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和區

臺灣新北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和區
Remove ads

25.00916°N 121.52035°E / 25.00916; 121.52035

快速預覽 永和區 Yonghe District, 國家 ...
Remove ads

永和區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南部[3]臺北盆地的東南部,其東、西與北等三面皆以新店溪臺北市為界,南及西南兩面緊鄰中和區[4]:113。全境面積約為5.7138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1.4萬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有3萬7千多人,是新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亦為臺灣人口密度最高且唯一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的鄉鎮市區[2]

早期永和區因有新店溪水氾濫,在中和平原地帶為開發較為遲緩的地區[5]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配合臺北市防空疏散計畫,永和成為安置大陸移民的主要地區,之後尚有1955年大陳島撤退的居民、1960年代起因臺北都市化而北上就業的中南部城鄉移民與1976年來自韓國的華僑,使其成為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典型移民城市[6]

Remove ads

詞源

Thumb
永和區標:中正橋頭和平鴿銅像

戰後1946年起,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1950年代起,中和鄉又被劃為疏散地區,前述原因致人口快速增加。1954年地方人士發起設鎮,但因秀朗、潭墘、店街等村民意尚未明朗加諸未有經費,至1957年8月22日方奉省政府核准,成立臺北縣中和鄉溪洲地區設鎮籌備委員會,正式推動獨立設[7]

1958年4月1日,永和鎮正式成立。原擬名為「中興鎮」,因易與當時臺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另行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和諧、團結、「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8]。永和之名另有異說,1965年出版的《永和鎮志》有一時任河南省立委段劍岷所作之序,取東晉永和9年(353年)名士會於蘭亭典故,解釋為「反共復國」之意[7]

此外,中和鄉另有清治日治時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即中原村(今中原里),今中和區之永和路即由此而來,但與本區並無關聯[9]

Remove ads

歷史

台灣史前時期台北盆地南部屬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分支-雷朗族的活動範圍,其中有兩個部落居住於今永和地區。1641年,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進駐台灣北部後,其戶口冊表始見「Cournangh」、「chiron」之部落名稱,即分別為「龜崙蘭社」、「秀朗社」之譯音[10][11]

1661年(永曆15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開啟明鄭時代。當時台灣北部隸屬天興縣漢族雖已開始進入台北盆地開墾,但主要位於興直大加蚋一帶,並未踏入本區。

1683年8月(明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軍擊敗明鄭。次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台灣北部隸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1709年(康熙36年),福建泉州人團體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台北盆地,其中也包括秀朗一帶,為本地區漢人開墾之始。

1723年(雍正元年),由諸羅縣拆分出彰化縣淡水廳,台灣北部改隸淡水廳。雍正年間,漳州人大舉遷台。由於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大加蚋地區幾乎已被泉州人開墾殆盡,只得渡過新店溪,開墾溪南土地,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及部分土城地區,當時稱為「枋橋十三庄」。1875年(光緒元年),設立臺北府,本地區改隸隸屬臺北府淡水縣擺接堡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清朝日本兩國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日本。6月,日本佔領台北地區後,擺接堡隸屬臺北縣直轄枋橋出張所。今永和地區所轄地區,約略為擺接堡轄下的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3莊。

1897年6月,日本更改地方制度,廢除各支廳而改設轄區較小的「辦務署」,本地改隸台北縣新莊辦務署。1901年5月,新莊辦務署裁撤,本地改隸三角湧辨務署。1901年11月,廢縣、辦務署而改設廳、支廳,本地改隸臺北廳枋橋支廳。1909年10月,今中、永和地區改制制為枋寮區,其範圍即為日後之中和鄉。據1919年(大正8年)《臺北廳志》記載,枋寮區下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今中和區中原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員山仔等十,庄下又轄十九土名村落。其中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三庄部分位於今日永和區內。

1920年廢廳、區而改為州、郡、街庄,本地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1937年(昭和12年),川端橋(今中正橋)建成[12],本地與台北之交通往來大為便利。

1945年太平洋戰爭後,初期仍循舊制。次年地方制度改制,廢州、郡、街庄而改為縣、區、鄉鎮,本地隸屬臺北縣海山區中和鄉,共有6村,人口僅有7,723人[12]。1950年8月廢區而由台北縣直轄。

1949年中共建政後,許多追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軍民遷入本地,台北市區考慮防空疏散問題將本區劃為疏散地區,以致人口急速增加。1957年時已增為8村,人口共24,983人,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1958年4月1日,本地自中和鄉拆出獨立成為「永和鎮[註 1][13]:445,劃分為上溪里、頂溪里、店街里、網溪里、中溪里、潭漧里、秀朗里及下溪里等8個里(原為中和鄉的8個村)[14][13]:446。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10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梁柱以為界碑,自此中、永和正式分治[15]。分治後的永和鎮面積共5.59平方公里,置8個里112鄰,人口38,727人[12]。之後境內里數歷經數次變更,1977年5月1日至改制為縣轄市前夕,全鎮劃分為46個里[13]:446、487、488

1979年1月1日,因地方人口、建設及經濟快速發展,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升格為縣轄市[13]:487

2010年12月25日,因五都改制施行,原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永和市同時改制為市轄區

Remove ads

地理

地形

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部偏南,西北至東側由新店溪環繞,與臺北市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隔溪相望,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過去永和屬中和的一部分,由於並非地理因素而分治,故交界線的東段房舍緊密相連,中西段的瓦磘溝也只是一條小型排水溝,行政區分界並不明顯,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水文

永和區的主要溪流為新店溪,其屬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新店溪的主流全長約84.6公里,流域面積約為916平方公里,集水區主要在烏來石碇坪林三區的雪山山脈之上,有景美溪北勢溪南勢溪等支流,尤以後兩者為主要,北勢溪與南勢溪於新店區龜山一帶匯合後始稱新店溪,依序流經永和區民本里等18個里,並在景美一帶匯入景美溪,續行至臺北市中興橋(即板橋區江子翠附近)前與大漢溪匯合納入淡水河[4]:146

Thumb
瓦磘溝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16]。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

氣候

永和區氣象站位於永平高中內,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2.7度。

人口

更多資訊 年份, 人口 ...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4年底永和區戶數約9.4萬戶,人口計有213,742人,其中男性人數為100,719人,女性人數為113,023人,性別比約為89.11,是新北市人口性別比最低的行政區。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保順里與忠義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1,015人與727人[1]

2021年5月,永和區老年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比率達到20%,進入超高齡社會[1]

族群結構方面,早期永和區的原住民有泰雅族凱達格蘭族,據1717年出版的《諸羅縣志》記載,板橋、中和一帶曾為泰雅族人的活動範圍,至於凱達格蘭族則在雙和一帶有「雷里雷朗社」與「空仔社」等聚落(或稱「繡朗」、「秀朗社」)。舊移民多為清領時期,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移民入墾的祖先及其後代,有別於鄰近的中和區是以漳州人為主的聚落。新移民的部分,主要分別有戰後時期隨著臺北地區的快速發展,由中南臺灣北漂謀生定居的青壯年人口,亦不乏新婚夫婦與新生兒,以及國民政府遷臺後,由中國大陸遷臺的外省人,其中包括不少大陳島撤退的難民,政府將之安置集中在當地的新生地一帶。

Remove ads

政治

歷任首長

永和鎮長
更多資訊 屆次, 姓名 ...
永和市長
更多資訊 屆次, 姓名 ...
永和區長
更多資訊 任別, 姓名 ...

區政組織

永和區公所新北市政府在永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區長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19]。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永和區為新北市議會第七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永和區共選出3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20]

行政區

現今永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8年,將原屬中和鄉的下溪村、中溪村、頂溪村、店街村、潭墘村、秀朗村、網溪村、上溪村等8個村獨立出來,升格為永和鎮,直隸於臺北縣[21]。1979年1月1日,永和鎮改制為「永和市」[22]。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永和市改制為市轄區「永和區」,隸屬新北市。

永和區共轄62個里[23],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24]

更多資訊 次分區, 里名 ...
Remove ads

其他政府機關

經濟

由於永和沒有工業區工廠,產業結構僅為商業服務業,加上1950年代因大量外省籍軍、公、教人員遷入,人口急速增加,逐漸發展為住商混合,並成為臺北都會區的一部分。幅員不大,發展趨於飽和,目前除新店溪河堤外的高灘地之外,幾無任何較具規模的用地,經濟及建設發展非常侷限,呈現明顯的停滯老化。

企業
  • 欣欣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經營業者,經營區域計有台北市文山區、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及深坑區等五個區域,總公司位於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

都市規劃

Thumb
仁愛公園

永和自中和分出前的1955年即擬定公告都市計畫。原本係根據英國埃比尼澤·霍華德所提出花園城市概念,仿效英國郊區花園城市,將英國都市近郊適應起伏地形的環狀規劃移植至永和區。這個構想中的花園城,原本擁有七個大型公園,公園佔九分之一面積,計畫人口3萬人,狹窄的道路則在公園綠地之間迂迴。

但因永和與快速發展的臺北市僅一橋之隔,戰後湧入了遠超出原先設計的人口,又因都市計畫沒有落實導致過度開發,公園預定地幾乎淪為未經合理管控的高密度住宅用地。最初設計的公園,僅一號公園一部分開發為今仁愛公園,另四號公園因在中永和分治時劃入中和而得以倖存之外,其餘綠地均被挪作學校、機關及住宅用地,形成人口密度過高,路狹人稠的擁擠狀況。

原規劃七座公園現況如下:

目前除大陳新村都市更新外,永和已無可供再發展的大型素地。

文化資產與歷史建築

文化資產

  • 永和南清社:林文敦,北管戲曲。
  • 溪洲全華軒:曾捷盛,北管戲曲。
  • 明虛實戲團:林添盛,掌中戲。
  • 永和區立國樂團采風樂坊:永和地區傳統國樂教育。
  •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
  •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中山路,世界第一個以「宗教」為主題的博物館

歷史建築

  • 網溪別墅:市定古蹟,位於博愛街七號,中和八景之一[註 2],現為楊三郎美術館。
  • 川端橋:中正橋舊名,連結永和與台北市;今日中正橋之主結構為1972年7月改建。
  • 店仔街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三百多年歷史。
  • 永和保福宮:創建於清道光2年(1822年),為一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

教育

Thumb
永平高中
Thumb
復興商工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新北市立圖書館

  • 永和分館
  • 永和民權分館
  • 永和忠孝圖書閱覽室
  • 永和保生分館
  • 永和親子圖書閱覽室 (為配合「永和新生地(大陳社區)更新單元6範圍都市更新事業案」點交流程,自2025年3月25日起將全面閉館,停止提供對外服務。)

社區大學

醫療

交通

Thumb
台北捷運頂溪站
Thumb
永和接駁公車E線(今新北市新巴士F526線)

由於新店溪的阻隔,古時候與臺北市的交通都是靠渡船來維繫,彼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溪洲臺北市,碼頭即現今之光復街底,道路兩旁遍植黃槴花,至花開時節香氣怡人。如今藉由中正橋福和橋永福橋等交通要道,中和區交界處幫助民眾往返臺北市與永和區兩地。

永和區與中和區雖然曾經屬於同一個行政區,但分治後道路各自命名,因此如同台灣其他相鄰的行政區,相同路名通常指不同的道路。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兩地的中和路、中山路即為跨區共用門牌系統的道路,其中中山路之永和部分編為「一段」,中和部分編為「二段」。

比較特殊的是,中和區的永和路是通往位於華中橋西邊之中原里的一條小道,因中原里舊稱「永和庄」而得名。該道路形成已有數百年之久,與現今的永和區無關。[27]

捷運

台北捷運

公共自行車

鐵路

永和區境內沒有鐵路(縱貫線)經過,距離最近的鐵路車站即是萬華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以及台北火車站(約18分鐘)車程。

公路

快速道路

市道

區道

市區街道

  • 永和路-貫穿永和的主要道路,略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北經中正橋通往台北市,南接中和路聯絡中和區,中途經過樂華夜市,本路段捷運頂溪站周邊是永和最熱鬧的商圈所在;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亦為市道111號
  • 中和路-連接永和區與中和區鬧區的道路,為中永和的邊界道路,東南側屬中和,西北側屬永和。其中東半段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公路編號為市道111號。
  • 中正路-位於永和東側;智光商職坐落於此。
  • 中山路-永和新闢的道路,是通往中和最重要的道路,比漾廣場坐落於此。
  • 福和路-經永福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主要道路。
  • 自由街-連接本區中和路與福和路。
  • 竹林路-永和區公所坐落於此,並且和永貞路、文化路連結,環繞永和一圈。
  • 林森路-經福和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另一條主要道路。
  • 成功路-秀朗地區主要道路,有匝道可以連接上福和橋。
  • 環河路-永和沿著築堤開闢的道路,新北環快沿著本路開闢。
  • 得和路-起自四號公園垂直交中正路.民族路.民權路.永元路.民生路.止於成功路其上有秀朗國小
  • 永貞路-西起仁愛公園,東至竹林路、福和路口,為永和最重要的東西向幹道。
  • 安樂路-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邊界道路,東側為永和,西側為中和。該路從前係永和溪州地區通往中和南勢角地區的重要道路,自從中正路建成後,因道路彎曲狹窄,失去競爭性,已降為次要道路。

聯外橋梁

客運

捷運接駁公車

聯營公車

新北市區公車

快速公車

新北市新巴士(免費社區巴士)

  • F521線(A線)(仁愛公園-永平路口)
  • F522線(B線)(捷運頂溪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
  • F523線(C線)(永平國小-保順新生路口)
  • F525線(D線)(新北市立圖書館永和民權分館-遠東愛買
  • F526線(E線)(民本里-民樂里)

國道客運

內科通勤專車

南軟通勤專車

休閒旅遊

景點

特色街道

  • 韓國街:位於中興街,沿線以許多韓國舶來品店家為主要特徵。
  •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因楊三郎美術館之故,整理為人行步道,假日有時有藝文活動表演。
  • 美工材料街:位於秀朗路, 因復興商工美工設計相關科系之故,開了頗為密集的店家。
  • 家具街:位於中正路與中和區交界處(中和區宜安路以南、中正路2巷以北),與中和區安樂路共同組成許多平價的家具店。
  • 民俗街:位於店仔街福德宮前廣場。

購物商場

表演場地

  • 新北市永和區國父紀念館

文學中的永和

  • 周夢蝶詩選〈川端橋夜坐〉,1958年。
  • 侯榕生散文〈家在永和〉,收錄於《家在永和》1982年,純文學出版社
  • 徐鍾珮散文〈發現川端橋〉1950年代,收錄於《我在台北及其他》1986年,純文學出版社
  • 舒國治散文〈無中生有之鎮─永和〉,收錄於《作家的城市地圖》,2004年,木馬文化
  • 劉梓潔散文《我在永和及其他》,收錄於《父後七日》,2010年,寶瓶文化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