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族宗教
和特定民族相关联的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民族宗教在宗教學中是指和特定民族相關的宗教信仰,例如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2]、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3]、日本人的神道、凱爾特人的凱爾特宗教、中國人的儒教、古希臘人的古希臘宗教、古埃及宗教、北歐多神教等。民眾作為神的後裔,擁有各自的傳說始祖,以祖先崇拜為核心。
民族宗教的概念和「普世宗教」相對,即信徒不受民族身份限制的宗教,如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祆教、錫克教[4] [5][6]、道教、佛教等[7],主張不同民族、氏族的人類擁有共同且平等的起源。
術語
民族宗教有多種替代術語被使用,常用的是「民間宗教」。雖然民族宗教與民間宗教存在概念重疊,但後者更強調「宗教信仰在民間層面的本土化吸收」。[8] 因此,民間宗教既可指代某些中國及非洲宗教等民族宗教,亦可指代多民族化、制度化普世宗教的民間表現形式,如民間基督教或民間伊斯蘭教。[9][10]
西方語境中同樣存在多種表述。在美加地區,「自然宗教」成為流行替代術語。[11] 部分新異教運動(尤以歐洲為甚)則採納「民族宗教」作為首選術語,以此與民族學研究相呼應。其中尤以歐洲民族宗教大會[12] ,該組織在1998年經全天討論後確定名稱——多數參與者認為「異教」含義負面,而「民族」更能體現其傳統植根於特定民族的本質。在英語流行及學術語境中,「異教」已成為公認術語。[13]
用途
民族宗教和特定的民族相關聯,常常是民族身份認同的一部分,起到維繫群體凝聚力的作用[14]。除了猶太教、祆教、印度教、凱爾特宗教、希臘宗教,民族宗教的例子還有伊斯蘭教的德魯茲教[15][16]、阿拉維派和阿列維派;曼達安教[17]:4、雅茲迪[18];中國漢人的民間信仰[19];爪哇族的喀嘉文和卡皮塔揚信仰、巽他族的維維坦信仰;塞雷爾人的塞雷爾宗教[20][21]。作為普世宗教的基督教也可能成為民族身份認同的元素,例如亞述人的敘利亞基督教信仰。
流散的族群常常將信仰民族宗教作為維持族群認同的方式。美洲的非洲裔族群就有維持非洲傳統宗教的現象[22]。
近年來新異教主義興起,歐洲一些已經消亡的多神教信仰得到一定程度復甦[23],常以「民族宗教」的概念出現[24],而非此前慣用的「異教」(pagan)。北美也有「天然宗教」的近義概念[25]。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