友好往來。所以不能違反盟約,收納他們的叛臣,興無名之師,占奪他們的土地。認真了解前代之事,從來沒有這樣的例子。」宇文護不接受意見。後來北周水軍果然戰敗,而脾將元定等人淪落到江南[17][18][19]。
建德四年(575年),崔猷外任同州司會。建德六年(577年),崔猷被徵召擔任小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文帝楊堅登基,因為崔猷是前朝老臣,授予崔猷大將軍,進爵位為汲郡公,增加食邑總計三千戶。開皇四年(584年),崔猷去世,諡號明[20][21]。
Remove ads
其他
北周平定北齊後,崔猷的侄女婿李仲舉攜帶家人依例入關,因為親人故友流難,心裡不願住下,崔猷留著李仲舉不許他離去,李仲舉堅決推辭,得以返回鄴城[22]。
大象二年(580年)七月,楊堅派遣韋孝寬討伐尉遲迥,楊堅派遣崔猷的兒子少內史崔仲方前往監軍,崔仲方以父親身在崤山以東而推辭[23][24]。
家族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