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省的一个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語:Vwnzsanh Bouxcuengh Myauzcuz Swcicouh,苗語川黔滇方言:Wenx Shangb Langs Hmongb Zif Zhif Zheub),簡稱文山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州境西界紅河州,西北臨曲靖市,北面和東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相鄰,南面與越南接壤。地處雲貴高原東南緣,主要為喀斯特山原,南盤江流經州境西北。全州面積31,408平方公里,總人口350.32萬人,漢族、壯族與苗族的人口比例分別約42%、28%和14%,自治州首府駐文山市。文山州為中藥材三七的主要產地,因而有「三七之鄉」之稱。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開西南夷,置牂柯郡,今文山州隸之,並於境內置進乘、都夢、鐔封、句町等縣。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諸郡,分牂柯郡西南和益州郡南部置興古郡,並置庲降都督,治宛溫縣(今硯山縣西北)。西晉改庲降都督置寧州,興古郡改治勝休縣(今玉溪市江川區北),東晉復遷宛溫縣,今境大部屬興古郡。南朝齊年間,興古郡移治西中縣(今文山市境),南朝梁末廢興古郡。東晉至南北朝時,郡縣多由爨氏占據,至隋朝置南寧州於南中地區,今文山州隸之。
唐朝年間今境入南詔,西部屬南詔通海都督府僚子部地,東部屬黔中道。大理國時期西部屬最寧府王弄山部、教合三部及惠麼部地,東部屬廣南西路廣源州的特磨道及左江道;於今富寧縣置富州,屬邕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設廣南西路宣撫司(治今廣南縣),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廣南西路宣慰司;文山市屬教合三部地,馬關、西疇、麻栗坡屬矣尼迦部,隸臨安路;西北部屬廣西路。至元年間分富州置安寧州(今富寧縣西南)、羅佐州(今富寧縣東北)。大德四年(1300年)以惠麼部置維摩州(治今硯山縣維摩鄉),屬廣西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廣南西路宣撫司改為廣南府,裁安寧、羅佐兩州入富州,屬廣南府;臨安路改為臨安府,轄教化長官司;廣西路改為廣西府。永樂十二年(1414年)置八寨長官司(治今馬關縣八寨鎮),直隸雲南都司。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增置三鄉縣(治今丘北縣雙龍營鎮馬者龍),後廢。
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八寨長官司為永平里。康熙六年(1667年)改土歸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設開化府(治今文山市)。康熙八年(1669年)省維摩州,南部歸開化府,北部歸廣南府;復置三鄉縣,次年裁縣。雍正六年(1729年)於今馬關縣設馬白關。雍正七年(1730年)設文山縣,為開化府附郭縣。雍正九年(1731年)於師宗州設州同,駐故維摩州之邱北。乾隆元年(1736年)置寶寧縣(今廣南縣),為廣南府附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師宗縣丞分駐丘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置開化府附郭安平廳。道光二十年(1840年)置邱北縣(治今丘北縣錦屏鎮),屬廣西直隸州。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置於今麻栗坡縣置麻栗坡副督辦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改富州置富州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安平廳移駐馬白關(今馬關縣馬白鎮)。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改縣,計有文山、安平、廣南、富州、邱北等縣,屬臨開廣道,次年改蒙自道。1914年析開化縣置普蘭行政區(駐今西疇縣西灑鎮);安平縣因與貴州省安平縣重名,改名為馬關縣。1919年麻栗坡改置麻栗坡對汛督辦區,直隸雲南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富州縣為富寧縣;同年廢蒙自道。1929年改普蘭行政區置西疇縣;同年富寧、廣南、麻栗坡3個縣地成為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33年麻栗坡改麻栗坡對汛特別區;以原維摩州地置硯山設治局(治今江那鎮)。1935年改硯山設治局置硯山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改麻栗坡區置馬列坡縣。1950年改馬列坡縣為麻栗坡市;置文山專區,轄文山、硯山、丘北、西疇、馬關、廣南、富寧七縣及麻栗坡市,專員公署駐文山縣。1955年改麻栗坡市為麻栗坡縣。1957年5月24日批准設立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正式成立。1960年硯山縣併入文山縣,麻栗坡縣併入西疇縣。1962年復置硯山、麻栗坡兩縣。1965年文山州名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2010年12月,撤銷文山縣,設立文山市[1]。
Remove ads
地理
文山州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東北和東南與廣西百色接壤,南部與越南河江省接界,國境線長438公里。西南和西北與同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鄰,北部和西北與曲靖市相連。
文山州總體地勢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階梯狀傾斜,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4.6%。該州還擁有雲南省發育程度最高、面積最廣的喀斯特地貌[2]:3;擁有普者黑[3]、壩美等喀斯特景觀。耕地占總面積的7.26%。
文山州包括文山市、富寧縣在內的大部分縣市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而硯山、丘北等地則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7-8。
文山州處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滇東南小區,與鄰近的廣西、越南的植物區系聯繫緊密,特有屬、種比較豐富,又多起源古老的區系成分。當地植被主要為殼斗科、樟科、木蘭科、茶科及金縷梅科的一些常綠樹種組成的森林;而針葉樹種較少[2]:11。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3,503,218人[2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17,94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4,728人,下降0.42%,年平均增長率為-0.04%。其中,男性為1,824,919人,占總人口的52.09%;女性為1,678,299人,占總人口的47.9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8.74。0-14歲的人口為871,977人,占總人口的24.89%;15-59歲的人口為2,143,647人,占總人口的61.1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87,594人,占總人口的13.9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50,366人,占總人口的10%。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03,117人,占總人口的37.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200,101人,占總人口的62.8%。
全州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87,947人,占42.4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15,271人,占57.5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3,901人,下降0.93%,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2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827人,下降0.0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2個百分點。其中,壯族人口減少39,697人,下降3.8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01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25,311人,增長5.2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78個百分點;彝族人口增加10,621人,增長3.0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35個百分點。
Remove ads
經濟
媒體
- 文山電視台,於1990年4月1日成立[2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儂氏土司衙署
- 大王岩岩畫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