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拉爾區

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拉尔区
Remove ads

海拉爾區蒙古語ᠬᠠᠶᠢᠯᠠ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鮑培轉寫Qayilar toɣoriɣ西里爾字母Хайлаар дүүрэг)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和呼倫貝爾高平原的結合帶上,位於346公里的海拉爾河上游。該區是呼倫貝爾市政府所在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正陽街道。

快速預覽 海拉爾區ᠬᠠᠶᠢᠯᠠ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國家 ...

海拉爾區是呼倫貝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草原文化、森林文化、農耕文化、邊境文化的碰撞、融匯與演進之地,素有「草原明珠」之稱。

Remove ads

歷史

始建於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伊敏河左岸正式建城。又因其地位於呼倫、貝爾兩湖間,於是名之呼倫貝爾城(簡稱呼倫城)。清末民間以呼倫貝爾城在海拉爾河附近,故亦稱之為海拉爾城

宣統三年(1912年)一度隨呼倫貝爾部獨立,歸順大蒙古國。1920年,撤銷自治,實行旗縣並存,設呼倫縣管轄境內漢族,縣署設在海拉爾舊城西大街,海拉爾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呼倫縣署、中東路海拉爾鐵路交涉分局。

1929年12月17日,呼倫貝爾青年黨領導人福明泰在海拉爾建立索倫共和國;1930年1月13日,索倫共和國瓦解[2][3]

1940年5月,根據滿洲國第八十九號命令,定海拉爾為市,稱海拉爾市

Thumb
1945年-1949年,海拉爾市為「興安省」省會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興安省,海拉爾市為省會所在。後成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所轄呼倫貝爾盟首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拉爾市仍為呼倫貝爾盟首府。

2002年2月,隨著呼倫貝爾盟改為呼倫貝爾市,海拉爾也撤市改區,為海拉爾區

Remove ads

人口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拉爾區常住人口為365012人。[4]

2022年,總人口36.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26個民族。

截至2023年末,海拉爾區擁有戶籍總人口287641人,其中,城鎮人口273614人,鄉村人口14027人,全年出生人口1412人,出生率為4.9‰;死亡人口2559人,死亡率為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在總人口中,男性139293人,女性148348人,男女性別比為93.9:100.0。0~17歲人口38320人,占總人口的13.32%;18~34歲人口50116人,占總人口的17.42%;35~59歲126926人,占總人口的44.13%;60歲及以上人口72279人,占總人口的25.13%。

民族

海拉爾區人口民族由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達斡爾族等22個民族構成。其中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朝鮮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9個民族人數較多,錫伯族、苗族、壯族、土家族、彝族、納西族、黎族、柯爾克孜族、侗族、高山族、白族、畲族、藏族13個民族人數較少。截至2023年,海拉爾區有少數民族人口67390人,其中,蒙古族38808人,回族8366人,滿族8866人,朝鮮族888人,達斡爾族7197人,鄂溫克族1684人,鄂倫春族210人,俄羅斯族1001人,其他民族370人。

語言

海拉爾區擁有蒙古族語言方言、達斡爾語方言、鄂溫克語方言、俄羅斯語、漢族方言等方言形式。

  • 蒙古族語方言

蒙古語屬語言學中的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語方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於歷史上各部落駐牧地域之間山川阻隔造成的差異。海拉爾地區的蒙古族居民都是先後從其他地方遷來定居的,如巴爾虎蒙古族是清中期因朝廷的「移民實邊」政策而遷來的,布里亞特蒙古族是民國初期從俄羅斯境內遷入定居的,內蒙古東部區蒙古族是建國後因工作原因陸續調轉來此定居的。蒙古族主要居民的蒙語有巴爾虎蒙古語、額魯特蒙古語、布里亞特蒙古語和東蒙古科爾沁特土語。

  • 達斡爾語方言

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達斡爾語支,方言的形成是因歷史上居住地域阻隔形成差異,主要方言有布特哈方言、齊齊哈爾方言、海拉爾方言、伊犁方言。海拉爾地區達斡爾族居民主要持達斡爾語海抗爾方言,因居住地域和歷史原因,海拉爾方言中借用滿語語詞和蒙語語詞較多。20世紀60年代後,達爾語中一些新詞、術語借用漢語語詞較多。

  • 鄂溫克語方言

鄂溫克語屬阿爾秦語系通古斯語族鄂溫克語支,方言差異是由居住地域阻隔而形成,主要方言有布特哈方言、莫爾格勒方言、教魯古雅方言。海拉爾地區的鄂溫克族居民主要是清中期從布特哈地區遷來的索倫部,因此海拉爾地區鄂溫克族持布特哈方言較多。鄂溫克語方言中借用漢語語詞較多。

  • 俄羅斯語

俄羅斯族在海拉爾地區一度聚集居民較多,俄語與漢語、蒙語都曾在交際場合中較多使用。海拉爾地區許多居民都能流利使用俄語與俄羅斯居民處理商貿、勞務和生活事務。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降溫後,大多數俄羅斯居民移居國外,少量俄羅斯居民失去了日常的會話環境。海拉爾地區俄羅斯族遷入原因比較複雜,現仍在此地居住的俄羅斯居民多數原來居住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地區和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境內,20世紀的20~30年代遷人境內定居。日常會話中多有漢語借詞。

  • 漢族方言

漢語言屬語言學中漢藏語系的漢語支,在海拉爾地區生活、工作的人以漢族人數最多,滿族、回族在社會交際中也都使用漢語言。漢語在中國有8大方言區,海拉爾地區在方言分類區域中屬於北方方言區的東北官話區。且海拉爾與其他東北官話區相隔很遠,而在海拉爾本地人們交際的漢語卻主要使用接近於標準普通話的東北官話。

Remove ads

宗教信仰

海拉爾區中漢族群眾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基督教或天主教;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俄羅斯族信奉東正教;蒙古族大部分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少部分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北方少數民族以信仰共同的傳統原始宗教薩滿教為主;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少數人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

地理環境

海拉爾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南,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東部邊緣的接合地帶,區域範圍為東經119°30′48″—120°35′36″;北緯49°05′44″—49°27′15″。[5]

地形

位於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交接地帶。東高西低,屬於「海拉爾內陸斷陷盆地」,地貌類型多樣,海拔高度在603.0—776.6米之間,相對高差170多米。形成三個地質單元,謝爾塔拉東山二個構造台地,以及「海拉爾盆地」。前者以高平地為主,後者以低平地和河灘地為主,地貌類型可分為低山丘陵、高平地、低平地和河灘地。[6]

氣候

海拉爾屬中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緯度偏高,遠離海洋,加之大興安嶺的屏障作用,使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團的影響減弱,大部分時間在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區域氣候特點:春季多大風而少雨,蒸發量大;夏季溫涼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霜凍早;冬季嚴寒漫長,地面積雪時間長。[7]

水文

海拉爾地表水包括海拉爾河、伊敏河及湖泊沼澤。地表水量較為豐富。地下水分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孔隙潛水、丘陵區島狀多年凍土承壓水、海拉爾盆地承壓水3種,含量十分豐富。[7]

風景名勝

海拉爾區擁有海拉爾農業發展園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呼倫貝爾古城等景點。2023年1—5月,海拉爾區一日游、過夜遊人次、旅遊收入均實現3倍增長,接待遊客量、旅遊收入、人均消費收入均排在呼倫貝爾首位,同時,海拉爾區全區有文旅市場主體530家,比2019年增加208家,旅行社增加134家,創歷年來旅行社新增最高紀錄。

重要景點

海拉爾農業發展園區

海拉爾農業發展園區,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奮鬥鎮東山上,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園區占地10平方千米,是集「產業、基地、科技、生態」四位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和生態觀光相結合的複合型園區。該項目於2007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並列入呼倫貝爾市農業重點建設項目。園區規劃建設「一心、兩軸、六園」,即以科技研發為中心,建設橫向園區發展軸及縱向園區景觀軸,依據周邊交通及自然環境,將園區規劃分為六園:農業生產園、科技研發園、出口加工園、物流園、展覽園、生態旅遊園,建設成在內蒙古自治區具有領先水平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位於海拉爾北山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景區總面積6平方千米,內容包含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地面軍事遺址復建、地下工事遺址三部分。其中包括重機槍陣地、野炮陣地;坦克陣地、地下工事通道,日軍地下指揮部、士兵宿舍等。是中國現存同類遺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為複雜、規模最大、設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處。

呼倫貝爾古城

呼倫貝爾古城,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正陽街,占地7萬平方米,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古城由南門、北門、副都統衙門、八大商號、古城商業街等組成,附建鏤空小品、人物雕像,是呼倫貝爾市具有標誌性的集休閒、觀光、娛樂、購物、餐飲於一體的自治區級旅遊休閒街區。2022年,呼倫貝爾古城被評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唯一以樟子松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早在清代就因被列為呼倫貝爾八景之一,因沙埠古松而著名。公園包含鳥語林、木棧道、兒童研學體驗區等區域,既可以欣賞名人峰的樹王、情侶松、守望松等景觀園林,又可以觀賞到孔雀、天鵝、金剛鸚鵡等鳥類。

Remove ads

人文

海拉爾是草原文化、森林文化、農耕文化、邊境文化的碰撞、融匯與演進之地,素有「草原明珠」之稱。 截至2023年,海拉爾區擁有國家級文物遺址3項,自治區級文物遺址7項,市級文物遺址2項,區級文物保護遺址1項,與骨湯手切肉乾面、手工酸奶傳統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烤全羊、西旗乳羊棗、手把肉、咸奶茶等也是海拉爾區的特色小吃。

特色飲食

海拉爾區人民包括有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回族等多種民族,各民族飲食習慣也有差異。其中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食物以肉食、糧食、奶食為主,蔬菜為輔,冬季儲凍肉,夏季將肉切條陰乾、熏干貯藏備食;達斡爾族主食以米麵、肉食、奶食為主;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講究喝奶茶,且有多種奶食,如酸奶、稀奶油、熟奶皮等;俄羅斯族日常喜食麵包(列巴)稀米丹、果醬,蘇卜湯等俄式飯菜,回族人民飲食比較嚴格遵守伊斯蘭教,規定肉食必須經遵守拜功的人宰殺才可食用,其日常以糧食為主食,肉、魚、蔬菜為副食,且回族老人喜飲茶,忌煙、酒。

  • 手把肉

手把肉是游牧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製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手把羊肉,即為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操作簡單,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適中,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

  • 羊背子

羊背子是傳統的名貴菜餚,蒙古語稱「秀斯」或「烏查」,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過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能見到。做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在羊背上,似羊的趴臥姿勢。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割取一條吃後就可以各取所需。

  • 奶豆腐

奶豆腐是內蒙古當地奶食品之一。其做法是將放置兩三天(夏季為一兩天)的脫脂酸奶中的凝結部分放入鍋中用微火熬煮,並不時攪拌,直至濃稠。之後不停地揉搓擠壓,待其變得更加筋道後裝入木製模具,曬乾即成。此外,奶豆腐根據製做原料的差別,還有生熟之分:生奶豆腐直接使用鮮奶發酵製做;而熟奶豆腐則用熬製奶皮剩下的奶漿,或是提取酥油後餘下的奶渣放置發酵後製做而成。

  • 馬奶酒

馬奶酒是內蒙古的特產之一,由馬奶發酵而成,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之間,具有祛寒活血的功效。同時,馬奶酒也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款待賓客的重要飲料,可以單獨飲用也可以加果汁、咖啡任意調配。此外,馬奶酒還可以作為禮品送給長輩。

  • 奶皮子

奶皮子蒙古語又稱「烏如木」,是指牛、羊奶上面漂浮的一層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其味有奶香和脂肪香略有甜味。提取的方法是一般在傍晚擠牛奶或羊奶靜置一夜,而後於第二天撇去上面的浮油,因這種浮油像奶結了一層皮,所以稱其為奶皮子。

習俗

  • 那達慕節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節開始於農曆六月初四,持續7到10天。節日期間,活動種類繁多,其中主要以摔跤、賽馬、射箭為主。

  • 祭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祭祀是窩闊台汗為了讓氈帳百姓永世紀念父汗的蓋世功勳,根據薩滿教的教規習俗創建的成吉思汗祭奠活動,到忽必烈時正式頒發聖旨,規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經過近800年的延續,已經形成了包括四季大宴、八白宮祭奠、祭天、蘇力德祭祀等內容的頗具蒙古族傳統的固定祭祀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貴族最高規格的祭祀活動。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四季祭祀(春季白蘇魯克大宴、夏季淖爾大宴、秋季羯羊大宴、冬季特斯滿大宴)以及彌倆祭、公羊羔祭、諸台吉祭等等。成吉思汗祭典每季、每月都有一定的講究和不同規格的形式,在所有祭典中最隆重的一次是春季大典。

藝術

音樂

呼麥,長調和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三大音樂遺產,被簡稱為「蒙古族三寶」。其中「呼麥」又稱「浩林潮爾」,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其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題材集中表現在思鄉、思親、贊馬、酒歌等方面。此外,馬頭琴為蒙古族拉弦樂器的一種,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琴身木製,長約一米,用馬尾系成兩條弦,共鳴箱呈梯形。

舞蹈

蒙古民族民間舞主要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薩吾爾登舞、蒙古薩滿舞、查瑪舞、摔跤舞(鷹舞)、灰鶴舞、擠奶舞、剪羊毛舞、搗茶舞、馬步舞和蒙古鼓舞等。其中安代舞源於蒙古民間原始薩滿教傳統,具有以歌帶舞的集體舞特性,安代意為「抬起頭來」或「欠起身來」。其男女老少皆可入場歡跳,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只要依其音樂的節奏甩巾踏步,與領唱歌手相應即可。盅碗舞源自從元代承傳下來的蒙古民族民間舞蹈——鄂爾多斯的《酒盅舞》與杜爾伯特部落的《頂碗舞》之結合形式,由蒙古族舞蹈藝術家斯琴塔日哈融合創編而基本成型。此外,筷子舞發源於鄂爾多斯高原,因舞者手執筷子敲擊歌舞而得名。主要流傳在鄂爾多斯的鄂托克旗、烏審旗一帶。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處,擊打的同時肩部環繞聳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0年,海拉爾區擁有京劇、巴爾虎銀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拉爾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 級別 類型 批次及年份
巴爾虎銀飾 市級 傳統技藝類 第四批次(2013年)
京劇 市級 曲藝類 第六批次(2017年)

巴爾虎銀飾

巴爾虎銀飾主要製作內容包括巴爾虎頭飾(哈布其格、圖海、孛勒)、巴爾虎銀刀、巴爾虎銀碗、巴爾虎銀馬鞍、巴爾虎髮飾。目前仍在使用傳統技藝製造巴爾虎銀飾的匠師已經很少,代表人物為阿其圖、寶德蘇榮、額爾敦達來、賽音巴雅爾,代表作品為《巴爾虎頭飾》、《巴爾虎刀》、《銀碗》、《巴爾虎髮飾》、《巴爾虎傳統銀馬鞍》、《巴爾虎傳統掐絲手鐲》、《馬頭琴包銀》《巴爾虎傳統掐絲戒指》、《傳統浮雕人物》、《原石掛墜》、《抽象原石戒指》。

文物古蹟

  • 謝爾塔拉墓地

謝爾塔拉墓地中的「謝爾塔拉」是蒙語「金色草原」的意思。每到七月,遍野的黃花菜競相開放,很是壯觀,由此而得名。墓地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謝爾塔拉鎮東約5千米的台地上,西南距海拉爾市區約15千米,南距海拉爾河2千米。墓地1998年首次發掘,共清理出10座墓葬,出土金、銀、銅、鐵、陶、木、樺樹皮器等各類文物,其中不僅有大木弓、鐵鏃、樺樹皮馬鞍、玻璃球等百餘件文物,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10具屍骨。經人種學家鑑定,這些墓主屬於北亞蒙古人種,屬於公元9~10世紀的室韋墓葬。

  • 哈克遺址

哈克遺址博物館位於海拉爾區哈克鎮哈克村,博物館以哈克遺址出士的石鏃原型為建築造型,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館內布展面積1600平方米,館藏文物935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39件、三級文物2件。其哈克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文化遺存,命名為哈克文化,於1985年被發現,且出土了玉器、骨器、陶器、石鏃等細石器文物2000多件。2010年7月2日,哈克遺址博物館開館。2013年5月,哈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海區有中等職業學校1年,全年招生1 192人,在校生2 604人,畢業生650人。普通中學校23所,全年招生8 071人,在校生22 190人,畢業生7 940人。小學17所,招生2 244人,在校生16 121人。特殊教育學校1年。在校生240人。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2 039人。[8]

行政區劃

海拉爾區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2個[9]

正陽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建設街道、​東山街道、​哈克鎮和​奮鬥鎮

交通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