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陵
北宋皇室的陵墓群,位于河南省巩义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陵,又稱北宋皇陵,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鞏義市,是北宋的皇家墓葬群,共包括八座帝陵,包括除徽欽二帝之外的北宋其餘七位帝王的陵墓,以及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陵墓,又稱「七帝八陵」。除此之外還有21座皇后袝藏陵,以及上千座陪葬墓[1]:6。宋陵以大量的石像著稱,地面上現存上千件石刻造像,被稱為「大地上的露天石雕博物館」[2]。
地理環境
北宋王朝定都於東京汴梁,但汴梁城地處平原地帶,周圍地下水位較高,不適合建造大型陵寢。當時皇室信奉「五音姓利」的陰陽勘輿術,北宋皇帝為趙姓,為角音,與木行相對應。木主東方,陽氣在東。因此,趙姓在陰陽地理上以東高西低為最佳,南高北低亦可。而鞏縣地處嵩山之陰,東側為青龍山,南側為金牛山和白雲山,北邊則為伊洛河,東南依山,西北傍水,整體呈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與最利角姓木行的地理形勢相符。另外,鞏縣東距東京開封約122千米,西距西京洛陽約55千米,位於兩京之間的來往要道上。因此,鞏縣東南一帶被選為北宋皇陵的陵區[1]:3-4, 448-449。
歷史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在鞏縣營造安陵,並遷葬父親趙弘殷於此,為北宋皇陵的營建之始[3][4]。其後又先後建造了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永裕陵和永泰陵[1]:6。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設永安縣管理陵區。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永安縣為永安軍[1]:440-441。
靖康元年(1127年),金軍攻陷東京城,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變,宋徽宗和宋欽宗都被金人虜走。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徽宗死於金國,初葬於五國城。紹興和議後,金人將宋徽宗的靈柩送回南宋,宋高宗將之安葬在紹興的南宋六陵,上陵號永祐陵。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欽宗也死於金國,宋高宗為欽宗發喪,上廟號、諡號,給陵寢遙上陵號為永獻陵。但直至十年後,金人方將欽宗依一品禮安葬於回郭鎮南原,陵台為圓形,無石刻神道,目前已無任何地面遺存[5]。
北宋滅亡後,宋陵遭到了嚴重破壞,金軍和劉齊政權先後對宋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秘書少監鄭剛中赴西安途徑鞏縣,曾記錄永昭陵的闕角樓已經半毀,下宮僅剩地基,永厚陵的下宮亦被火焚毀[6]。韓淲在《澗泉日記》中曾記錄紹興十八年(1148年)太常少卿方庭碩出使金國路過宋陵的情狀:「先是諸陵俱遭發,哲宗至暴骨,庭碩解衣裹之,惟昭陵如故」[7]。元朝時期,宋陵再次遭到破壞,成為廢墟[1]:20。


宋陵在明清時期受到了保護,朝廷不時會遣官致祭,並樹碑以紀念。陵區土地被劃為官地,禁止種植農作物。但民國以後,陵區土地漸漸轉入私人手中,農民為了擴大耕地,對陵區土地進行平整。因宋陵南高北低,一些靠北的石像被埋入土中,一些石像直至近年方才從土中重新挖出[1]:20[8]。時至今日,宋陵部分陵園仍為耕地,在油菜花開或麥收的季節,田野中的石像形成一景,吸引一些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專程前往[9][10][11]。
宋陵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Remove ads
布局與制度

宋陵諸陵園的布局大致相同,皆由上宮、下宮、皇后陵和陪葬墓組成。陵區附近還設有寺院,以為陵墓主人魂靈誦經祈禱[1]:410。北宋帝陵在布局上大體上承襲唐代的皇陵制度,但因北宋皇帝生前不建陵寢,死後又要在第七月下葬,陵園修建時間短,因此陵園規模上比起唐代帝陵較小[1]:448[13]。
另一方面,北宋皇室信奉堪輿術和「五音姓利」,宋陵的選址和構築受此影響極大。根據陰陽堪輿術的理論,角音最利方向為丙(東南)、壬(西北)方位,其中丙地又尊於壬地。因此,宋陵的皇后陵、陪葬墓、下宮和寺院等均位於帝陵上宮的西北方位。同一陵區中,晚建的帝陵位於之前的帝陵西北側,而同一個陵園中,晚建的皇后陵亦位於最早建的皇后陵西北側,即是由丙地向壬地排列。同樣因陰陽堪輿術的影響,宋陵諸陵均坐北朝南,但又呈南高北低的態勢,從鵲台、乳台至宮城逐漸降低,陵台則位於全陵的低凹處,一反中國古代建築逐進增高的傳統,成為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的孤例[1]:448-449[13]。
上宮為祭奠的核心區域,帝陵的上宮皆以陵台為主體,封土下為地宮。神牆圍於陵台四周,形成宮城。神牆四角建有角闕,每面正中開神門,門側為闕台,四門外均置石獅一對。南神門外為神道,兩側對稱排列著象徵依仗的石像生。神道南端設置一對乳台,整個陵園的最南端設一對鵲台。北宋帝陵的宮城平面為方形,據《宋史·禮志》記載,永安陵「陵台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尺,南神門至乳台,乳台至鵲台,皆九十五步,乳台高二十五尺,鵲台增四尺。神牆高九尺五寸,環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門、角闕」[14]。其後的七座帝陵都大體遵循了這個制度。據實測,永安陵的南神門至乳台的距離為151米,乳台至鵲台的距離為141米,神牆東西寬230米,南北長227米,陵台底邊長22.5米,上邊長8.5米,高6.4米[13]。


除永安陵外,宋陵中其他帝陵的上宮均有60件石像,皇后陵的石像數目減半,為30件。石刻種類上,望柱、馬和控馬官、虎、羊、文官、武官、宮人和獅子為帝陵與後陵均有,而象和馴象人、瑞禽、甪端、客使和武士則為帝陵獨有。其中象和馴象人為宋陵始設,並為之後的明清皇家陵寢所沿用,其位於僅次於望柱的最南端,造型設計和位置均符合史料中關於宋朝鹵簿的記載[1]:454-455[15]。
帝陵的石像除東、西、北神門各一對石獅外,其他石像均位於乳台以北、宮城以南的神道兩側。神道石像東西對稱,從南向北分別為:一對望柱、一對象和馴象人(共二象二人)、一對瑞禽、一對甪端、兩對馬和控馬官(共四馬八人)、兩對虎、兩對羊、三對客使、兩對武官、兩對文官、一對南門獅、一對武士、一對上馬石、神門內和陵台前各一對宮人。帝陵的一對南門獅為行走狀,而其他各門的石獅均為蹲坐姿。皇后陵的石像除四神門各一對石獅外,神道兩側從南向北分別為:一對望柱、一對馬和控馬官(共二馬四人)、兩對虎、兩對羊、一對武官、一對文官、一對宮人。皇后陵四門的石獅均為蹲坐姿。另外,一些陪葬墓前也置有石像,大臣墓前各置一對望柱、一對石虎和一對石羊,三品以上則再加一對石人[1]:21。
Remove ads

下宮又稱寢宮,用以供奉墓主飲食起居。宋陵的下宮皆位於帝陵上宮的西北部,其中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的下宮位於袝葬的皇后陵南側,其餘五陵的下宮位於袝葬的皇后陵以北[1]:449。
下宮自成宮院,門前有一對石獅。以永厚陵下宮為例,下宮有正殿、影殿、齋殿和守陵人居所等建築,內供奉帝后的衣冠畫像等[16]。

宋陵諸陵中,除被追封的宋宣祖趙弘殷和昭憲杜太后合葬於永安陵外,其他的皇后均袝葬於帝陵,在帝陵的西北方向單獨修建陵園。皇后陵的平面布局與帝陵相同,只是規模較小,從南到北依次為鵲台、乳台、神道、神牆圍繞的陵台。神牆四角有角闕,每面中間有神門。除保泰陵外,其餘皇后陵均無專門的陵名,而是統一稱「園陵」[1]:449-450。章獻明肅皇后下葬時,因其曾臨朝聽政長達十一年,因此將其諡號由二字增為四字,陵墓名稱亦由「園陵」改稱「山陵」。此後北宋一朝曾臨朝聽政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包括慈聖光獻皇后、宣仁聖烈皇后、欽聖憲肅皇后,陵墓均稱「山陵」[1]:452。
與之前的後陵相比[17],章獻明肅皇后的山陵制度,除地宮有所增深外,地面建築尺寸並未變化[18]。在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和永定陵的袝葬後陵中,除章穆郭皇后陵和章惠楊皇后陵宮城較小(邊長約80米),其餘後陵宮城的邊長均在100-110米。但在慈聖光獻皇后下葬時,其山陵「詔增十步」,此後宣仁聖烈皇后和欽聖憲肅皇后的山陵亦尊此制。此三座後陵的宮城邊長經實測超過115米。而之後於永裕陵和永泰陵袝葬的其他皇后陵,宮城邊長仍在100-110米之間,體現出「園陵」與「山陵」制度上的差異[1]:452。
由於宋朝皇帝不在生前預先建陵,皇后若先於皇帝而死,因帝陵位置未定,則袝葬於先代皇陵。這種帝后異陵域而葬的作法在歷代皇陵中所罕見[13]。
Remove ads
北宋朝廷為宋陵專門設置了四處寺院,分別為永昌禪院、永定禪院、昭孝禪院和寧神禪院,分別位於西村、蔡莊、孝義和八陵四大陵區。永昌禪院供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三陵享用,位於三陵附近,具體位置今已無考。永定禪院專為永定陵修建,遺址位於今芝田鎮後泉溝村西,東南距離永定陵上宮約1千米。昭孝禪院為永昭陵和永厚陵而建,建成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徽宗政和年間曾改稱壽聖寺,遺址位於伊洛河北岸的今康店鎮寺溝,地面已不存形跡。寧神禪院為永裕陵和永泰陵而建,遺址位於今芝田鎮八陵村西,東南距永裕陵上宮約1300米,南距永泰陵上宮約850米,民國時尚存山門、大殿、東西廂房等建築,文革期間被毀[1]:410-414。
現存陵墓
北宋皇陵現有地面遺存的陵墓包括8座帝陵,18座皇后陵,以及一些附葬墓,分別位於四處陵區[1]:8:
西村陵區為宋陵最早的一處陵區,位於西村鎮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間,東南依嵩山北麓的金牛山,東鄰青龍山,依坡地而建,南部地勢較為隆起,北部地勢平坦,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1]:9。
- 永安陵:史料中稱「安陵」[3][4][19],為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與昭憲杜太后的合葬墓。趙弘殷最初葬於開封東南,昭憲杜太后於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崩,同年十月與其合葬。乾德元年(963年)一同遷葬於此。永安陵袝葬有四座皇后陵,分別為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孝惠賀皇后以及宋太宗懿德符皇后、淑德尹皇后的陵墓,目前僅有孝惠賀皇后陵和淑德尹皇后陵有地面遺存。
- 永昌陵:為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位於永安陵西部略偏北處,兩陵上宮東西距離約為450米。趙匡胤崩於開寶九年(976年)十月,次年四月葬於永昌陵。永昌陵附葬兩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遺存,分別為孝章宋皇后陵和宋真宗章懷潘皇后陵(保泰陵)[1]:12。
- 永熙陵:位宋太宗趙炅的陵墓,位於永昌陵上宮西北側約1千米處。趙炅崩於至道三年(997年),同年十月葬於永熙陵。永熙陵袝葬三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遺存,按時間先後分別為元德李皇后陵、明德李皇后陵和宋真宗章穆郭皇后陵[1]:12。
西村陵區各帝陵的具體位置和圖片如下表所示:
西村陵區各皇后陵的具體位置和圖片如下表所示:
蔡莊陵區位於芝田鎮蔡莊村北嶺,包括永定陵一座帝陵及其袝葬陵墓。
- 永定陵:為宋真宗趙恆的陵墓。趙恆崩於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同年十月葬於永定陵。永定陵西北側袝葬三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遺存。其中章獻明肅劉皇后陵緊鄰永定陵上宮,其西北方向上還分布著兩座後陵,分別為章懿李皇后陵和章惠楊皇后陵[1]:13-14。
永定陵的袝葬墓除三座皇后陵外,還有有兩座陪葬墓和一組已失原位的石像群。1號陪葬墓緊鄰章惠楊皇后陵西側,地面現存石虎和石羊各一對,應為皇室陪葬墓。2號陪葬墓位於章惠楊皇后陵以北約230米處,目前立有一通清代石碑,上書「宋丞相孝肅包公墓」,因此也稱包公墓。墓前現存一根望柱,一對石虎和一件石羊。此外,在永定陵西北約3千米處有一組石像群,共四件,包括一件石虎,一對石羊和一件武官,被習傳為寇準墓[1]:133-135。
永定陵及各袝葬皇后陵的具體位置和圖片如下表所示:
Remove ads
孝義陵區是四個陵區中最靠北的一處,位於鞏義市區南部,西南距永定陵約4.5公里,依崗地北坡而建。孝義陵區由東南向西北分別建有永昭陵、永厚陵兩座帝陵,兩陵上宮東西間距約為300米[1]:15。
- 永昭陵:為宋仁宗趙禎的陵墓。趙禎崩於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同年十月葬於永昭陵。永昭陵於1995年起開始實施搶救保護工程,其上宮建築按原制復建,為宋陵諸陵中唯一一座[20]。永昭陵西北隅為慈聖光獻曹皇后陵[1]:16。
- 永厚陵:為宋英宗趙曙的陵墓。趙曙崩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同年八月葬於永厚陵。永厚陵西北隅為宣仁聖烈高皇后陵。其西北部還曾清理出三座宗室陪葬墓,分別是魏王趙頵墓,燕王趙顥墓和兗王趙俊墓[1]:16-17。
孝義陵區各帝陵和皇后陵的具體位置和圖片如下表所示:
Remove ads
八陵陵區位於芝田鎮八陵村南,在四個陵區中處於西南方,南依嵩山余脈白雲山,北接伊洛河,地形開闊,崗坡平緩。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著永裕陵和永泰陵[1]:17。
- 永裕陵:為宋神宗趙頊的陵墓。趙頊崩於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同年十月葬於永裕陵。永裕陵西北隅最靠近上宮的為欽聖憲肅向皇后陵,其西側分別為欽慈陳皇后陵和欽成朱皇后陵,另一座位於欽慈陳皇后陵和欽成朱皇后陵北側,為宋徽宗顯恭王皇后陵[1]:19。以上四座皇后陵目前均有地面遺存,另據記載,徽宗的明達、明節皇后亦袝葬於顯恭王皇后陵[21],惟現已無地面遺存[1]:19。永裕陵下宮的西北側還有四處陪葬墓,其中一座為宋徽宗第十女康淑帝姬(商國公主)墓,現存有「宋故商國公主追封記」碑和石像,另外三座現存墓冢,墓主不明。此外,因在此區域還發現了「故贈鄧國公主追封記」碑和「宋故蜀國公主追封記」碑,說明宋徽宗女惠淑帝姬(鄧國公主)和安淑帝姬(蜀國公主)的墓亦在此處[1]:245-254。
- 永泰陵:為宋哲宗趙煦的陵墓,位於永裕陵西北約500米處。趙煦崩於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同年八月葬於永泰陵。永泰陵西北隅為昭懷劉皇后陵[1]:19。在永泰陵的西北部曾出土「宋故楊國公主墓志銘」,應為宋哲宗第四女楊國公主墓的所在地,惟地面已不存任何形跡。此外,永泰陵下宮西北約1.5公里處的清西村南嶺一帶分布有陪葬墓群,墓主均為北宋皇室成員,在該處曾收集到9件零散石像,目前於永定陵內集中保存[1]:280-282。
八陵陵區各帝陵的具體位置和照片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八陵陵區各皇后陵的具體位置和照片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其他相關遺蹟
宋陵及其附近還保留著一些與宋陵相關的其他遺蹟,主要包括宋陵採石場、磚瓦窯場、永裕陵防洪堤和會聖宮遺址[1]:441。
宋陵採石場位於今洛陽市偃師區大口鎮,地處南橫嶺南麓,東距宋陵陵區約25千米。採石場山谷長約1千米,大致呈東西向,斜坡上布滿採石面與採石坑。山谷底部堆積著大量半成品和廢料。宋陵石像應為在採石場先雕刻為半成品,運抵陵區後再進行加工雕刻。山谷南側的山坡上有採石運料的斷續車道遺蹟,為車輪經過軋磨形成的車轍痕跡,車轍間距約為105厘米。採石場的坑壁斷崖上刻有七處與宋陵採石有關的題記,惟年代久遠,多數已模糊不清[1]:441-443[22]:121-122。
宋陵採石場於2013年3月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
1994年於鞏義市塢羅河北岸台地上發現一處宋代磚瓦窯遺址,該處遺址東距北宋永安縣城(現芝田鎮)約1千米,共發現13座宋代磚瓦窯,並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磚瓦構件。從該處發現的部分刻有「定陵官」和「官」等字樣的陶板、筒瓦,以及出土的獸面瓦當和嬪伽頭像等建築構件,與永定陵上宮和永定禪院出土的同類器物完全相同,由此證實此處磚瓦窯場是專為宋陵燒制磚瓦建材的官辦窯場[1]:443-445。
在西村鎮張嘴寨村北至堤東村之間的白雲山下,保留有一處宋代防洪堤的遺蹟。該防洪堤用經過修整的紅石雜河卵石堆砌而成,西北距永裕陵約2公里,略呈東西向,南北共分三道,用以分流白雲山北麓下泄的洪水向東、西兩邊,以保護永裕陵免遭山洪[1]:445。

會聖宮地處鳳臺山南麓,北宋時為東、西兩京之間的交通要道,屬永安縣管轄。會聖宮仿漢代原廟之制,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動工興建,並於次年落成。落成時,宮內供奉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御容[24],神宗熙寧年間增加供奉宋仁宗和宋英宗的御容[1]:445-446。
會聖宮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偃師區山化鎮寺溝村,南距北宋時期的永安縣城約4千米,與其隔伊洛河相望。遺址南北長約260米,東西寬約180米,現為耕地,其東、西、南三面均為斷崖。遺址上現存大宋新修會聖宮銘碑,全稱「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刻立於景祐元年(1034年)。該碑通高9.2米,碑文由翰林學士石中立撰文,記錄了會聖宮的建設經過、地理位置和建築,宮內「奉安聖容」的禮儀以及「士庶朝謁」的盛況[22]:478。該碑於2013年3月5日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
在該碑西北方約百餘米處尚存一件八棱石柱。該柱為青石質地,柱身八個棱面,其中四個棱面的上、下腰部各雕飾有一個凸三稜體。柱頂為雙重圓頂,之間有橢圓形裝飾。柱底為方形石座,座上作素面覆盆[1]:446。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