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粵語
香港的粵語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粵語(英語:Hong Kong 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港式廣東話、香港話,為香港人的通用語,香港人一般慣稱為「廣東話」或「中文」。香港粵語源於廣州,故與廣州話互通。因為粵語地區各地交流頻密,部份香港粵語詞彙被借用至其他地區,包括回流廣州,互相影響。香港粵語加入了不少英語及其他外來詞,亦有口語、俚語、及粗口,以及術語等。
![]()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1月3日) |
![]() |
---|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根據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廣州話為香港的壓倒性通用語言,89.5%人以此為常用語言,次位為英語,佔3.4%,使用者多為香港華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話(閩南話)為1.1%;第五位、第六位及第八位分別為客家話、潮州話和上海話分別為0.9%、0.7%、0.3%;普通話為1.4%,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第七位的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第九位印尼語多為外籍傭工使用。[1]
Remove ads
歷史
1841年香港開埠前,原居民有三個群體,分別為廣府圍頭人人、蜑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福佬人(即閩南人,又稱為鶴佬人),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即圍頭話、蜑家話、客家話、福佬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亦是粵語的分支,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蜑家話發音[2]。
香港開埠之後,各地移民陸續入境。清朝末年的土客械鬥使大批廣州以及四邑平民湧進香港。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數為苦力以及建築工人,亦有商人,加上廣州離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及商人亦大多為廣府人。不少廣府人在香港以及廣州之間打工,香港市區和省城廣州來往頻繁,廣府人是香港人口最大的群體。而且從古代到清朝,粵語一直是嶺南地區的官式語言。因此在香港市區,廣州話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語言,為市民日常生活以及商業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通用語言[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約50萬。及後中國內戰,大量人口湧入香港[3]。此時期移民都是以來自廣東為主,另外亦有不少來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不少江浙企業家在這個時期走難來到香港。至1950年,香港人口上升至220萬。之後,隨著偷渡潮,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萬之速度大幅增長,當中多為廣東人。經過四次逃港潮之後,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實施抵壘政策,即非法移民只要能到達市區登記,就能取得居留權。
雖然二戰結束之後,各地難民湧入香港,但根據1961年香港人口普查,仍然是粵語人口占大多數。當時香港使用粵語廣州話,而省城廣州也是廣州話社會,廣東主要都是使用粵語。戰後出生一代絕大多數在粵語環境中成長,粵語自然在香港成為慣用語言以及官方語言[4][5]。
在政府層面而言,港英政府亦相當關注政府官員的廣東話能力。例子之一,是時任港督葛量洪在1950年初向殖民地部作的報告。箇中提及有關「官學生」在香港學習廣東話的安排,以及他重視學習廣東話的原因。當時掌握管治香港實權的英國官員,絕大部分屬於政務職系,即「官學生」(cadets,後改稱政務官 ,administrative officers)。他們在英國受訓期間(Devonshire Course)已開始學習廣東話,並經考試合格,才被正式聘用。通常來港後的首兩年,仍會專注深造廣東話,並且不用參與任何的行政工作。他們享有語言學習津貼,以聘請教授廣東話的導師。葛量洪認為,政務官能夠通曉被管治者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說廣東話的能力,便不能履行其職務。為了增加學習廣東話的誘因,他在報告中建議廣東話科目應佔全部學習科目總分數的一半,並認為這個比重才能突顯廣東話科目的重要性;又提議騰空教授人類學和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研習的科日時數,來教授廣東話,理由是在香港掌握廣東話比學習這些科目更為重要。[6]
Remove ads
聲韻調
聲母[7]
韻母(括弧內為非穗港澳韻母)[8]
Remove ads
香港粵語一般分作「九聲六調」,「九聲」是陰平、陰上、陰去、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而入聲由中古音到粵語其實先分化成陰陽入,陰入之後才分上下。上陰入、下陰入、陽入三個聲調,調值高低分別與陰平、陰去、陽去一樣,所以是「六調」。但由於「聲調」含義包括「抑揚」和「頓挫」,我們並不能說香港粵語只有六個「聲調」。
只有「陽聲韻」,即是收鼻音韻尾-m、-n、-ŋ的韻母,才有相應的「入聲韻」,即以-p̚、-t̚、-k̚作韻尾的韻。
為方便了解聲調(單純考慮九個聲調),簡化排列部份例子:
此外,香港粵語有不少變調。例如「老陳」的「陳」、「何伯」的「何」、「字帖」的「帖」、「飛碟」的「碟」、「紅衫魚」的「魚」、「花園」的「園」等、「圖畫」的「畫」、「各位」的「位」等字,經常會變讀成陰上聲(第二聲)的調值。「玻璃」的「璃」、「烏蠅」的「蠅」、「捉伊人」的「人」、「一粒」的「粒」、「勞碌」的「碌」、「親暱」的「暱」、「白雪雪」的「雪雪」、「光脫脫」的「脫脫」,也經常變讀成陰平/上陰入聲(第一聲)的調值。
Remove ads
Remove ads
書面讀音同口語讀音會有不同。部份香港粵語的口語會將低聲調的字讀成高聲調,叫變調。
- 陽平變陰平,如「玻璃」的「璃」,「滅蚊」的「蚊」,「豬欄」的「欄」。
- 陰上變調:
- 陽平變陰上,如「陳伯」的「陳」、「上樓」的「樓」、「還錢」的「錢」。
- 陽上變陰上,如「書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
- 陰去變陰上,如「魚片」的「片」、「金舖」的「舖」、「影相」的「相」。
- 陽去變陰上,如「笑話」的「話」、「囚犯」的「犯」、「開會」的「會」。
- 下陰入變陰上,如「請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鴨」的「鴨」。用-p̚、-t̚、-k̚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 陽入變陰上,如「蝴蝶」的「蝶」、「書局」的「局」、「長頸鹿」的「鹿」。用-p̚、-t̚、-k̚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 下陰入變上陰入,如「光脫脫」的兩個「脫」字。
- 陰平變陽平,如口語「爸爸」﹑「媽媽」中的第一個字。
借詞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結合各地文化,不少其他語言借詞在香港粵語中出現。同時,香港粵語亦影響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詞彙被借用到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等。澳門和香港,兩地地理相近且交流密切,故此香港粵語的大部份詞彙、用語、口音等亦通用於澳門粵語。
來自港式英語之借詞較多,尤其是生活用詞。這些借詞大多是由諧音轉變而成的。其次借用日語比較多,例如有些人會使用日語「高人氣」取代中文「受歡迎」;而中文「一人份量」的表達亦有一些餐廳使用日語「一人前」取代。這些借詞的出現主因是娛樂媒體的盛行,以及西方和東洋文化的流入,其次是因為日語有漢字的系統,雖然它們的漢字跟中文的漢字意思是不一樣的。這些借詞有源自網絡上,先是以諧音(也有人叫空耳)為準的網絡用語,之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漸漸就加入了粵語字府。
Remove ads
Remove ads
慣用語
源出香港歷史因素(詞彙由警方為主)
- Chok樣──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 淆底——泛指該人沒有膽色、害怕、驚惶、臨陣退縮的意思。
華南黑幫術語
- 做架樑:在人與人爭吵時充當勸交和調解的角色或行動。
- 雷氣:源自幫派中數字的代詞,意指有義氣。
- 著草:意指逃亡,棄保潛逃等。源自古時人們平日不常穿鞋子,唯有在出遠門時才會穿著由草條編織的草鞋行走。
- 隻揪:單挑,泛指男人之間一對一的公平打鬥
- 起朵:揚名立萬
- 撻朵/響朵:報上江湖綽號或所屬幫派堂口
中英夾雜
香港人講話時普遍習慣夾雜英語單字,主要是名詞及連接詞,例如:「阿Sir」、「收email」、「出trip」、「食lunch」、「anyway」、「By the way」,還有動詞,例如:「send比我」、「Keep住」、「Quit咗佢」等等[16][17],部份學者及專欄作家認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18]。另外,在夾雜以復輔音結尾的英語單詞時,說話時有時候會省略韻尾[19]。
語音發展
現在,香港不少人的粵語發音出現了稱為「懶音」的現象,並被部分香港本土精英分子及語言學者視之為問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語言自然演化的必然結果,所以不需要重視。這種現象的較常見例子是「
- 不區分/n/聲母與/l/聲母,將鼻音/n/唸作舌邊音/l/。
- 不區分/ŋ/聲母與零聲母,將軟齶音/ŋ/唸作零聲母。有部份人則反過來,將零聲母唸作/ŋ/聲母。
- 不區分/k/聲母與/kw/聲母,將圓脣音/kw/唸作/k/。同時也不區分/kʰ/聲母與/kʰw/聲母,將圓脣音/kʰw/唸作/kʰ/。
- 不區分/n/韻尾與/ŋ/韻尾,將/ŋ/韻尾唸作/n/韻尾。
- 不區分/t̚/韻尾與/k̚/韻尾,將/k̚/韻尾唸作/t̚/韻尾。
在廣州,此情況比較香港輕微,比如/n/和/l/聲母,某些地區的粵語依然清晰且嚴格地區分/n/和/l/聲母。
地區口音/方言影響,一些人肚餓中的肚字tou5讀tuŋ5音,雪櫃中的雪字syut3讀sek3音,今日中的日字jat6讀mʌk6音
常見例子:
何文匯正音運動
1970年代起,受到由何文匯提倡及領導的粵語正音運動所影響,香港粵語部份詞彙的發音偏離了粵語廣州口音,與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的發音脫節。何文匯「正音」是根據距今一千年的宋朝《廣韻》一書中的切韻方法,將很多與《廣韻》所載不同的粵音重新訂立標準,因此不少香港教師認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現時,支持和反對此運動的兩大陣營尚在對壘。在學術界的朗誦及教學方面,粵語正音運動的支持者不少;大眾傳播媒介包括無綫電視亦支持之;然而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學說並未獲得很大的支持。
常見例子:
評價
曾經擔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的台灣學者龍應台(後來為中華民國文化部長)說過,香港人有一怪現象,與中國大陸人、台灣人對話,喜歡劈頭一句便說:「對不起,我的普通話不好」,來了香港兩年仍然未有學好粵語的龍應台笑說:「該是我道歉才對!」她質疑,別人來到香港,不懂說粵語,為什麼香港人要反過來賠不是?龍應台說:「語言是平等的。粵語文化,有其深刻動人之處,是香港最珍貴的寶藏,不應被取代,更非英語所能涵蓋。粵語是香港人的資產,不是負資產,香港人應加以珍惜。」[20]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