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晏公

神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晏公
Remove ads

晏公中國水神信仰的一位對象。晏公本為江西的地方性水神,明朝時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流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信仰尤盛;清代之後逐漸衰微,但在許多地方被視為媽祖的幕僚神。晏公也常常與另一位水神蕭公(英佑侯)一同奉祀。

Thumb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晏公;其持斧形象或因受到另一水神楊四將軍的影響。
Thumb
溫州蒼南蒲城西晏公廟供奉的晏公神像。蒲城有東西二晏公廟,各四位晏公老爺,此為關西大扇。

傳說

晏公成神的說法很多,流傳最廣、接受度最高的說法最早見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晏公,名,小名戍仔江西臨江府清江鎮人,黑臉、濃絡腮鬍,平生嫉惡如仇,受人敬重、忌憚。其他人做了小小一點壞事,都要擔心晏公會不會知道。元朝初年,晏公作為人才,入選當官,任文錦局堂長,後染回家,剛登上返鄉的就去世了。侍從便按照禮制將其裝殮好。一個多月後,遺體運抵家中,鄉里人卻又,表示前段時間還在曠野中見到過晏公出行,其穿戴跟過去並無不同,且有侍從簇擁,前導後隨,如同高官顯貴一般。一說才知道,見到晏公的日子,正是其辭世當天。於是打開棺材,裡頭一無所有。父老鄉親明白,晏公已經屍解成神了,便為之立廟祭祀。晏公時常顯靈於江河之上,凡遇到波濤洶湧,船上的商人便向其叩頭,立刻就風恬浪靜,行船平穩,航運順遂。明朝洪武初年,顯應平浪侯[1]

明末王象春則在《晏公廟》一的自注中記錄了有關晏公成神的另一段傳說:傳說江中有兩根棕繩(毛搓制的纜繩)變成的妖怪,稱為「大宗」、「小宗」。晉代仙人許遜在此過江,吃完柿子後將剩餘部分扔進水中,卻正好被大宗、小宗借去當作了眼睛,並現身逼向許遜。許遜倉猝之中取出法印相擊,正中其,卻使得大宗、小宗由此從妖怪獲封成了正神,即晏公和蕭公[2]

Remove ads

傳播

雖然在最流行的傳說中,晏公是元代人,明初獲封平浪侯,但晏公信仰早在宋朝就已出現;宋人蔣叔興編撰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就已經提到了「都督晏元帥平浪侯」。宋元以來,晏公的形象塑造愈加具體,傳說故事趨於定型,終於在元末明初成為了職責明確的水神,並傳播到了全國各地。江西清江鎮[3]浙江杭州[4]安徽鳳陽[5]太和[6]江蘇陽湖[7]儀真[8]徐州[9]嘉定[10]湖北黃州[11]廣東高要[12]四會[13]山東日照[14]北京密雲[15]等多地的晏公廟都明確說明建於洪武年間。

晏公最主要的信眾是漁民漕軍船工水手、商人等群體,分布地域也多在水路密布之處。在江河交錯的南方,晏公信仰的覆蓋面很大。長江鄱陽湖太湖珠江等水域相互勾連,漕運發達,商業繁華,加快了晏公信仰的傳播,擴展了其流布範圍。[16]:37、38京杭大運河沿線區域,從杭州、桐鄉直到德州天津通州,也都分布著晏公廟宇,不過總體上還是南多北少。[17]此外,晏公信仰還因人口遷移而流布到了貴州[18]雲南 [19]寧夏[20][21]等更遠的地域。

晏公信仰在明代的興盛與國家力量的干預密切相關;官府的冊封和推崇體現了帝國政府的意志,在晏公崇拜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22]許多資料都提到了明初晏公受敕封之事。郎瑛七修類稿》較早地詳細記錄了相關傳說:元末,徐達攻打毗陵張士誠軍不利,朱元璋便率人順流直下增援。此時江上颳起大風,要把船吹翻,朱元璋十分害怕,祈求神靈保佑。突然有一位穿紅衣服的人出現,把船拖到沙洲之上。朱元璋問其是哪位神靈,答曰「晏公」。明朝建國後,長江時常決堤,原因是豬婆龍在下作怪。由於「豬」與國姓「朱」同音,故而朝廷不加抓捕,而只下令抓捕跟「元」同音的黿,但江岸依舊時常決堤。此時有一位老漁翁,指點人們用烤豬作魚餌,捕上了豬婆龍,江岸於是不再決堤。人們問其姓名,答曰姓晏,說完就消失了。明太祖得知後,明白這就是當初舟船翻覆時救過自己的晏公,於是封其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命專人祭祀。[23]研究者認為,國家對民間信仰的影響並不只存在於傳說故事中;雖然文獻中沒有找到朝廷敕封晏公的祭文,但存有景泰年間敕封蕭公的祭文,由於記載中晏公和蕭公兩位水神常共同出現,許多地方也共同供奉二神,所以可以猜測晏公在當時可能也獲得了跟蕭公一樣的正式敕封待遇。[16]:38、39

Remove ads

職能

晏公作為水神,基本職能是平定風浪、保駕護航。明初胡行簡《清江鎮晏公祠廟碑》一文中說,無論官吏還是百姓,行舟運貨時,遇到強風大浪,往往都會呼喊晏公的名字,便能轉危為安,如履平地。[24]晏公救朱元璋於江上的故事也本自這一特性。

在一些地方,晏公兼具了管理雨水的職能。如在水上交通並不發達的寧夏,晏公廟失去了庇護漕運的本意,更多地祈雨相聯繫。[25]又如《畿輔通志》記載,冀州城有蕭晏二公祠:成化六年,洪水沖城,知州高呼神明的名字求救,洪水於是退去,因此建了這座廟;成化十八年,滹沱河滿大水,城牆被沖壞,知州向神明祈禱,於是有麥秸從上游順流而下,幫助堵住了城牆的缺口,使洪水不致入城。[26]

在一些沒有內河航運的沿海地區,作為「九江八河之神」的晏公也為人們所信仰,說明其已播遷入海,轉變為了海神[27]晏公從水神轉為海神,除了職能相近的原因外,還可能跟「河清海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字面意義有關。[28]:38、39[29]內河水神的影響力往往根據內河水體航道進行平面劃分,而海上沒有自然標誌物,於是諸水神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系統,晏公因而被納入了媽祖信仰的立體譜系。[27]天妃顯聖錄》就傳說,晏公本是海中禍害過往船隻的怪物,為媽祖所降服,任命為部下總管。[30]

在一些地方,晏公則轉變為了全能神。如在鄱陽縣管驛前,晏公的職能覆蓋了驅邪、祛病、保佑平安、生意興隆、男婚女嫁等各個方面。[16]:62、63又如溫州蒼南縣蒲城鄉有兩座晏公廟,各四位晏公爺,東廟管農耕收成,西廟管平安財運,東廟二扇兼司子嗣;每年元宵節舉行「拔五更」儀式,人們抬著八位晏公爺的轎椅沿全城跑一圈,可以驅走城內的妖魔鬼怪;跑到終點後,人們便去爭搶八座轎椅的十六根轎槓,可以保佑來年全家人財兩旺。[31]

流行文化

Thumb
位於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霧城村的晏公廟

晏公信仰在明代頗有影響力,因而許多章回小說戲曲中都出現了晏公信仰的痕跡。

  • 金瓶梅》中,陳經濟就曾在臨清碼頭的晏公廟出家當道士[32]
  • 李漁所作小說《連城璧》和戲曲《戲中戲》、《比目魚》中都有譚楚玉與劉藐姑的故事,其中一處關鍵情節即是在十月初三晏公生日時在其廟宇前演出壽戲。[33][34][35]
  • 醒世姻緣傳》中多次出現歇後語「晏公老兒下西洋——己身難保」,指晏公是內河水神,到了海上也只會自身難保。[36][37]

衰微

由於官方力量的影響,晏公信仰在明代、尤其是明朝初年最為盛行,建於這一時期的廟宇也最多。在此之後,官方又轉而推崇金龍四大王等水神,晏公的職能為其所替代,晏公信仰迅速走向衰落。清代時,單獨祭祀晏公的廟宇已不多見,晏公更多時候只是陪祀或從祀。[17]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