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時代百大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时代百大人物
Remove ads

《時代》百大人物(又稱《時代》:最具影響力一百人,英語:Time 100,形象化為TIME 100)是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榜單,每年選取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1999年的榜單評選的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而2004年開始則每年評選。

快速預覽 《時代》百大人物, 授予對象 ...

歷史與形式

Thumb
2006年,吉米·威爾斯在︁時代百大人物中與阿曼達·康登英語Amanda Congdon談話

1998年2月1日,CBS主播丹·拉瑟、歷史學家多麗斯·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前紐約州州長馬里奧·庫默、後來的美國國務卿康朵麗莎·賴斯新保守主義「教父」歐文·克里斯托、時任《時代》雜誌總編緝華特·艾薩克森等人,參加了一個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專題討論會,促成了《時代》百大人物榜單的問世。

1999年,《時代》雜誌發行了一期特刊,名為20世紀百大人物,選出第 20 世紀 (1900年至1999年間) 最具影響力的 100 位人物,這是第一次發布該榜單。

2004年開始,《時代》決定將其變為一項每年評選,選取當年度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很多人將其誤以為是一項榮譽,但《時代》對此進行了說明,該榜單只選擇有影響力的人物,而不論這種影響是在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評選出的100人共分為以下五類,其中每一類各選擇20人(可能會有略微地上下浮動):

  • 領袖與革命者(Leaders & Revolutionaries)
  • 建設者與巨人(Builders & Titans)
  • 藝術家與演藝人員(Artists & Entertainers)
  • 科學家與思想家(Scientists & Thinkers)
  • 英雄與時代象徵(Heroes & Icons)
Remove ads

多次入選人物

Thumb
Thumb
Thumb
入圍9次或以上的女性:

雖然評選不分先後次序,但是多次入選更可能能夠說明該人物有持續的影響力。下面列出入選三次或以上的人物:

註:入選次數相同者按入選時序排列,再有相同者按其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粗體表示曾入選20世紀百大人物

13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11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10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9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8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7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6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5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Remove ads

4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Remove ads

3次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入選華人

註: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粗體表示入選20世紀百大人物表示與另一人並列入選。
更多資訊 人物, 入選年份 ...

此外,母親為新加坡華人[3]的英國人工智慧科學家傑米斯·哈薩比斯於2017年入選;生於新疆的維吾爾人權運動家努里·特克爾於2020年入選。

評選標準

2004年,《時代》自由撰稿人麥可·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t)曾闡述過入選人物的三個標準:[4]

2007年,《時代》總編理查·斯坦格爾(Richard Stengel)曾說,這一榜單評選的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而非最具人氣的、最受歡迎的或最有權力的人物。他說,「總統甚至是獨裁者可以通過他們發布的命令改變世界,但同時蒙蒂·瓊斯也能通過發展水稻來保護非洲的農業。棋王卡斯巴羅夫正為了領導著俄羅斯的民主運動,奧斯卡獎得主喬治·克隆尼也通過他的影響力以引起人們對於達爾富爾問題的關注。」

爭論

2004年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被榜單排除在外就曾引起過一些爭論。麥可·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t)對此回應,「格哈特·施洛德雅各·席哈克也不在其中。這是一份世界性的榜單,西歐的政治領袖都沒能入選說明他們在此刻不具足夠的影響力」。[5]

喬治·沃克·布希雖多次入選,但當2006年民主黨國會選舉獲勝後,他被排除在了2007年的榜單外,這再度引發爭議。[6]前參議員里克·桑托倫(Rick Santorum)評論到「無論誰做美國總統,都是全世界最有權力和最具影響的人」,並指責《時代》的行為是一種偏見。[7]《時代》副總編阿迪·伊格內修斯(Adi Ignatius)的回應則是,「每個美國總統都有一種固定的影響力,而布希則是在揮霍這種影響,況且他還是個即將離任的總統」。[8]

2005年,保守主義時事評論員安·庫爾特(Ann Coulter)入選後,Salon.com的評論認為,「將她與艾里爾·夏隆比爾·柯林頓納爾遜·曼德拉金正日達賴這些重量級人物相提並論是極為可笑」的。雖然《時代》總編普里西拉·佩頓(Priscilla Painton)認為寇特的「幽默」使其具有影響力,但甚至連福克斯新聞保守主義主持人比爾·奧雷利都對佩頓說,「你真的以為美國人會聽安·寇特的?」[9]而《時代》則堅持認為安·寇特出版的書極為暢銷,使她擁有了足夠的影響力。

學術研究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經濟學家克雷格·加思韋特(Craig Garthwaite)和提姆·摩爾(Tim Moore)曾引用這份榜單作了研究。由於歐普拉·溫芙蕾是入選這份榜單次數最多的人物,兩位經濟學家便決定研究一下在溫芙蕾的影響力之下,她對於歐巴馬的支持是否能對美國總統選舉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發現,某一地區溫芙蕾的支持者人數與該地區在2008年民主黨提名中投票給歐巴馬的人數有顯著的相關性。甚至,以各種混雜變量(如種族、性別、收入程度、教育程度等)來作為對照,這種相關性依然保持。他們還發現,只有在溫芙蕾公開支持歐巴馬後這一相關性才顯現,這也證明了是她的影響力導致了這種相關性。他們假設將溫芙蕾支持歐巴馬的影響去除,得到的可能結果是歐巴馬在民主黨初選中將減少100萬的支持票,而希拉蕊的得票將遠比歐巴馬多。[10]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