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朗寧M1919(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俗稱Browning Machine Gun,30 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機槍,主要是把水冷式M1917改為氣冷式,採用.30-06春田步槍彈。該槍曾被美國和英國等多個國家作中型機槍、同軸武器及航空機槍等用途。M1919在二戰及韓戰期間被廣泛使用,二戰期間推出改良版M1919A4,後來美軍再把M1919A4加上兩腳架、提把和槍托變成M1919A6輕機槍,但與其他輕機槍相比仍然顯得笨重,因為全槍不計彈鏈已重達14.7公斤,故在1950年代後期被M60通用機槍所取代。然而在部份北約成員國及其他國家中則服役至60—70年代,甚至至今仍有使用。
Remove ads
衍生型


白朗寧研製了一種特別的M1919A4航空機槍衍生型,美軍將其命名為AN/M2,這種航空機槍使用.30-06春田步槍彈,同時槍管和供彈機壁也變得更薄以降低重量。為了不與白朗寧M2重機槍的航空機槍衍生型(也被稱為AN/M2,型號全名Browning Machine Gun, Cal. .50, M2, Aircraft)發生混淆,AN/M2 .30航空機槍的型號全名為Browning Machine Gun, Cal. .30, M2, Aircraf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美國戰機上大量採用AN/M2 .30航空機槍。但隨著戰爭的發展,使用.30口徑子彈的武器越來越多地被作為訓練用,因此隨後被12.7公釐口徑的M2重機槍輕型槍管型所取代。另外柯特公司還生產了一種AN/M2 .30航空機槍的民用型,以MG40的名稱投入民間市場。
Remove ads
英國皇家空軍採用白朗寧M1919機槍後,皇家空軍所用的M1919衍生型就交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和伯明瀚輕兵器公司生產,並定型為白朗寧.303 MkII航空機槍。白朗寧.303 MkII航空機槍發射「.303英式彈(英式7.7公釐口徑子彈)」,使用液壓開火,射速為1,150發/分鐘,槍口初速將近811公尺/秒。該航空機槍被皇家空軍安裝在戰鬥機的機翼上,但也用作轟炸機和偵察機的機頭機槍。在戰爭臨近結束時,轟炸機上的機頭機槍被M2重機槍所取代。[1][2][3]
波蘭的7.92×57公釐毛瑟口徑型M1919機槍。
瑞典的6.5×55公釐和8公釐口徑型M1919A4機槍。
瑞典的6.5×55公釐和8公釐口徑型M1919A6機槍。

美國人在介入越南戰爭後為輕兵器創造了需求,尤其是新型的M60通用機槍。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後仍擁有大量機槍,但使用的都是舊式.30-06春田步槍彈,而不是當時的新型制式彈藥7.62×51公釐NATO彈。為了將舊槍改膛至適應新子彈,美軍研製出Mk 21 Mod 0機槍。這種機槍經過改進後即可發射7.62×51公釐NATO子彈。其主要改進包括:更換了新的槍管、槍栓和供彈機蓋,同時增加了彈鏈退卸機、第二個彈鏈扣勾等零件,並在供彈裝置的前後方增加了墊片,用以適應較短的7.62公釐NATO子彈,防止使用者誤用更長的.30-06春田步槍彈。此外,在槍口還增加了一個6英寸長的消焰器來降低射擊7.62公釐NATO彈時所產生的槍口焰。[4] 1966—1967年間,改進後的機槍進行了測試。M1919A4機槍改進後被重新命名為Mk 21 Mod 0 7.62公釐機槍,並在供彈機側蓋上用1/4英寸大小的字母刻上型號名「Machine Gun, 7.62mm / Mk 21 Mod 0」,更換後的槍管則用1/8英寸大小的字母刻上「7.62mm NATO-G」,以區別M1919A4機槍或M60機槍槍管,其中字母「G」代表其使用的帶凹槽的槍管套。
由於改進了供彈原理,Mk 21機槍只能從左側供彈。它跟M60通用機槍不同的一點是其彈鏈必須從背面朝上,這樣機槍才能抽出彈鏈。為了準備彈藥,機槍手不得不從M19A1彈藥箱取出兩條100發彈鏈,再同時把它們連在一起,最後把連好的200發彈鏈倒置裝回M19A1彈藥箱,以確保其能夠正常供彈。[4]
Mk 21機槍使用M13彈鏈和M1彈鏈。由於美國海軍的7.62公釐NATO子彈庫存量減少,因此美國海軍使用Mk 21機槍時通常選擇M80 7.62公釐穿甲彈或M80 7.62公釐穿甲彈和M62 7.62公釐曳光彈以4:1的比例混合。
Remove ads
M1919在中國
國民革命軍陸軍的主力武器並非美製機槍,M1919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主要使用者是國民革命軍空軍,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在1933年與美商合資興建中央飛機製造廠組裝各式美製飛機,也一併將美系機槍背帶入空軍武備清單之列,M1919機槍幾乎是1930年代採購的所有美製戰機標準武器。也因此在7.92公釐子彈大興其道的1930年代,只有國民革命軍空軍使用7.62公釐(.30-06春田步槍彈)子彈與美國原廠M1919機槍;而後美軍正式向軸心國開戰後,由於戰機上配備的多半是白朗寧M2重機槍,M1919在空軍規模上也日趨萎縮。
國民革命軍陸軍開始使用M1919始於1944年美軍協助訓練傘兵的時期,因空降部隊不適合攜帶水冷式的二四式重機槍,美軍軍援一批M1919機槍配備給傘兵團,即便是美械部隊也屬罕見的武器;在豫東會戰時,國軍傘兵編成第三快速縱隊隸屬第七兵團,歸黃百韜指揮。在帝邱店戰鬥時,均有傑出表現。
在國民政府敗退臺灣重整之際,也從美國獲得M1919機槍並配發給陸軍步兵單位使用,變成空軍淘汰但陸軍接續運用的狀況;兵工署60廠在1961年曾生產仿M1919A6的50式輕機槍,但因科技落後沒有大量配發。1961年,在採購美國機具生產的M60通用機槍(57式機槍)列裝部隊後,M1919機槍遭到取代,但是金馬外島防禦據點的M1919可考者至少到1990年代仍在編裝列內。
Remove ads
使用國家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