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洲盃籃球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洲盃籃球賽(FIBA Asia Cup)[1],舊稱亞洲籃球錦標賽(FIBA Asia Championship)、「亞洲籃球聯盟錦標賽」(Asian Basketball Confederation Championship),隸屬於FIBA系統,每四年舉辦一次,為亞洲地區最高水準的籃球比賽,曾是世界盃及奧運的資格賽之一。 自2017年開始,男籃亞錦賽將正式改制為亞洲盃籃球賽並合併大洋洲籃球錦標賽實行新賽制,澳洲和紐西蘭:將與亞洲球隊一起競爭預選賽。亞洲杯成績將與奧運會脫鉤,改為世界盃上成績最好的亞洲球隊和大洋洲球隊直通奧運會,否則將必須參加奧運資格賽才有可能晉級。[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8日) |
Remove ads
概要
亞洲籃球錦標賽由亞洲籃球總會主辦,為奧運和世錦賽的資格賽,並且是亞洲成人級的比賽中,唯一計入FIBA積分的賽事。
在中國隊沒有參加之前,亞錦賽的主要強隊是中華台北、菲律賓、韓國、日本,然而從1975年到2005年,中國隊稱霸了亞洲籃壇,創造了2個5連霸和1個4連霸,而期間2次丟掉冠軍都是被韓國隊擊敗。近年來西亞籃球水準開始迅速提高,黎巴嫩隊在2001年爆冷擊敗韓國,伊朗隊則奪取了2007、2009、2013年三次冠軍。但在2015年中國隊再度奪得亞洲錦標賽冠軍達成16次奪冠的偉業。
在20世紀的末30年中,亞錦賽大都被東亞勢力所把持。後來與賽國愈來愈多,西亞地區等諸多國家崛起,已經遠遠超出16隊的限制,西亞也成為了21世紀強權集團。為了將參賽國限於16隊,亞洲籃總決定先篩選資格。
2015年亞洲籃球錦標賽後該賽事更名為亞洲盃籃球賽。
2017年亞洲盃籃球賽,有14支亞洲球隊和大洋洲的澳洲、紐西蘭:共計16支球隊參賽。而將決定除了日本由於作為主辦國外,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籃球賽的開始資格賽之一。
Remove ads
參賽資格
亞洲籃總將亞洲分成六分區,每個分區都有基本名額1~2席:
東亞 |
海灣地區 |
中亞 |
南亞 |
東南亞 |
西亞 |

各分區除了基本名額外,地主國和前一年的亞洲挑戰盃籃球錦標賽冠軍自動取得資格,不占分區名額。而史坦克維奇盃第二到第五名的球隊可為分區增加一個名額。
各分區在亞錦賽前數個月,會舉辦資格賽。
- 東亞籃球錦標賽(EABA):在台灣被稱為東亞資格賽、在大陸被稱為東亞區預選賽。
- 東南亞籃球錦標賽(SEABA)
- 中亞
- 南亞
- 海灣
- 西亞籃球錦標賽(WABA)
Remove ads
16隊參賽,分成ABCD四組,每組四隊。複賽E組由A1 A2 A3 B1 B2 B3組成,同理F組由CD組前三名組成。
前一年的史坦克維奇盃四強打散,抽籤決定各自分到哪組。然後依照ABCD的順序抽兩輪,決定八個位置各是哪隊。再來地主自由選擇要加入哪組,最後再抽完剩下三個位置。
預賽第一輪各組內打單循環,前三名進入第二輪。最後一名打13~16名戰
AB組的前三名合編成E組,A組和B組的前三名再打一次單循環,原先同組的不再交手。同理CD成F組。依照六戰的循環賽戰績,EF組前四名進入八強複賽,末兩名打9~12名戰。
A4和B4交手,C4和D4交手,勝者打第13名戰,敗者打第15名戰。
E5和F6交手,F5和E6交手,勝者打第9名戰,敗者打第11名戰。
E1和F4交手,E2和F3交手,依此類推。勝者進四強,敗者打5~8名戰。
E1、F4的敗者和E3、F2的敗者交手,E2、F3的敗者和E4、F1的敗者交手。勝者打第5名、敗者打第7名。
E1、F4的勝者和E3、F2的勝者交手,E2、F3的勝者和E4、F1的勝者交手。勝者打冠軍戰,敗者打季軍戰。
歷屆成績
Remove ads
參與國家統計
最有價值球員
參見
- 亞洲運動會籃球比賽
- 東南亞運動會籃球比賽
- 東亞運動會籃球比賽
- 亞洲挑戰盃籃球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