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晉中市
中國山西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晉中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中部。市境北達陽泉市,西界太原市、呂梁市,南鄰臨汾市、長治市,東接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石家莊市。地處太行山西麓中段,太原盆地東緣,地勢東高西低,分為東部太行山地區,中部太岳山丘陵區,西部汾河谷地平原區。汾河流經市境西南部,北部有其支流瀟河,清漳水東源、西源與濁漳水北源均發源境內。全市總面積16,392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榆次區新華街199號。晉中是山西省的鐵路、公路樞紐,大西客運專線、石太、同蒲、太焦等鐵路於此交會。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境內設置祁、鄔、塗水、馬首4縣,屬晉國;東部有白狄族肥國。戰國分屬韓、趙、魏三國。秦代屬太原郡和上黨郡。東漢時,在今昔陽置樂平郡。三國時屬魏國并州,分屬太原、上黨、西河、樂平4郡。
南北朝北魏統一北方後,分屬并州太原郡、武鄉郡、樂平郡、上黨郡和汾州西河郡。隋初廢郡設州,改屬並、介、韓、遼、呂5州。後廢州復郡,屬太原、西河2郡,後又改屬太原、介休、霍山3郡。唐代建置變化頻繁,先後屬並、介、呂、韓、太、遼、榆、受、箕、汾、儀等州及太原府,至中和三年(883年)為太原府和汾、遼2州統領。北宋時期,屬河東路太原府、汾州、遼州、平定軍。宋末為金所占。元代分屬冀寧路和晉寧路。明清兩代,分屬於太原、汾州、平陽3府和遼州、平定、霍州3個直隸州。
民國初期,全境分屬冀寧道和河東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除道制,直屬山西省督軍府,後為山西省政府、山西綏靖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分屬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邊區政府管轄。1948年7月,解放軍進駐晉中。1949年9月,設立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稱榆次專區。1950年,改稱榆次區專員公署。1955年,更名山西省榆次專員公署。1958年,改名晉中專員公署,簡稱晉中專區。1968年,成立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設晉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榆次市縣合併,成立新的縣級榆次市。1992年,介休縣改為縣級介休市。
1999年9月24日,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原縣級榆次市改為榆次區。
2019年12月,撤銷太谷縣,設立晉中市太谷區,行政區域管轄範圍和政府駐地不變[1]。
Remove ads
自然地理
市境處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勢東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川呈階梯狀分布,大部分地區處於海拔1000米以上。
河流以太行山、太岳山中脊為界,分屬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東部主要有松溪河、清漳河、濁漳河;西部主要有瀟河、烏馬河、昌源河、惠濟河、龍鳳河、靜升河。汾河為流經境內第一大河。
全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30.8小時。年平均氣溫9.4℃。年平均無霜期151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至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79.6毫米。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晉中市常住人口3394472人,比2021年末增加451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85362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43%。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379,498人[1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49,42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30,073人,增長4%,年平均增長率為0.39%。其中,男性人口為1,719,729人,占總人口的50.89%;女性人口為1,659,769人,占總人口的49.1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61。0-14歲的人口為554,750人,占總人口的16.42%;15-59歲的人口為2,183,905人,占總人口的64.6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40,843人,占總人口的18.9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38,839人,占總人口的12.9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027,808人,占總人口的60%;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351,690人,占總人口的40%。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371,082人,占99.7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416人,占0.2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27,392人,增長3.93%,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681人,增長46.7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7個百分點。
交通
經濟
文化
晉中市境內的漢語方言主要屬於晉語并州片(西部平川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以及東部山區的壽陽、榆社)、呂梁片(靈石)以及大包片(東部山區的昔陽、和順、左權縣)。
- 平遙城牆
- 鎮國寺
- 雙林寺
- 旌介遺址
- 榆次城隍廟
- 祆神樓
- 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 介休后土廟
- 慈相寺
- 平遙文廟
- 資壽寺
- 喬家大院
- 洪山窯址
- 什貼墓群
- 普光寺
- 安禪寺
- 無邊寺
- 張壁古堡
- 興梵寺
- 福祥寺
- 真聖寺
- 崇聖寺
- 懿濟聖母廟
- 清虛觀
- 迴鑾寺
- 金莊文廟
- 晉祠廟
- 福田寺
- 介休東嶽廟
- 光化寺
- 昔陽崇教寺
- 左權文廟大成殿
- 利應侯廟
- 靈石后土廟
- 平遙清涼寺
- 王家大院
- 孟家溝龍泉寺
- 曹家大院
- 淨信寺
- 渠家大院
- 平遙城隍廟
- 日昇昌舊址
- 太和岩牌樓
- 介休五嶽廟
- 梁村遺址
- 葦則壽聖寺
- 寺坪普照寺大殿
- 慈勝寺
- 介休城隍廟
- 新村妙覺寺
- 范村圓智寺
- 干坑南神廟
- 靜升文廟
- 雲峰寺石佛殿
- 北依澗永福寺過殿
- 梁家灘白雲寺
- 平遙惠濟橋
- 雷履泰舊居
- 平遙市樓
- 介休源神廟
- 南政隆福寺
- 石馬寺石窟
- 山西銘賢學校舊址
- 孔家大院
- 大寨人民公社舊址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