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薩號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萨号铁甲舰
Remove ads

陛下之艦漢薩號(德語:SMS Hansa[註 1]),一譯漢莎號[1],是北德意志邦聯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68年至1875年間建造、設計用作海外派遣的一艘鐵甲巡防艦。它得名於漢薩同盟,以紀念漢堡不來梅呂北克這三座漢薩城市德語Hansestadt加入北德意志邦聯。該艦於1872年10月在但澤下水,至1875年5月投入德意志帝國海軍服役。這是德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但船體結構仍為木製。如同許多當時的軍艦一樣,它設有一副艦艏撞角,其主砲則為八門架設在中央砲台內的210公釐19倍徑箍砲德語Ringkanone

快速預覽 概況, 歷史 ...

漢薩號於運用生涯的前九年都是在海外服役。1884年,當局發現其鐵皮船體已嚴重腐蝕,已不適合繼續服役。因此,它被撤出現役,繼而擔任各種次要職能。從1884年至1888年,它在基爾被用作警戒船,同時還負責培訓輪機艙和鍋爐艙人員。1888年,艦隻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成為駐基爾的一艘宿營船。漢薩號於1905年被轉移至門克貝格,在那裡繼續培訓鍋爐艙人員,直到1906年被售予拆船商,並最終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鐵甲巡防艦的研發始於1861年,即第一批鐵甲艦在英國和法國艦隊服役後不久。普魯士人原本設想使用鐵甲艦來替代搭建沿海的防禦工事,[2]就像法國鐵甲艦充當浮動砲台英語Floating battery於1855年金本海戰英語Battle of Kinburn (1855)中所發揮的作用那樣。[3]然而相關概念的工作進展緩慢,普魯士人最初只得從英國和法國造船廠購買了一系列的鐵甲艦。設計方案在此期間不斷發展,最終確定為一艘砲廓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樣式,與英國船舶工程師愛德華·詹姆斯·里德英語Edward James Reed所設計的帕拉斯號英語HMS Pallas (1865)類似。[2]

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

Thumb
漢薩號示意圖

漢薩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71.73公尺和73.50公尺,舷寬為14.10公尺,有5.74公尺的前吃水和6.80公尺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3950公噸、滿載排水量則達4404公噸。[4]它的船體是由橫向鐵框架和混合鐵木結構所組成,共劃分為六個水密艙室。船體的水下部分有鍍銅英語copper sheathing以減少結垢[5]

德意志帝國海軍發現該艦的適航性非常僵硬。艦隻轉向是由單控制,其機動性強,並在使用風帆推進時易於操控;而當使用蒸汽推進時,該艦的機動性依然很高,但操控困難。漢薩號的標準船員編制為28名軍官及371名水兵。它還搭載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2艘機動艇英語Launch (boat)、1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2艘短桅帆船、1艘高低桅帆船、1艘小划艇,以及數量不詳的哨艇英語Picket boat駁船。從1885年至1888年間,艦上也曾臨時安裝有防魚雷網英語Torpedo net[5]

漢薩號由斯德丁伏爾鏗公司生產的單台臥式三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6公尺的三葉螺旋槳。壓力為2標準大氣壓(200千帕斯卡)的蒸汽是通過鍋爐艙英語Fire room內的四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給。鍋爐被引入一具大型煙囪英語Funnel (ship),當艦隻以風帆航行時,這個煙囪可以收縮。[5]推進裝置的額定功率為450匹標稱馬力英語Nominal horsepower,最高速度為12(22公里每小時)。在實際試驗中,漢薩號推進裝置的曾達到3,275匹指示馬力(2,442千瓦特)和12.7節(23.5公里每小時)。艦隻可貯存310公噸燃煤,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330海里(2,460公里)。[4]它還配備有全帆船具作為蒸汽動力的補充,帆具總表面積為1760平方公尺。[5]

Remove ads

武器及裝甲

漢薩號的主砲為八門210公釐19倍徑箍砲德語Ringkanone,各配備有110發彈藥。它們被布置在兩層樓高的艦舯部;其中四門安裝在下層的舷側砲廓英語Casemate內,每側各有兩門;[5]另外四門則架設在上層砲廓的角架上,使艦隻具備一定程度的端對端射擊能力。[6]下層砲可降低至-5°俯角和提升至13°仰角;在最大仰角時,其射程可達3200公尺。上層砲的射程更廣;它們能夠降低至-8°俯角和提升至14°仰角;在最大仰角時的射程為5700公尺。[5]

漢薩號的裝甲由英國製造的鍛鐵背襯柚木組成。[5][7]裝甲帶在艦舯部有152公釐厚,用以保護艦隻的重要部位。在艦艏和艦艉,裝甲帶的厚度則減少至114公釐。整條裝甲帶都以306公釐厚的柚木作襯墊。砲廓裝備有114公釐厚的斜面鐵板。下層廓裝砲台在側部裝甲的兩端則有同為114公釐厚的橫向裝甲艙壁[5]

建造

漢薩號是自1868年開始在但澤王家船廠德意志統一後改稱帝國船廠)架設龍骨[4]它是第一艘由德國本土造船廠承建的鐵甲艦;而此前的所有同類艦都是在法國和英國的造船廠建造。[8]該艦於1872年10月26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駐阿爾托納陸軍第九軍德語IX. Armee-Korps (Deutsches Kaiserreich)時任副司令、步兵中將赫爾曼·馮·特雷斯科德語Hermann von Tresckow (General, 1818)發表演說,並由其女兒主持為艦隻命名德語Schiffstaufe。其後,該艦於1873年8月移至位於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進行舾裝工序。1874年12月完工後,它又於1875年1月3日被拖至基爾,在那裡的一個浮動旱塢內完成最後的舾裝。在下水兩年半後,漢薩號終於在1875年5月19日投入德國艦隊服役。相比之下,所有早期國外建造的鐵甲艦都是在下水後不到一年便竣工;漢薩號的延遲主要是船廠在建造鐵甲艦方面缺乏經驗的結果。[9][10]

Remove ads

運用

Thumb
錨泊中的漢薩號

在整個1870年代,德國的鐵甲訓練分艦隊(即公海艦隊的雛形)通常僅在夏季活動。在冬天,大多數艦隻都會置於預備役,僅保留一至兩艘艦作為警戒艦。漢薩號於1875年6月3日加入分艦隊參加夏季訓練,同在陣中的鐵甲艦還有王儲號威廉國王號皇帝號。這些艦隻一直留在德國水域訓練,其中包括曾於7月初陪同腓特烈·威廉皇儲視察呂根島,以及9月在瓦爾訥明德錨區德語Reede接受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海上閱兵。夏季巡航結束後,漢薩號11月4日實行季節性退役。它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直至1878年7月22日才重新入役,並於同年末被部署至西印度群島[11]

海外部署

為了滿足在帝國海軍西印度基地的海外服役要求,漢薩號自1878年10月1日起進行了相應的裝備。它按計劃應常駐該基地,因此成為了第一艘承擔境外基地任務的德國鐵甲艦。在此次任務中,漢薩號是由海軍少校卡爾·愛德華·霍伊斯納德語Karl Eduard Heusner擔任艦長。艦隻於1879年1月3日抵達丹麥殖民地聖托馬斯島的港口夏洛特阿馬利亞——這是當時加勒比海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由於擔心委內瑞拉爆發的革命會對當地的德國公民造成威脅,漢薩號於當月轉至瓜希拉駐泊。動亂平息後,該艦又先後造訪了古拉索安地列斯諸港、聖胡安德尼加拉瓜薩瓦尼利亞西班牙語Sabanilla (Colombia)科隆。之後,它動身前往巴西的巴伊亞,並於1879年6月22日抵達。[12]

在此期間,由於秘魯/玻利維亞與智利間爆發硝石戰爭德國海軍部起初下令漢薩號駛往智利的瓦爾帕萊索,以保護德國的利益,漢薩號於8月中旬抵達當地。由於在那裡並未發現對德國公民的直接威脅,反而是秘魯人在卡亞俄扣押了德國貨輪盧克索號(Luxor),霍伊斯納遂決定轉向秘魯,並於1879年9月8日抵達卡亞俄。[12]

Remove ads

盧克索號危機

盧克索號是德國寰宇輪船航運公司德語Deutsche Dampfschiffahrtsgesellschaft Kosmos的一艘蒸汽船,它於1879年4月15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智利政府運載了一批武器和彈藥——儘管此時阿根廷已知悉硝石戰爭爆發。盧克索號在瓦爾帕萊索卸下軍備,然後無顧德國駐聖地牙哥公使的警告,繼續前往卡亞俄。當盧克索號抵達卡亞俄時,智利報紙已經報道該船為智利運送了一批重要的戰爭貨物。它遭到扣押,但不久即被秘魯當局釋放。直至同航線的另一艘貨輪拉美西斯號(Ramses)在瓦爾帕萊索中斷航程時,秘魯才意識到寰宇公司在向智利提供武器。盧克索號隨即被再次扣押。[13]隨著秘魯最高法院最終於1879年10月16日確認查封輪船之後,霍伊斯納開始考慮以武力解救盧克索號。但是,在戒備森嚴的卡亞俄港,導航戰略條件無法得到滿足。由於漢堡參議院德語Senat der Freien und Hansestadt Hamburg(即寰宇公司的所在地)就此事向帝國政府施壓,致使德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儘管面臨政治上的巨大顧慮,最終還是有所屈服,並派遣巡防艦弗蕾亞號砲艇鬣狗號德語SMS Hyäne (1878)前往秘魯支援漢薩號的解救行動。[14]

然而,在羅馬教宗聖座大使的調解下,尼古拉斯·德皮羅拉德語Nicolás de Piérola將軍的秘魯新政府與德國駐當地領事格拉馬茨基似乎在幕後達成了協議。1880年1月14日,盧克索號獲釋。作為回報,寰宇公司承諾負責秘魯政府的傷員運輸工作。霍伊斯納對這項協議感到憤怒,但格拉馬茨基是故意讓該艦長不知道談判,以便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危機。[14]

事件結束後,漢薩號一直留在戰區至1880年6月底。[11]1880年4月10日,霍伊斯納曾與其他外國軍艦的指揮官一起,在卡亞俄外圍試圖拖延智利艦隊對港口的砲擊,但智利人拒絕接受這一干預。隨後對卡亞俄為期兩周的砲擊並未造成重大傷亡或損失。在返回德國的途中,漢薩號與已抵達南美洲西岸的訓練船俾斯麥號一同在阿里卡駐泊,並讓衛生兵和醫生上岸,為阿里卡戰役英語Battle of Arica中的倖存者提供治療。[14]

Remove ads

後續運用

漢薩號於1880年末返抵德國,並於11月8日在基爾退役,以進行徹底的檢修。[15]其船體在檢修期間被發現腐蝕嚴重;[5]這是因為建造工期過長,鐵已經開始生鏽。[6]由於船體形態不佳,漢薩號於1884年被撤出現役,改而在基爾附近擔任警備艦、以及輪機艙和鍋爐艙人員訓練艦的雙重職責。[5]儘管如此,它還是在1885年與腓特烈·卡爾號和新入役的巴伐利亞號一同參加了訓練分艦隊的演習。第二年,漢薩號繼續服役,並被分配至訓練分艦隊的第二支隊,與四艘巡洋巡防艦為伍。[16]1887年6月,該艦再度重啟,以參加連接波羅的海北海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鑿儀式。漢薩號於1888年8月6日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那時它的船體狀況已進一步惡化,再也無法出海了。然後,它在基爾充當浮動營房直至1905年,繼而作為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被轉移至門克貝格,在那裡繼續培訓鍋爐兵。該艦的此項運用不久,便於1906年3月作價96000金馬克售予拆船商。同年晚些時候,漢薩號最終在斯維內明德拆解報廢。[5][15]

在基爾拉芬斯貝格德語Kiel-Ravensberg區內,自1893年起開闢的漢薩街(Hansastraße)亦是以該鐵甲艦命名。[17]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