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昭陵
宋仁宗赵祯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昭陵是宋仁宗趙禎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孝義街道,為宋陵孝義陵區的兩座帝陵之一。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駕崩,永昭陵於當年四月起動工建造,共發動士卒四萬六千七百八十人[1]。同年十月,宋仁宗入葬永昭陵[2]。
歷史

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也是其唯一活到成年的皇子。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於天禧二年(1018年)九月被冊封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崩逝後繼位,是為宋仁宗。繼位初期因年幼,由嫡母劉太后臨朝稱制[3]。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崩逝後,仁宗開始親政[4]。其在位4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嗣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2]。
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四日,命宰相韓琦為山陵使,翰林學士范鎮為禮儀使,權御史中丞王疇為儀仗使,龍圖閣直學士周沆為鹵簿使,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馮京為橋道頓遞使,開始包括山陵修建和喪禮籌備在內的各項治喪工作[5]。十月六日,仁宗的靈柩出殯。十七日,入葬永昭陵地宮[6]。
布局
永昭陵陵區南北長約1050米,東西寬約300米,布局與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宮、下宮和慈聖光獻曹皇后陵組成。陵區南北地勢落差較大,從最南邊的鵲台到最北邊的下宮遺址,落差達31.4米[7]:135。

永昭陵的上宮建築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在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中按原有形制復原,使永昭陵成為宋陵中唯一復原上宮建築的陵墓。在此之前,上宮各建築皆僅存夯土基址[7]:135-137。宮城是上宮的核心部分,平面呈方形,邊長230米。陵台位於宮城中心,呈方形覆斗狀,高22米,底層東西長55米,南北長57米[8]。陵台下為地宮,1986年,鞏義市文物保管所曾對永昭陵進行了鑽探。據鑽探結果,永昭陵地宮的墓道位於陵台南部正中,南北長達127米,南端位於南神門外40米處。墓道南窄北寬,南端入口處寬6米,而北端接近陵台處寬42米。根據墓道南段已探明的坡度,推測永昭陵地宮深度約在28米。宮城南神門以南134米處為乳台,分東、西兩台,間距43米。乳台以南134米處為鵲台,亦為東、西兩台,間距42米。[7]:135-137。
-
陵台
-
南神門
-
神道西側的石像生,後面的建築由近及遠依次為西乳台和西鵲台

永昭陵上宮現存60件石像。神道北部的地面曾被墊高,導致客使以北的石像下半身曾埋入地下,兩件南神門石獅僅露出頭頂。在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實施後,永昭陵的石像已全部恢復到地面之上。60件石像中,除東、西、北神門外的各一對石獅外,其餘石像均分列於乳台與宮城南神門之間神道的東西兩側,東西兩列石像生間距43.7米,每列之中石像與石像間的間距為4.2-5.2米[7]:137。
永昭陵於北宋中期修建,石像的風格開始由早期的粗壯雄偉趨向挺拔秀美。與早期的永熙陵與永定陵的石像相比,永昭陵的石像下的連座和底座四周均沒有雕刻花紋。人物類均為長方臉,頸部加高,人物的衣紋的線條加寬並加深,文武官進賢冠的額飾作團花,反映官品的梁數均為三梁。動物類雕像較簡潔,甪端和走獅胸向前突,背部平直,通身渾圓,四肢粗短,瑞禽石屏由早期的弧形頂變為平頂。望柱的柱身收剎更為明顯,柱頂的寶珠由桃形變為尖圓形[7]:457。
永昭陵神道兩側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望柱(西)
-
望柱(東)
- 象與馴象人兩組:東西列各一組,每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馴象人。石象鼻向內彎曲,比永定陵的石象體型較瘦,象背上無蓮花座飾,韉褥兩側雕刻有蓮花蹬裝飾。兩件馴象人石像的區別較大,東列的馴象人頭髮束卷,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腰上系革帶,雙手握一長柄鎬。西列的馴象人則手捧荷花盤,盤中盛放犀角,與客使姿勢相同,疑為永厚陵缺佚的客使石像移至此處[7]:137。
-
象與馴象人石像(西)
-
象與馴象人石像(東)
- 瑞禽石屏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石屏均為平頂,呈方形,四面雕寶山紋。瑞禽馬頭禽身,雙翼伸展,做俯衝狀[7]:138。
-
瑞禽石屏(西)
-
瑞禽石屏(東)
- 甪端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石甪端,均為行走姿態,張口,獨角,批鬣。兩肋間雕刻有翼紋[7]:138。
-
石甪端(西)
-
石甪端(東)
- 馬與控馬官四組: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各兩組,共有四件石馬和八件控馬官石像,其中西列南側的石馬和東列最北側的控馬官頭部殘缺。馬頸下掛鈴鐺,韉褥兩側雕刻有馬蹬。控馬官頭戴幞頭,穿圓領窄袖袍服,腰束革帶。東列從南數第二、三個和西列從南數第一、二個控馬官手執鞭,其餘的做叉手狀[7]:138。
-
馬與控馬官石像(西)
-
馬與控馬官石像(西)
-
馬與控馬官石像(東)
-
馬與控馬官石像(東)
- 石虎四件:東西列各兩件石虎,身前傾,腿細長,圓目呲牙[7]:138。
-
石虎(西)
-
石虎(西)
-
石虎(東)
-
石虎(東)
- 石羊四件:東西列各兩件石羊,昂首跪臥,東列靠北的一件石羊口微張,其餘均為合口[7]:138。
-
石羊(西)
-
石羊(西)
-
石羊(東)
-
石羊(東)
- 客使六件:東西列各三件客使石像,均身著異族服飾,形象各異。東列南側的客使梳發椎髻,肩上披披風,腰上系帶,赤足,手捧荷花盤,內盛一犀角;中間的客使頭部殘缺,身上穿圓領窄袖袍,腰束革帶,手捧長方形盒子;北側的客使冠上有伏獅,亦著窄袖袍,手捧長方盒。西列南側的客使包頭巾,戴耳環,身穿圓領窄袖袍,手捧蓮瓣紋盤,內盛珊瑚;中間的客使頭戴似冠,前頂浮雕卷雲紋,兩側有鳳翅紋,雙耳戴耳環,身穿長袍,腰束革帶,雙手抱著一件束頸圓腹瓶;北側的客使,頭戴翻檐圓頂帽[7]:138-153。
-
客使石像(西)
-
客使石像(西)
-
客使石像(西)
-
客使石像(東)
-
客使石像(東)
-
客使石像(東)
- 武官四件:東西列各兩件武官石像,均頭戴三梁冠,冠上有額花,身穿寬袖長袍,腰束革帶,雙手拄劍[7]:153-158。
-
武官石像(西)
-
武官石像(西)
-
武官石像(東)
-
文官石像(西)
-
文官石像(西)
-
文官石像(東)
-
文官石像(東)
- 南門獅兩件:南神門前兩側各有一件石獅,間距23米,均作行走姿[7]:160。
-
南神門石獅(西)
-
南神門石獅(東)
-
武士石像(西)
-
武士石像(東)
- 上馬石兩件:位於南神門前近門處,平面呈長方形,北面作兩級台階,各面均有淺浮雕花紋圖案[7]:160。
- 宮人四件:南神門內和陵台前各有一對宮人石像,南神門內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8.9米,均手執拂塵。陵台前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29.5米,均作叉手狀。宮人皆戴幞頭,兩側有鳳翅紋裝飾,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腰間束革帶[7]:158-159。
-
宮人石像(南神門西)
-
宮人石像(南神門東)
除此之外,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神門外各有兩件門獅,共六件,身長127-166厘米,高194-228厘米,均為蹲坐姿,兩獅的間距在6.6-7米,其中北神門東側石獅前半身殘損。六件門獅均為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胸前掛鈴鐺和纓穗,後背垂花結帛巾。西神門的北獅為合口,其餘為張口[7]:160。
-
東神門石獅
-
北神門石獅
-
西神門石獅
Remove ads
永昭陵下宮位於慈聖光獻曹皇后陵的北神門外90米處,南距永昭陵上宮的宮城約335米,現存南門石獅一對,東西相距9.3米,均為蹲坐姿,卷鬣張口。在遺址北中部還發現有柱礎石兩方,其中一方覆盆上浮雕海水龍紋圖案,側面雕寶山紋,另一方為素面。南門外地下發現上石馬兩件,北側作兩級台階,四面淺浮雕花紋圖案。據1986年鑽探的資料,永昭陵下宮南北長163米,東西寬130米,在遺址中北部曾發現兩處「工」字形夯土建築台基[7]:168。

永昭陵祔葬慈聖光獻曹皇后后陵一座,緊鄰永昭陵上宮宮城的西北隅,其西鵲台南距永昭陵宮城的西北角闕約15米。各地面建築的基址皆存,為宋陵的皇后陵中保存較好的一處[7]:160。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是北宋名將曹彬的孫女,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立為皇后,為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正位中宮達28年[9]。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駕崩後被尊為皇太后,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駕崩,神宗繼位,尊其為太皇太后。元豐二年(1079年)十月病逝,享年64歲[10],諡「慈聖光獻皇后」[11]。
十月二十四日,命韓縝為山陵按行使,昭宣使、入內副都知王中正為副使。二十六日,命宰相王珪為山陵使,判太常寺陳薦為禮儀使,御史中丞李定為儀仗使,知開封府錢藻為橋道頓遞使,同判太常寺陳襄為鹵簿使(後換為蒲宗孟),入內副都知李憲為山陵都大主管,入內東頭供奉官、寄六宅使宋用臣為都大提舉,以營造山陵,籌辦喪禮[12]。元豐三年三月十日,入葬永昭陵[13]。
慈聖光獻曹皇后陵地面現存陵台、宮城四神門門闕和角闕、乳台、鵲台各建築的夯土基址。陵台位於宮城中央,呈方形覆斗狀,高10.5米,底部南北長28米,東西寬26米,頂部南北長7米,東西寬6米。陵台下為地宮,據1986年鑽探,墓道位於陵台南部正中,南北長111米,南端入口處寬6米,北端近陵台處寬34.5米。根據已探測的墓道坡度推算,墓道北端的地宮深度應為15米[7]:166。
陵台四周約40-42米處為神牆,神牆的四面正中為神門,四角置角闕。目前四面神門兩側的門闕和四角的角闕均存基址。根據門闕和角闕的位置,實測宮城邊長為120米,為宋陵的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處,符合史料中「詔增十步」的記載[14]。南神門以南54米處為東西兩座乳台,東西間距30米,乳台以南19米處為東西兩座鵲台,間距亦為30米[7]:160。
曹后陵現存石像28件,僅缺宮人兩件,除神門外的門獅外,均位於神道的東西兩側,尺寸較帝陵的石像生更小。東西兩列石像生間距32.4米,每列的石像與石像之間間距2.4米,排列較緊湊。神道石像從南到北依次為:望柱一對、馬與控馬官一對(馬兩件、控馬官四件)、虎兩對、羊兩對、武官一對、文官一對[7]:166-168。
-
曹后陵東側石像生
-
曹后陵陵台
-
曹后陵西側石像生
Remove ads
參見
鞏義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昭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