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山市 (吉林省)
中國吉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山市(中國朝鮮語:백산시 Baeksan-si)原名渾江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西側。市境東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相鄰,北與吉林市毗連,西與通化市接壤,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惠山市隔鴨綠江相望。地處長白山腹地,老嶺縱貫全境,北部為龍崗山,長白山天池位於市境東緣。鴨綠江為南部界河,其支流呈輻射狀分布,松花江流向北部出境,西部有渾江穿過市區。境內有長白山機場,是東北東部重要的節點城市和吉林省東南部的中心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渾江區白山大街3766號。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 1902年,清政府置臨江縣於貓耳山,屬吉林副都統轄區興京廳。
- 1907年,改屬奉天省,仍隸興京廳。
- 民國二年(1913年),屬奉天省東路道。
- 1934年,改屬滿洲國安東省。
- 1937年劃歸通化省。
- 1945年滿洲國滅亡後,劃歸安東省通化專署。
- 1946年劃歸遼寧省。
- 1949年改屬遼東省。
- 1954年8月,劃歸吉林省。
- 1959年3月,撤銷臨江縣,設立渾江市(縣級),屬通化地區。
- 1985年3月,渾江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八道江、臨江、三岔子3個市轄區,市政府駐八道江區,並轄撫松、靖宇、長白3縣。
- 1992年9月,撤銷臨江區,設立臨江縣。
- 1993年11月,撤銷臨江縣,設立縣級臨江市。
- 1994年4月,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
- 1995年12月,撤銷三岔子區,設立江源縣。
- 2006年6月,撤銷江源縣,設立江源區。
- 2010年5月,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
地理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
截至2022年底,白山市人口90.62萬人,比上年底減少1.7萬人,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2.45萬人、鄉村人口為18.1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36萬人,出生率為3.94‰;死亡人口1.05萬人,死亡率為11.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人口性別比為98.47(以女性為100)。[10]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951,866人(不含長白山管委會,下同)[11]。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79,175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27,309人,下降25.59%,年平均增長率為-2.91%。其中,男性人口為475,119人,占總人口的49.91%;女性人口為476,747人,占總人口的50.0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66。0-14歲的人口為104,434人,占總人口的10.97%;15-59歲的人口為606,346人,占總人口的63.7%;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41,086人,占總人口的25.3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7,750人,占總人口的17.6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55,047人,占總人口的79.3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6,819人,占總人口的20.68%。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09,332人,占95.5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2,534人,占4.4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47,668人,下降27.6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4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407人,增長8.7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1.45個百分點。其中,朝鮮族人口增加642人,增長3.5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57個百分點;滿族人口增加1,767人,增長11.2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62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靈光塔
- 寶山—六道溝冶銅遺址
- 乾溝子墓群
- 四保臨江戰役指揮部舊址
- 新屯子西山遺址
- 鴨綠江上游積石墓群
- 石人血淚山死難礦工紀念地[13]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