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紅尾鴝

鶲科紅尾鴝屬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亚红尾鸲
Remove ads

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phoenicurus,英語:Common redstart,中國大陸、香港作歐亞紅尾鴝),或稱普通紅尾鴝,是雀形目紅尾鴝屬的小型鳥類。[3]這個物種是一種在歐、亞繁殖,在非洲過冬的雜食性侯鳥,有兩個亞種。其雄鳥具黑色的面部、白線的眉線及橙紅褐色的胸腹,而雌鳥全身為灰褐色,但兩性皆有紅色的尾部,並因此得名。

快速預覽 紅尾鴝, 保護狀況 ...

紅尾鴝偏好於植被較為稀疏的環境中生存,並接受人類改造過後的環境。其繁殖季位於4月至7月之間,雌鳥每次產5至7枚卵,12—14天後雛鳥孵化,12—15天後可離巢,常再由親鳥照顧10—14天並再遷徙。這個物種雖有遭遇捕獵及汙染的問題而數量曾有減少,但大致而言其總數量仍在增加,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為無危物種,國際間無特別保育措施但仍受到數個條約所保護。

Remove ads

命名與分類

該物種為卡爾·林奈於《自然系統第十版內描述的鳥類之一,其引用了德國自然學家約翰·萊昂哈德·弗里施英語Johann Leonhard Frisch於1720年出版的《德國鳥類簡介》(Vorstellung der Vögel in Teutschland)中的描述,以文內的Phoenicurus做為其種小名。[4][5]該名稱在拉丁語中就是指這種鳥類,源自於古希臘語中,有「紅色」之意的φοινιξ羅馬化phoinix)或φοινικος(羅馬化:phoinikos)及「尾巴」之意的-ουρος(羅馬化:-ouros)的兩詞所組成。[6]:389[7]

紅尾鴝屬

紅背紅尾鴝 P. erythronotus

藍額紅尾鴝 P. frontalis

藍頭紅尾鴝 P. caeruleocephala

白喉紅尾鴝 P. schisticeps

白頂溪鴝 P. leucocephalus

鉛色水鶇 P. fuliginosus

菲律賓水鴝 P. bicolor

黃尾鴝 P. auroreus

紅腹紅尾鴝 P. erythrogastrus

黑喉紅尾鴝 P. hodgsoni

赭紅尾鴝 P. ochruros

摩希爾氏紅尾鴝 P. moussieri

紅尾鴝 P. phoenicurus

Phoenicurus
基於2015年研究的除賀蘭山紅尾鴝外的紅尾鴝屬支序圖[8]

這個物種原本連同其他近親歸於鶇科下,但在較為近期的生物分類學的親緣研究顯示,紅尾鴝應為鶲科下的成員。[9][8][10]其祖先約在750萬年前脫離了其他屬的祖先演化,並在600萬年前開始在喜馬拉雅地理隔離開始輻射演化,而紅尾鴝及其近親摩希爾氏紅尾鴝英語Moussier's redstart則在約350—3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開始出現。[11][8]現今在屬內,這個物種仍有與一些物種(如赭紅尾鴝黃尾鴝)雜交的紀錄存在。[12]:771[13]

這個物種目前有兩個亞種,一個是分佈於歐洲、非洲西北部,向東至東哈薩克、西伯利亞、中國大陸新疆與蒙古北部的指名亞種P. p. phoenicurus[3]另一個是由俄羅斯學者卡爾·路德維希·哈布利茨英語Carl Ludwig Hablitz於1783年命名的小亞細亞亞種P. p. samamisicus,又稱「埃倫伯格紅尾鴝」(Ehrenberg's Redstart[註 1][15][16][17]該亞種分佈於希臘、保加利亞南部、土耳其、克里米亞、高加索地區,東至伊朗、烏茲別克東南部與塔吉克西部;其亞種名samamisicus指的是伊朗厄爾布爾士山脈的索馬穆斯山(波斯語کوه سماموس羅馬化Kūh-e Somāmūs、英語:Samamish Alps)。[3][6]:346但兩個亞種在東南歐洲、巴爾幹半島及黑海北岸地區一帶具有過渡性的族群。[3]以前尚有另一分佈於伊比利半島的亞種P. p. algeriensis被視為有效的分類單元,但現已被視為指名亞種的異名。[17]

其英文名稱的「-start」來自於古英語,為「尾巴」之意,全名指稱這個物種會抖動其紅色尾羽的習性。[18]此名稱除了同屬的其他物種之外,現也用於一些親緣上較不相關的鳥類上,例如同科歌鴝屬白腹短翅鴝White-bellied redstart)及不同科、分佈於新世界橙尾鴝鶯英語American RedstartAmerican redstart)。[3]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紅尾鴝的體長14公分,體重平均約11—23公克。[12]:771鳥喙寬平均約3.1公釐、深平均約3.3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3.9公釐,翼長平均約8.06公分,翼展20.5—24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2.2公釐,尾長平均約5.8公分。[19][10]體型約與歐亞歌鴝(知更鳥)相當但身形較為修長,與麻雀相比時則是稍微瘦小,是一種小型且動作優雅的鶲鳥。[10][17]

Thumb
小亞細亞亞種(P. p. samamisicus)與指名亞種的主要區別點在於雄鳥的翅膀上有一對明顯的白斑

指名亞種的雄鳥頭頂、背部與翅膀為藍灰色,臉部與喉嚨黑色,前額至眉部有一道白色帶狀斑紋,胸部橙紅褐色,腹部黃褐色,尾上覆羽與外側尾羽為橙紅色,中央尾羽則為黑色;鳥喙與腳黑色。[12]:771雌鳥整體上半身為棕色,具白色眼圈,下半身為帶橘色調的淡黃褐色;尾羽則同雄鳥。[12]:771P. p. samamisicus亞種與指名亞種的差異在於前者背部色調較深,翅膀上具有一對白斑,而該白斑實際上為次級與三級飛羽的白色羽緣,但這個特徵僅在該個體至少第三年後才可明確辨認,在第二年時兩個亞種均不帶白斑。[12]:771[16]

Thumb
Thumb
左為紅尾鴝,右為赭紅尾鴝,兩者可從胸部的黑斑大小大致區分

這個物種的指名亞種容易與同域英語Sympatry分佈的赭紅尾鴝的東方亞種混淆,因為後者的胸腹處顏色也與前者相似,但有一明顯差異在於赭紅尾鴝的胸部普遍具有大面積的黑斑,這是紅尾鴝所不會有的顏色分佈,且赭紅尾鴝頭部白紋也相對較不明顯,腹部顏色也較濃烈。雌鳥雖然與其他物種較難區分,但仍有翅膀上無淡色斑紋,尾羽末端亦無黑色橫帶辨別。但翅膀的白斑並非決定性的依據,因為該特徵也會出現在兩者的雜交種上。[20]

Remove ads

遷徙與棲地

Thumb
一隻於馬爾他被繫放的紅尾鴝,當地亦為該物種遷徙時會途經的地點之一

紅尾鴝是一種侯鳥,其族群每年會於8—9月的夜間遷徙至中部非洲越冬,並於隔年4、5月初返回北方的繁殖地。[20]在中國大陸的個體,約自4月中下旬遷徙而來,10、11月時遷離。[17]

兩個亞種的過冬路線有所不同:其中指名亞種會分成兩大群南下,西歐、中歐與北歐的族群(最東至東經15度)會於8—10月時抵達伊比利半島及西地中海地區,多直接越過地中海及北非,進入西北非洲;而東歐與亞洲的族群則經東地中海地區,在以色列及約旦是常見的秋季侯鳥。[12]:771[10]其中部分個體會留在撒哈拉以北過冬,剩餘的個體則會越過撒哈拉沙漠薩赫爾以南的稀樹草原過冬。[12]:771北返時則循著相似的路徑返回,但選擇自東側返回的個體通常更多,但不同的是會在北非停留,並多略過伊比利半島西南部。[12]:771[10]而小亞細亞亞種則主要在阿拉伯與東北非洲越冬,遷徙時程與指名亞種相似。[12]:771

這個物種繁殖地多位於中高緯度地區,涵蓋寒帶溫帶草原地中海氣候帶,如闊葉林、混交林、林緣、丘陵地等開闊而植被遮蔽較不密集的林地景觀,也接受在人類的活動區域附近,多與7月等溫線的攝氏10—24度的區域重疊;而過冬時也偏好於乾燥與半乾燥地區過冬。[10]

習性

食性

這個物種以昆蟲、水果與漿果等為食,至於以昆蟲或以植食為主不同文獻則說法不一。[21][17]整體而言紅尾鴝是個食性廣泛的鳥類:以昆蟲的方面而言,至少13科的甲蟲、至少10科的雙翅目膜翅目、至少10科的鱗翅目、至少4科的直翅目昆蟲已經確認會被其取食;而被記錄過的植物則包含刺柏屬紅豆杉屬花楸屬懸鉤子屬接骨木屬鼠梅屬山茱萸屬等不下數十屬的植物。[12]:771進食或移動過程中常顫動尾羽。[12]:771}

繁殖

Thumb
紅尾鴝的巢,攝於德國薩爾蘭的一個巢箱

紅尾鴝的繁殖季約在4月底起至7月之間,南歐地區可一年繁殖兩窩。[22][12]:771這個物種主要採一夫一妻制,但偶有一雄兩雌。[22]巢由雄鳥選擇巢位,如樹洞、殘幹或牆縫中,也可接受人工巢箱,平均離地面的高度為1.6公尺。[22][10]而雌鳥則花費約五天的時間,以雜草、樹根與苔蘚等,內襯毛髮與羽毛等材料築成,成杯狀。[22][10]

Thumb
剛離巢的三隻個體

其卵每巢5—7顆,為淡藍色而通常無斑點,偶有暗紅褐色斑點。[22]卵的尺寸為高18.7、寬13.8 公釐;估計約重1.9公克。[10]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鳥進行,約12—14天後雛鳥孵化而出。[22]後由雙親共同育雛,但雌鳥承擔較多工作,雛鳥在孵化後的12—15天時可離巢,但仍會由親鳥再照顧10—14天。[22]獨立後的幼鳥初次繁殖年齡多為一歲,但也有至三歲甚至四歲才首次繁殖的個體。[10]

鳴聲

紅尾鴝的鳴唱聲,於英國薩里郡錄製

紅尾鴝鳴唱聲被形容是悅耳的,而略帶憂鬱的聲調。[23]這個鳴唱聲可分成各約2秒的兩段,之間相隔數秒的停頓:第一部分為純淨音調的「ji-gju-gju-gju…」;而第二段則混合各種吱吱聲與嗡鳴聲,常會模仿其他鳥種;最後以一個上揚音節結尾。[12]:771[22]這種鳴唱多由雄鳥在枝葉間或枝條頂端上發出,且最常在配偶孵卵時出現。[12]:771

而一般的叫聲包含聯絡或警戒時的哀傷「hweet」聲、流暢的「twick」或「hwee-tick-tick」,類似於柳鶯屬鳥類的聲音,以及一種尖銳的警戒聲「tchak」。[12]:771[22]

存活率與威脅

幼鳥的年死亡率為79%,成年鳥年死亡率為62%。[12]:771其主要的死因包括家畜等捕食者和人類的蓄意獵殺等相關活動,且該物種亦為大杜鵑巢寄生的對象(在芬蘭的調查有20%的巢穴遭其寄生),地啄木歐洲椋鳥等鳥類也會占用其巢穴導致繁殖失敗。[12]:77[21]其他被指出的其他可能影響因素包括因污染導致的棲地退化。[21]其數量曾在中歐大幅下降,但原因未明,據稱是因為薩赫爾地區的降雨變化、現代林業作業及異種競爭,但已被指出證據並不充分。[21]

數量與保育狀態

紅尾鴝在歐洲的數量預估約有1050萬—1960萬左右的成鳥,佔據了全球約60%的總數量,且其數量仍被認為在增加中。[21]鑒於其極廣的分佈範圍及仍在增加的數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無危物種[21]該物種同時亦為《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附錄二及《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英語Bern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附錄二內所保護的物種。[24][25]不過國際間尚無對這個物種的特別保育措施。[21]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