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熙陵

宋太宗赵炅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熙陵map
Remove ads

永熙陵宋太宗趙炅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永昌陵西北,是宋陵西村陵區的三座皇陵之一。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駕崩,並於同年十月入葬永熙陵[1]

快速預覽 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宋太宗趙炅畫像

趙炅原名趙匡義,是趙弘殷的第三子,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趙匡胤登基後為避諱受賜名趙光義。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位,並改名趙炅,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在位21年,至道三年(997年)三月駕崩於萬歲殿,享年57歲,其子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太宗遺制曰「山陵制度,務遵儉約」。四月五日,真宗命越王趙元份為山陵使、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為禮儀使、工部侍郎郭贄為鹵簿使、侍御史知雜事牛冕為儀仗使、權知開封府畢士安為橋道使、邕州觀察使劉知信為修奉山陵都護、入內副都知衛紹欽為都監,開始山陵的建造和禮儀的籌備[2]。四月二十六日,宰相呂端上陵名「永熙陵」[3]。同年十月六日,太宗的靈柩出殯。十八日,入葬永熙陵地宮[4]

布局

永熙陵的布局與宋陵中的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宮、下宮、皇后陵和陪葬墓組成[5]:58

上宮

永熙陵的上宮保存較好,主要建築的基址均有遺存。其最南端的鵲台位置稍高,由乳台向北直至北神門的地面傾斜度較小。宮城平面呈方形,邊長約240米,與永昌陵規模相同。宮城正中為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陵台下為地宮。據《宋史·禮志》記載,永熙陵地宮「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6]。目前現存的陵台底部邊長51-53米,頂部邊長10-11米,高出地面16.4米[5]:58

陵台四周距陵台約82-85米處為神牆,四面神牆正中均設神門,神門兩側設有門闕,基址皆由夯土築成。目前四神門兩側共八座門闕的夯土基址均有地面遺存,現存基址為長方形或橢圓形的土包,底部長14-23米不等,寬6-12米不等,高2.8-3.9米不等。每座神門兩側門闕基址間距為10-16米。神牆四角設角闕,角闕距神門的門闕約80米,基址平面呈曲尺拐角狀。目前四座角闕的基址亦均有地面遺存,高約為4-4.6米[5]:58

宮城以南142米處為一對乳台,兩側乳台間距45米,現均存夯土基址。其中東乳台基址底部長9.5米,寬6米,高3.8米,西乳台基址長寬均為8米,高4米。乳台以南140米處為一對鵲台,兩側鵲台間距亦為45米,現存的夯土基址被滹沱村的民房包圍,東鵲台底部邊長7-8米,高3.4米,西鵲台底部長12米,寬7米,高4.7米[5]:58

石像

乳台以北為神道,兩側是兩列東西對稱布置的石像生。永熙陵上宮的現存60件石像,絕大多數保存完好,除四座神門外各置一對石獅外,其餘石像均位於神道兩側。兩列石像生之間的距離為44.5米,而每列石像生中,每兩件石像之間的間距為4.4-5.8米,間距較永昌陵有所縮短[5]:58。和早期的永安陵石刻相比,永熙陵的石像形體高大,造型風格粗壯穩固,同時也更為注重細節刻畫,在連坐和底座四周刻有纏枝牡丹紋路。永熙陵的人物石像頭大頸短,面部豐腴,身材渾實,身上的袍服衣紋線條流暢。文官和武官的進賢冠上裝飾有花紋,武官的進賢冠兩側有鳳翅紋,與文官相區分,但反映官品的梁數並不明顯。動物石像軀體龐大,刻工精細,尤以石羊著稱[5]:456-457

永熙陵神道兩側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望柱兩件:東西列各一件望柱,形制與永昌陵大致相同,柱身均有八個棱面,但柱身向上的收剎較少,且柱頂寶珠較大。東望柱高588厘米,西望柱高596厘米[5]:58
  • 象與馴象人兩組:東西列各一組,每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馴象人。石象鼻尖向內卷,象身著鞅鞦,上面系有纓穗和鈴鐺。象被兩側韉褥上各雕有一對做追趕嬉戲狀的小獸。兩象尺寸略有不同,東象長362厘米,高266厘米;西象長260厘米,高282厘米。馴象人均位於象北側,捲曲長發,頭上束有巾帶,兩耳有耳環。東側馴象人高280厘米,身寬95厘米,明顯大於西側的高256厘米,身寬84厘米[5]:58-60
  • 瑞禽石屏兩件:東西列各有兩件瑞禽石屏,石屏雕刻有層疊的寶山紋,瑞禽在石屏正面,為馬頭禽身,回首張望,展翅欲飛。東西兩側的石屏造型和尺寸均有所不同,東側為弧頂,寬188厘米,高300厘米;西側則為尖頂,寬190厘米,高312厘米[5]:60
  • 甪端兩件:東西列各有兩件石甪端,均為昂首行走姿態,尾部盤曲。東西兩側的甪端形態和尺寸略有不同,東側的合口批鬣,身長304厘米,高240厘米;西側的則為張口卷鬣,體型也稍大,身長342厘米,高252厘米[5]:60
  • 馬與控馬官四組: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各兩組,共有四件馬和八件控馬官。馬身長298-342厘米,高243-260厘米,頭上有絡頭及銜鑣,頸部系有鈴鐺,馬身則披有鞍韉。控馬官頭戴幞頭,腰上束有革帶,腳上著草鞋,分列於馬的兩側,其中東列馬左前側的控馬官肩上負有韁繩,右前側的手持馬鞭。西列馬左前側的控馬官抱拳於胸前,右前側的亦手持馬鞭。控馬官的表情和神態也有所不同[5]:60
  • 虎四件:東西列各有兩件石虎,均為蹲坐姿,身長144-158厘米,高185-220厘米。其中西列南虎做張口狀,其餘三件石虎皆為合口[5]:60
  • 羊四件:東西列各有四件石羊。永熙陵的石羊為宋陵的石羊中獲評價最高的,當地人有一句順口溜:「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指的就是永裕陵的石獅、永泰陵的石象和永熙陵的石羊為宋陵石像中的佳品。羊身長216-280厘米,高204-232厘米,均為昂首跪姿,頭兩側為一對盤角,頜下有長胡,表情溫順,體態渾圓[5]:60-66
  • 客使六件:東西列各有三件客使石像,均為外族的裝扮,形貌服飾各異。東列靠南的客使身寬92厘米,高326厘米,濃眉高鼻,頭戴獸頂冠,身著窄袖長袍,手托蓮花盤,內盛一件方形寶物;中間的客使身寬94厘米,高314厘米,彎眉細目,頭戴包花結巾,身穿窄袖袍,外有披風,手捧犀牛角;靠北的客使身寬95厘米,高292厘米,高鼻短髯,頭戴花冠,雙耳戴有耳環,身穿窄袖袍,手托蓮花盤,內盛一件方盒。西列靠南的客使身寬96厘米,高310厘米,短捲髮,深目高鼻,頭裹頭巾,雙耳戴耳環,身穿長袍,手捧圓盤,盤內盛珍珠;中間的客使身寬86厘米,高324厘米,頭戴花冠,身穿窄袖袍,雙手捧雕花方盒;靠北的客使身寬96厘米,高322厘米,頭戴尖頂折檐帽,身穿窄袖長袍,腳上著尖頭靴,手捧長頸圓腹瓶[5]:66-74
  • 武官四件:東西列各有兩件武官石像,身寬108-120厘米,高374-400厘米,頭戴進賢冠,於頜下結帶,冠兩側有鳳翅紋,身著寬袖長袍,腰上束革帶,雙手拄劍,劍鞘上有飾花和纏帶[5]:74
  • 文官四件:東西列各有兩件文官石像,身寬110-116厘米,高390-402厘米,頭戴進賢冠,冠前飾有額花,身著朝服,雙手於胸前持[5]:75
  • 南門獅兩件:南門外有一對東西相距24米的石獅,均呈行走姿態,昂首卷尾,頸間配革帶,背部搭有鎖鏈,胸前系有纓穗和鈴鐺。東獅張口卷鬣,身長290厘米,高224厘米;西獅合口批鬣,身長300厘米,高210厘米[5]:84
  • 武士兩件:南神門外東西兩側各一件武士石像,也叫「鎮殿將軍」,濃眉環目,身披鎧甲,東西相距24.5米。西側武士雙手持,身寬128厘米,高424厘米,東側武士雙手拄鉞,身寬132厘米,高416厘米[5]:75-80
  • 上馬石兩件:上馬石位於南神門外近門處,東西間距5.5米。上馬石北面有兩級台階,四個側面均刻有花紋[5]:80-81
  • 宮人四件:南神門內和陵台前各有一對宮人石像。南神門內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5米,陵台前的一對東西間距26.3米。其中南神門東側的宮人石像上半部殘缺,其他三件均大致完好。宮人身寬92-100厘米,高316-324厘米,均頭戴幞頭,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腰上束革帶[5]:80

除此之外,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神門外各有兩件門獅,兩獅的間距在8.4-8.7米。其中東西神門的門獅均為卷鬣,但東神門的為張口,西神門的則為合口。北神門的東獅為張口卷鬣,西獅則為合口披鬣。西神門的北獅頸上沒有項圈,其他門獅則均在頸間佩戴項圈,並系有鈴鐺[5]:83-84

Remove ads

下宮

永熙陵的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皇后陵以南,現僅存一對南門獅,位於上宮西北角闕的西北方向約75米處。兩石獅之間的東西間距為7.7米,形態和大小均有所不同,東獅為合口批鬣,高188厘米,西獅為張口卷鬣,高172厘米。門獅以北為下宮遺址,經勘探,永熙陵下宮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25米,比永昌陵下宮略小[5]:104-105

皇后陵

永熙陵祔葬元德李皇后明德李皇后以及宋真宗章穆郭皇后后陵三座[7]

元德李皇后陵

元德皇后李氏為宋真宗趙恆的生母,薨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享年34歲。至道三年(997年)五月真宗繼位後,追封為賢妃,十二月晉尊號為皇太后,咸平元年(998年)正月,上諡號元德。咸平三年(1000年),祔葬永熙陵[8]

元德李皇后陵位於永熙陵上宮西北約220米處,其鵲台位置位於下宮遺址北側。陵園地面上保存有陵台、部分建築基址和石像。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高8.1米,底部邊長19-20米,頂部邊長2.6-3米。根據陵園四周門獅和南神門內宮人的位置,實測得宮城邊長為110米[5]:87-89

元德李皇后陵的石像現存30件,保存完整,包括一對望柱、一對馬與控馬官、兩對虎、兩對羊、一對武官、一對文官、一對宮人和四對門獅,大多數保存較好。除門獅外,石像生分列神道東西兩側,相距38米,每列的石像之間相隔3.5-5米,石像風格與永熙陵一致,較之其他皇后陵石像偏大[5]:89-91

元德李皇后陵在20世紀50年代曾遭盜掘,1959年曾有考古學者由盜洞進入墓室調查。1981年,陵台南部由於連日暴雨而再次塌陷,使墓室的頂部暴露在外,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鞏縣文物保管所聯合對該陵地宮進行了清理和發掘。1986年,在清理工作結束後,對該陵地宮進行了加固。該陵也成為宋陵中唯一一座對地宮進行考古發掘的皇后陵。該陵的地宮為磚砌的單墓室,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位於陵台南部正中,可分為南北兩段。南段為斜坡,長33米,南端寬3.8米,北端寬2.85米;北段與甬道底部相齊平,長4.3米,寬2.5-2.6米,上距地表15米。甬道為磚券拱形頂,長9.1米,寬4.3米,高6米,墓門位於甬道中部偏南處,南距甬道口3.6米,為石質,兩門扉上線刻有武士畫像。甬道北端與墓室相連,墓室平面接近圓形,直徑7.95米,墓頂為高12.26米的穹頂。墓壁上砌有高2.65米的抹角倚柱10根,略微隱出壁面,柱頭有水磨磚砌成的仿木建築的斗拱。磚砌立柱之間有11個壁面,上有磚雕的桌椅家具和門窗等裝飾[5]:308-314

Remove ads

明德李皇后陵

明德皇后李氏為宋太宗的第三任妻子,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后。宋真宗即位後尊李皇后為皇太后。景德元年(1004年)三月李太后崩於萬安宮,享年45歲,諡號明德,祔葬永熙陵[9]

明德李皇后陵位於元德李皇后陵以西略偏北處,兩陵距離很近,該陵的東門獅與元德皇后陵的西門獅僅相距10米。地面上現存陵台、東南和西南角闕的台基和石像。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高7.5米,底部邊長14-15米,頂部邊長2-3米。根據陵園四周門獅和南神門內宮人的位置,測得宮城邊長約為105米[5]:91

明德李皇后陵的石像現存20件,包括兩件望柱、兩件虎、三件羊、兩件武官、兩件文官、兩件宮人和七件門獅。多數石像下半身均淤埋於地下,僅部分露出地面[5]:91-99

Remove ads

章穆郭皇后陵

章穆皇后郭氏為宋真宗趙恆的第二任妻子,顯德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後被封為皇后,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崩逝,享年32歲,祔葬於永熙陵[10]

章穆郭皇后陵位於元德皇后陵和明德皇后陵的北面,其乳台位於明德皇后陵北神牆以北約85米處。該陵地面上現存陵台、西乳台台基、西南和東北角闕台基和石像。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高8米,底部邊長18米。地宮在20世紀30年代曾被盜掘,墓磚多被挖取建房,導致陵台北坡偏西處有一處塌坑。根據現存角闕和門獅的位置,測得宮城邊長約為80米,較另兩座后陵偏小,與史料記載相符[11][5]:99

章穆郭皇后陵的石像現存20件,包括兩件望柱、兩件馬、兩件控馬官、四件虎、四件羊、一件武官、兩件文官和三件門獅。神道東西兩側石像生相距25.3米,每列的石像之間相隔2.4-2.8米,亦明顯小於另兩座后陵[5]:99-104

陪葬墓

Thumb
周王墓出土的石刻頭像,現藏河南博物院

皇后陵的西北部為陪葬墓,但目前該處已成為天坡河河谷,多數陪葬墓已無存[5]:58。目前僅發現宋真宗次子周王趙玄祐的墓,並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刻有「大宋故周王墓志銘」八字的石墓誌,以及石刻頭像及磚瓦等建築構件[12]。周王墓出土的石刻頭像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殘缺,頭戴雕花冠帽,應為原立於周王墓神道的文官石像[13]

參見

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熙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