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廉州話

合浦地方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廉州話,又稱為「合浦話」(因廉州又稱為合浦,兩個名字在不同時代曾交替使用。)、「麻佬話」(因一種名為黃麻的植物而得名),《廉州府志》中記為「廉語」;《防城縣志》中記為「廉州語」,又記為「海獺語」(持廉語之人被稱為「廉民」,也被稱為「海獺」)是以欽廉地區歷史上的中心城市廉州命名的一種語言,為欽廉片的代表音之一。使用人口主要分佈在合浦中西部、北海各地、浦北中南部、欽州東南部、防城港部分鄉村、靈山博白部分地區。

快速預覽 廉州話, 發音 ...

廉州話發音獨特、詞語存古、分支多樣、分佈廣泛,除了被分割前的大合浦地區(包括今合浦縣北海市浦北縣)以及部分與之相鄰的鄉鎮(如那麗鎮、東場鎮、犀牛腳鎮等)之外,大多地方的廉州話是以散點雜居的形勢分佈。

Remove ads

音系

聲母

更多資訊 聲母表, 雙唇音 ...
  • 拼音系統拼寫參考外語。
  • 微母不完全併入明母,部分微母字讀作[ʋ]聲(如:萬、物、襪……),其餘大部分與明母字合併讀作[m]聲。
  • 古全濁聲母全送氣。
  • [ȵ]主要來自日母疑母細音,[ɬ]主要來自心母和部分等。
  • [h]早期資料記為[x]。[1]
  • 少數人會把舌葉音[2][ʧ]、[ʧʰ]、[ʃ]讀成舌尖音[ʦ]、[ʦʰ]、[s]。
  • [kᶹ]、[kᶹʰ]是[k]、[kʰ]的齒唇化。
  • [ʋ]的發音可能存在[ʋ~v]的音差(多數傾向前者)。[2][1]
Remove ads

韻母

更多資訊 韻母表, 陰聲韻 ...
  • 對於地區擁有對應關係的韻母採用統一拼寫方案;因[ɐ]韻字來源於[o]的部分地區簡讀口音,故拼寫為o。
  • 黑體為默認韻母;韻母對立規律:[ɒ][a]、[ɛaŋ][aŋ][æŋ]、[ɛak̚][ak̚][æk̚]、[ɛi][ɛu]、[ɛ][e̞]、[e̞ŋ][e̞i̯ŋ]、[e̞k̚][e̞i̯k̚][3]
  • 浦北合浦縣城廉州與的主流口音及各鎮中心多使用藍字韻母合浦周邊鄉村地區口音大多數人常用黑體韻母(非絕對性質,因為涉及到人口遷移、演變標準統一、早期各地通商交流問題)。而在合浦東部(多數使用[ɛi]䪨)、北海幾乎都用紅字䪨母
  • [ɐ]韻來源於對(僅此三字)的[o]䪨口語化簡讀(本質上是懶音),常見於合浦縣城一帶的口音,而其他地方普遍保留[o]䪨(非絕對,可能存在口音影響、懶音問題,因人而異)。
  • [ɛʊ]是老派發音[4]、[ɛi]是新派發音(由簡讀產生,實質上亦可以歸類為懶音,但使用者上至老年大眾,可見合流時間之久);按地域劃分,合浦縣城及大部分地區已被[ɛi]音合流,只有在周邊鄉村地方、浦北、北海各地仍然保留[ɛʊ]音(:受北海話【粵語】的影響,在北海市區部分人可能會把[ɛʊ]讀成粵語的[iu]音)。
  • [e̞i̯ŋ][e̞ŋ]與[e̞i̯k̚][e̞k̚]的濫腔混用合浦一帶非常常見,這兩組韻母有時會對立但大多數時候是混用;而在北海紅字䪨母使用地區)幾乎不存在(統一使用黑體韻母)。
  • [e̞]䪨是合浦縣城廉州鎮街的特色口音[5],其他地方大多數皆用[ɛ][6](非絕對)。
  • 存在[iʊ]韻母組合,但僅限於「打噴睇」的擬聲詞,無字(hak̚5 ʧʰiʊ21【噴睇】的詞語來源是對打噴睇行為的聲音模仿)。
  • [e̞]䪨在大多數資料中記為ᴇ。[7][1]
  • [ʊ]在多數資料中記為[u],但絕實際發音為前者。
  • 曾攝與梗攝的部分舒聲字不讀[-ŋ],併入[-n](無[ɐŋ]䪨母組合)。[1]
  • 部分入聲字不讀[-k̚](無[ik̚]、[ɐk̚]、[ʊk̚]入聲韻組合)。[1]
  • 綜上所述:在考慮韻母對立的情況下,廉州話實用韻母組合有39~40個。
  • 容易混的韻母:[m̩][ŋ̩]。[7]
  • [e̞ŋ]韻母組合的[e̞-]實際發音存在[e̞~i~ɛ]的音差,記為[e̞-](以口音分類誤差過大,且由於存在嚴重的混合現象,故這對韻母組合的發音不能像其他對立韻母一樣並列對立,統一記為[e̞ŋ])。
  • [ɛaŋ]與[ɛak̚]韻母組合的[ɛ-]音存在[ɛ~i]的音差問題,記為主流音[ɛ-](資料傾向於記為[i-]音[6])。
  • [ɒ]發音有可能存在[ɒ~ɑ]的音差。
  • [o]的發音有可能存在[o~ɔ]的音差(非常微小,不明顯) 。
Remove ads

聲調

更多資訊 調類, 陰平 ...
  • 低陰去「卅」字為「三」與「十」的合音。
  • 多數高陰入字[2]為動詞和有音無字詞(百越詞)。

元音

更多資訊 音位, /a/ ...

明細

  • 廉州話(不包括分支方言,未統計地區的「海獺話」)已知分類大概有三種:北部口音(即合浦廉州縣城及周邊口音,包括廉州口音黨江口音等);東北部口音(即合浦東部及浦北一帶,對應自稱為「麻佬話[8]的地區,包括石康口音龍門口音等);南部口音(即北海口音,包括地角口音高德口音電建口音龍潭口音等),北部口音與南部口音的最大差別在於韻母對立,而東北部口音則是讀音用詞差異,但三方內部較為統一。

用辭

地區不同組詞不同個人習慣不同,不同地區之間的讀音因人而異,表格記載為地區多數人慣用讀音,不分文白異讀(會註明)。

代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Remove ads

時間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稱謂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Remove ads

方位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Remove ads

量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身體部位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副詞/助詞/連詞/介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氣候/溫度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人體狀態形容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環境/外表形容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事物形容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情況/程度副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狀態/心理動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行為動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 動詞列表排序:頭部相關→手部相關→腿部相關→無部位指向。

物體動詞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撲克牌

更多資訊 官話, 廉州話 ...

童瑤/俗語

  • 舊時有隻人,屎胐有隻印,名字吆做撈火棍,坐部爛單車,戴對爛眼鏡。
  • 舊時尕尕時,點火燒螞蟻,螞蟻無燒到,燒到膦脬皮。
  • 出熱頭,落鬼雨,摑爛沙煲磨米煮。
  • 屎胐炠[10],𢳀沙擦。
  • 車車轉,暈暈轉,阿嬤孭我去看龍船,我無去,我在屋頭看尕雞,尕雞大矣擔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銅錢,一百摑金釵,二百打銀牌,尕豬燒火狗劈柴,貓兒擔水井邊挨,挨無穩,跌落井,一擔杆翹上火通嶺,尕蝦跳上坡,尕魚跳落井。
  • 踮腳跺嘚,磨刀殺賊,天花開開,地花撒撒,去到江邊捉隻大王八,一路燒香一路殺。
  • 尕二尕三賣尕鵝。
  • 胳肋遮,有普毛,擦啲萬花油。
  • 遮撈在,果子熟,馬騮搬棍厾,厾到腰佝𦢊,腰佝𦢊、跌落塘挕到螞螂狂。馬螂狂飛上天,撞到董老二,董老二跌落蕃薯地。
  • 尕妹撈狗睡,狗屙屁,賴尕妹。

地區分佈與名稱

使用地區

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西場鎮烏家鎮星島湖鎮黨江鎮沙崗鎮石灣鎮石康鎮常樂鎮西部、公館鎮閘口鎮部分地區;沙田鎮(「海邊話分支)等。

北海市海城區地角街道高德街道;市區多數人通行雙語白話廉州話)。

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大多數郊區鄉村與社區、平陽鎮福城鎮(多數以「廉州話」為主,少數地區使用「我話分支)。

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南康鎮中南部、興港鎮西部等(「我話分支)。

欽州市浦北縣白石水鎮安石鎮泉水鎮、龍門鎮中南部、三合鎮和北通鎮西部、大成鎮西南部、張黃鎮南部、石埇鎮東南部等。

欽州市欽南區東場鎮犀牛腳鎮那麗鎮等。

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部分鄉村。

防城港市防城區茅嶺鎮茅嶺村。

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鎮部分鄉村。

稱呼

  • 合浦話/廉州話:這是廉州話最為廣泛的稱呼,主要被用於北海合浦
  • 村下話:主要適用於北海市中心一帶,廉州話在被白話(粵語主流口音)取代之前一直是北海最原始的本土漢語方言。廉州話使用者分散在北海的各個地方,其中以郊區、鄉村為主,故又稱為「村下話」。通常也會被稱為「地名+話」,例如廉州話北海市中心的主要使用地區是高德地角,故又會稱為「高德話」、「地角話」等。

:《煙台條約》簽訂後,大量廣府人流向北海,此舉導致了北海市中心大量講廉州話的當地人遭到廣府人的同化,同時廣府人把帶來的語言夾雜了當地的廉州話從而產生了一種新式雜交口音的粵語——北海話

  • 麻佬話:在合浦東部與浦北廉州話使用者通常會自稱為「麻佬話」。該稱呼的起源最為廣泛可靠的說法是舊廉民常種黃麻,亦有講舊廉民常以「頂竹帽,著麻衣」的形象示人。

合浦東部是客家人的聚集區,廉人(俗稱為「麻佬」)與客家人(俗稱為「涯佬」)在此地曾存在嚴重的民系械鬥問題。因為東部的廉州話使用者普遍把母語稱為「麻佬話」,所以當地的客家話(涯話)使用者就把廉州話使用者貶稱為「麻佬」。但合浦西部、北海一帶很少接觸到「麻佬話」這個名稱,再結合廉客械鬥的背景,從而產生了故有概念,以為「麻佬」、「麻佬話」是來源於客家人的貶稱。但實際上合浦東部、浦北一帶的廉民普遍稱自己母語為「麻佬話」。[8]

  • 坡外話:一些我話使用者會稱自己的語言為合浦話,同時將合浦廉州城中心一帶的語言稱為「坡外話[21]
  • 下路話:該稱呼主要被用於浦北地區,因浦北在被分割前曾屬於合浦,為合浦之北,故浦北人稱合浦廉州一帶為「下路」。
  • 海獺話:主要被用於欽州防城的部分母語者。

:講這種話的居民可能從前曾被內地人稱為「海獺」,因而他們所說的話被稱為「海獺話」。至於為什麽叫這樣的名字,據當地的老人說,是因為海獺這種動物一般只能在海邊活動、不能離開海邊而生存,而使用海獺話的人基本生活在海邊,如果離開海邊到內陸去,他們所說的語言就無法和其他人進行交流,這與海獺的習性有相近之處,故此得名。[21]

民國《防城縣志初稿》記:[22]

本邑與廉州同濱於東京灣之土,廉民之泛宅遊家者,常移居於縣屬濱海一帶,俗稱其人曰「疍家」,稱其語曰「廉州語」,又曰「海獺語」,蓋以「疍家」出沒龍宮,捷如水獺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疍家,該詞所指並非今日之「蜑家」,今日的蜑家多為廣府人(廣東珠三角地區),文中的疍家為當時那個年代防城百姓對廉民移民的稱呼。

  • 海話:這是一個在北海市區常見的稱呼,多用作他稱,嚴格來說並不存在「海話」這種語言,它可以是指「地角話」、「我話」、「海獺話」、「海邊話」……甚至可以是「閩語」。只要是住在海邊的人講的語言,在北海市區都習慣性被統稱為「海話」。[21]

與中古漢對比

韻母

更多資訊 攝䪨(廣䪨), 廉韻(北海) ...

分支方言

廉州話使用人口除了在大合浦地區(包括今合浦縣北海市浦北縣)以及周邊各別城市集中使用鄉鎮屬於大本營之外,在其他地方都屬於混居。而不同人群對廉州話的稱稱呼自然有所不同。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廉州話除了「稱呼有別」之外,其語言用詞發音差別並不足以構成分支

目前已知構成分支的有:

我話

我話」首記於《珠官脞錄[23]

武刀西村有犽族,漁而不耕。其言語則合浦土話,惟重鼻音,稱為「犽話」廉中土著或即其種歟?

因其語言第一人稱「」讀作ŋa21,故取「」為名(亦記為「犽話」,部分人稱為「海邊話」但與下文中的沙田鎮「海邊話」同名不同語),使用人口區主要分佈在北海市鐵山港區各鎮、銀海區福城鎮部分地區。「我話」用詞讀音皆與廉州話幾乎完全一致,其最大差別在於聲調,「我話」聲調低沉,其不同於廉州音的高昂。

:「佤話」為錯誤名稱拼寫,因我話白話粵語主流片口音)使用者聽稱為「」,故把ŋa21音而記為「」字,讀,進而產生了「佤話」這樣的錯誤拼寫。而「」(「」)字在廉州話/我話語片中皆以[ʋ]/[w]聲開頭,而非白話粵語)的[ŋ]。

海邊話

海邊話,亦稱為「百姓話[24]、「海話」,使用人口主要分佈在位於合浦縣東部沙田鎮,屬於有爭議性的語言,有時變會被歸類到閩語。據傳為受福建話影響較深的廉州話。海邊話仍然使用著許多廉州話底曾詞彙例如:物底、𰂌、嚶、𭢒、咱、摑……(據我話母語者測試一致性為四成)

廉江海話

廉江海話,也被稱為「海佬話」,為區別於粵西地區使用的同名「海話」(閩語方言),故加上地區名稱。在百越地區的語言中,「」又通百越語的「」,故亦有記為「海僚話」。使用人口主要分佈在廣東省廉江市車板鎮、高橋鎮、營仔鎮及周邊地區,該地區與合浦縣相鄰,也是兩廣交界處。嚴格意義上來說,廉江海話並不能算是廉州話分支,極少有證據明示廉江海話母語者是受廉州話亦或者廉民移民的影響而產生(可能存在於古代,但已無追尋)。且由於中國語言學家對小眾語言的忽略,導致對廉江海話的語片劃分(欽廉片高陽片吳化片)從未進行。但兩種語言在讀音聲母韻母的規律)、用詞方面有一定關聯性一致性(據廉州話母語者測試為五到六成,據我話母語者測試為四成)。兩者的關係更像是有親緣但互不隸屬的語言。

漢代合浦郡的轄區範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包括今欽廉地區玉林,西部轄區邊界即是雷州半島(含今廉江),後向東擴張至恩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欽廉地區行政兩度在兩廣之間來回變更,1965年最後一次劃入廣西時,合浦廉江兩縣之間的邊界進行過變動,一些原屬於合浦的邊界村莊被劃入廉江,當地亦有人使用海話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