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州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州人(英文:Cantonese,可擴展指粵人),視乎語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指在有歷史記載時期中,祖籍、籍貫或出生成長地在廣州,有長期生活在廣州的經歷,與廣州文化有強烈聯繫,以廣州此城為身份認同的華人。
![]() |
Remove ads
概覽
![]() |
廣州本地人口主要屬於由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及潮汕民系構成的漢族,以及其他民族如滿族、回族,也有來自外國的群體移民成為廣州人。
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大都會,歷代都有大量人口進出,大部分人口來自廣東省內,也有來自其它省份或海外的人口。由於「廣州」的行政範圍在歷朝有諸多變遷,本條目基本以廣州市今日的行政管轄範圍為限。
![]() |
- 廣州本地人一般認為,懂得純正廣州話,熱愛並了解廣州本土文化,且土生土長的人,才算得上是廣州人。
- 基於廣州戶口構築,部分新移民和外地人會認為只要持有當局核發的廣州戶口,就可以廣州人身份對外,但對於本地社會來說,第一點的前兩項不可或缺,同時還要熱愛並了解廣州本土文化;
- 而曾經在廣州長久居住、成長或出生,或與廣州有文化情感聯繫的人,也可以自我認同是廣州人;
- 籍貫或長居在白雲區(新市以北等鄉鎮)、花都區、番禺區、增城市及從化市等遠郊區的人士,會有限於認可本鄉村、本片區或完整認可身份的分歧,基於以前這些地方屬於郊區、郊縣,不在廣州城區範圍;
- 白雲部分區域、花都、番禺、增城及從化等地方長大的人在與廣州本地人交流時也認為自己是當地人,例如番禺的會說自己是番禺人,一般不會稱自己是廣州人;
- 廣州人舊時慣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地方做「四鄉」;
- 政府也會宣稱只要是在廣州打工的外來工也算廣州人,稱「新廣州人」。
Remove ads
語言文化
廣州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海外華僑眾多,幾乎每個廣州人都有親戚在港澳或海外,所以廣州人客觀具有容納多種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的傳統。
在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廣州的學校都使用廣州話母語授課。至中國共產黨建政後開始打壓粵語,學校全部改為普通話,且不保留母語課程,繼而宣傳在學校說廣州話不文明對學生進行處罰等措施。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所有粵語歌、粵曲等都被取締,換成鋪天蓋地的普通話革命紅歌,這時廣州人就把這些歌曲改成粵語的惡搞歌詞自娛自樂。從此時起,廣州作為粵語中心區的角色被香港所取代,粵方言至今仍然是香港官方語言,沒有當局的行政干預使其得到充分的繁榮和發展。
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偷偷翻錄香港的廣東歌流行曲錄音帶的日子成為過去,廣州和香港的交流在中斷差不多30年後才重新駁回。但是,缺失對粵語系統地教學和常年以來並且仍在進行的政治推普宣傳,使廣州的年輕一代逐漸不能流利說出的標準的音調和傳統詞彙,普通話詞組的直譯比比皆是。從1950年代開始被當局強行取消的傳統粵式郵政式拼音,是1949年之前廣州市的主要英文拼寫方案,在二十一世紀香港開放自由行後逐漸才被廣州人所重新認識,但很多人已認為那些是「香港拼音」(參見廣州地名),而實際上是源自廣州,現今在海外的使用率比廣州還多。
到近年來,當局仍然不時有小動作挑戰廣州人的底線,例如有公共運輸線路多次被發現在部分路線取消粵語報站,但解釋都是故障或「沒有儲存空間」,官方機構的熱線電話沒有粵語電腦語音服務,在學校和政治科試卷宣傳說粵語是「不文明」等。到了2010年的市政協委員建議取消廣州電視台的粵語廣播後終於令廣州人忍無可忍而上街示威。
當局也喜歡把公租房、廉租房、限價房(即香港的公屋、居屋)興建在城鄉結合部,為了賣地賺錢而幾乎不會選擇市區地段,其目的是「抽疏老城區」,例如白雲區的金沙洲新社區和同德圍、芳村地區的芳和花園、海珠區的毛紡廠(非舊城所在的河南區域)、天河區廣氮花園等地,使廣州市民被迫搬離舊區。而在西關恩寧路的「危房改造工程」中,當局只為有產權的居民提供回遷方案,而且是回遷到距離這地塊約一公里外的待興建小區,其餘公私房(樓)租客部分要遷到靠近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黃岐的金沙洲新社區,部份遷到天河區的珠江新城,部分自謀出路,引起有關社區文化傳承的擔憂與爭論 [1]。
部分廣州人認為,當局打壓與受其影響抗拒融入社會的外地人過多,造成廣州粵語被邊緣化。在對比香港2012年的「蝗蟲論」下,有部分廣州人深有共鳴,產生或多或少的排外心理,認為廣州如能像香港般就好。每年的春節假期,也是廣州一年之中最乾淨的日子。
部分外地人認為,沒有外來工,沒有人肯做低下崗位,廣州就沒有今天的建設成就,聲稱廣州人存有「優越感」。廣州人則認為在中華民國及清朝以前,廣州的城市建設大部分是靠自己人,國民政府的廣東政策是「粵人治粵」。為緩解與日俱進的外來人口所帶來的交通壓力,當局為了興建鐵路而拆毀了中山路的大段的騎樓,使大批老字號消失,而那些是廣州人的集體回憶。而低下崗位(清潔工和建築工人等)因為中國大陸的勞動力太多,工資也極低,廣州人做這些工作無法在市區立足,相反香港有最低工資和最低工時保障,在那裡從事低層崗位的均仍是香港人。
在由廣州人主導的2010年廣州撐粵語行動中,整個遊行過程均是理性表達訴求。但在2012年中國反日示威活動中由外省人主導的遊行,出現乘機破壞和趁火打劫的情況,致使有廣州民眾稱:「衝入酒店、衝擊店舖的人都是說普通話,夾雜各地口音」,對他們扮成廣州人到處搞事感到憤怒。[2]當晚有廣州的中學生自發在遊行路段打掃及清理街道,[3]這種在中國大陸少有發生的「文明舉動」引起香港媒體關注,官方香港電台特別予以報導,台灣的中央社轉載。[4]
Remove ads
傳統生活模式
廣州人性格低調、務實和溫順。稱呼鄰里為「隔離鄰舍」,住在附近的人為「街坊」,鄰里關係好且樂於守望相助,習慣和氣生財。
- 語言文字:講粵語廣州話,經歷長年打壓政策,不少新生代的廣州人已經常使普通話直譯的粵語詞而不使用粵語原有的詞彙,部分人連普通詞彙的讀音也出錯。受多個香港、澳門電視台的影響,廣州人大部分都會看繁體中文,本土年輕人在網上使用正體字和粵語中文字的比例也較多。
- 粵菜:蔬菜類一般較北方人清淡,魚肉卻講求鮮味,喜歡吃海鮮野味。家庭菜多以清蒸加炒菜的清淡口味為主,而在酒樓則以鮮味為主。在舊時,廣州部分人士口味廣,什麼都敢吃。因此有外省媒體批評,基本上「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背脊朝天」的都敢吃。但二十一世紀以來食肆已甚少見到有貓、狗等供應。
- 煲湯:廣州人喜歡熬湯,熬湯被認為更容易煮出食物的營養,因此有「廣東老火靚湯」之名。
- 火鍋(俗寫:[打邊爐] 錯誤:{{Lang}}:無法辨識語言標籤 zh-yue(幫助)):廣州人當有親朋好友同聚時,以打邊爐代替煮菜。材料多數以羊、兔等的禦寒肉類,廉價的通常為雞、鴨、鵝等。現代打邊爐的食材則更趨多元。
- 知慳識儉:不喜鋪張浪費,不亂花無謂錢,外出茶樓食肆就餐喜歡打包,喜歡「抵食夾大件」。
Remove ads
廣東省人口從20世紀六七千萬激增到現時超過一億一千多萬,外來人口在過去二三十年無節操地增長,使廣東成為第一大移民大省,人口較越南(人口約八九千萬)還要多出兩三千萬,廣州市人口也從原來五六百萬人激增超過千多萬。近十幾年社會治安變得異常複雜,有認為與大量外省人士進入廣東紀律部隊有關,為鞏固自身勢力外來人士可能聯群結黨安置親屬及老鄉到所在地基層單位工作。批評指出這類人士連最起碼的當地語言都不會卻恬不知恥放言「為當地作貢獻」,有些地方居然還出現外來人口多過原駐民的奇怪現象。[9]
需要指出現時大陸政制下非城市人口可能依靠戶籍占有土地或宅基地,而城市人口是並無如此權利的,這樣一來在城市內兩種人口在城市福利競爭中非城市人口顯得更有資源優勢,被市民批評是「占有兩種資源非常爽」。
有建議要求政府嚴控湖南河南四川東北這些人口大省人士跨省工作定居,強制遣返外來人口回原籍,將廣東人口控制在8000萬人以內。
Remove ads
廣州名人
![]()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