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盛京將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盛京將軍(滿語:ᠮᡠᡴᡩᡝᠨ ᡳ
ᠵᡳᠶᠠᠩᡤᡳᠶᡡᠨ,穆麟德轉寫:mukden i jiyanggiyūn),全稱「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又稱奉天將軍,為清朝駐防將軍、從一品武職,駐盛京城。乾隆年間,開始節制奉天府尹。光緒年間,兼管盛京五部事宜[1]:16—17。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改由東三省總督管轄。

沿革
清朝設盛京駐防將軍一人。其下屬有主事、筆帖式等官員。按《清史稿》:清初時曾以內大臣一人為留守。順治三年(1646年),改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治所徙遼東,改稱遼東將軍。乾隆十二年(1747年),治所移駐盛京,改稱盛京將軍。
《清史稿》所載「徙遼東」可能並不準確,其中「遼東」指的是遼陽,但史料中並無任何關於盛京將軍曾把駐地遷移至遼陽的記錄。而且康熙二年,遼東將軍烏庫理仍在盛京城,還曾因盛京大旱「延請高士祈雨」。[2]
盛京將軍與奉天府尹雖同處一地區,但「將軍府尹不相關涉,各分珍域之所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為方便偵辦刑事案件,捉拿罪犯,下令:「府尹為全省大吏,雖不可便為將軍屬員,亦當令其聽將軍節制」。奉天府尹始受盛京將軍節制[1]:16。
光緒元年(1875年),以盛京將軍管理盛京兵部、刑部,佩戴金銀庫印鑰稽核戶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五部事宜由盛京將軍兼管[1]:16—17。
Remove ads
下屬
盛京將軍下設盛京副都統、錦州副都統、金州副都統(衙門由熊岳副都統遷駐)、興京副都統(清末設)以及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八人,盛京四人,興京、鳳凰、遼陽、開原城各一人。協領十五人,內設水師一人。防守尉二人,分駐牛莊、熊岳。佐領一百三十一人,內設宗室二人、水師二人。防禦一百零二人,內設水師四人。驍騎校二百零七人,內設水師八人。
轄區
雍正年間,官方文件已提及東三省,即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乾隆年間,官方文件提及奉天省,實際上是奉天府尹的轄區[3]:19。又有當代研究者將盛京將軍轄區稱為奉天省。除奉天府外,盛京將軍轄區還包括盛京圍場,三大牧廠——養息牧廠、大凌河牧廠、盤蛇驛牧廠,哲里木盟的六旗(科左三旗、科右三旗[a])[4]:9—10。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各省正式建省,設置奉天巡撫[3]:19。盛京將軍轄區正式設置奉天省。
| 盛京將軍行政區劃圖(1820年) |
歷任盛京將軍
| 姓名 | 任命時間 | 卸任時間 | 卸任原因 | 備註 |
| 何洛會 | 順治元年 | 順治二年 | 滿洲鑲白旗 | |
| 葉克書 | 順治二年 | 順治十四年 | 滿洲正紅旗,輝和氏 | |
| 敦拜 | 順治十四年 | 順治十七年 | 滿洲正黃旗,富察氏 | |
| 烏庫禮 | 康熙元年 | 康熙四年 | 滿洲鑲白旗,扎庫塔氏 | |
| 達都 | 康熙五年 | 康熙七年 | 滿洲鑲紅旗,他塔拉氏 | |
| 吳瑪護 | 康熙七年 | 康熙九年 | 滿洲鑲白旗,宜特墨氏 | |
| 阿穆爾圖 | 康熙九年 | 康熙十二年 | 以副都統代職, | |
| 倭內 | 康熙十二年 | 康熙十七年 | 滿洲正黃旗,邢佳氏 | |
| 安珠護 | 康熙十七年 | 康熙二十二年 | 滿洲正黃旗 | |
| 伊巴罕 | 康熙二十二年 | 康熙二十四年 | 滿洲鑲白旗 | |
| 察尼 | 康熙二十四年 | 康熙二十七年 | 宗室,貝勒,正藍旗 | |
| 綽克託 | 康熙二十七年 | 康熙三十七年 | 宗室,鑲紅旗,輔國公 | |
| 蘇努 | 康熙三十七年 | 康熙四十七年 | 宗室,貝子,鑲紅旗 | |
| 孟俄洛 | 康熙四十七年 | 康熙四十八年 | 覺羅,鑲黃旗 | |
| 嵩祝 | 康熙四十八年 | 康熙五十年 | 滿洲鑲白旗,赫舍里氏 | |
| 唐保住 | 康熙五十年 | 雍正二年 | 滿洲鑲黃旗,鈕祜祿氏 | |
| 綽奇 | 雍正二年 | 雍正三年 | 滿洲正紅旗, | |
| 噶爾弼 | 雍正三年 | 雍正五年 | 滿洲鑲紅旗,那拉氏 | |
| 伊禮布 | 雍正五年 | 雍正七年 | 覺羅 | |
| 多索禮 | 雍正七年 | |||
| 那蘇圖 | 雍正七年 | 雍正十二年 | 滿洲鑲黃旗,戴佳氏 | |
| 柏脩 | 雍正十二年 | 乾隆元年 | 滿洲鑲紅旗,覺羅 | |
| 博第 | 乾隆元年 | 乾隆三年 | 滿洲正藍旗,完顏氏 | |
| 額爾圖 | 乾隆三年 | 乾隆九年 | ||
| 達勒黨阿 | 乾隆九年 | 乾隆十二年 | ||
| 阿蘭泰 | 乾隆十二年 | 乾隆二十一年 | ||
| 清保 | 乾隆二十一年 | 乾隆二十三年 | ||
| 格舍圖 | 乾隆二十三年 | 乾隆二十七年 | ||
| 朝銓 | 乾隆二十七年 | 乾隆三十二年 | ||
| 新柱 | 乾隆三十三年 | |||
| 明福 | 乾隆三十三年 | |||
| 額爾德蒙額 | 乾隆三十三年 | 乾隆三十四年 | ||
| 恆祿 | 乾隆三十四年 | 乾隆三十七年 | ||
| 增海 | 乾隆三十七年 | 乾隆三十八年 | ||
| 弘晌 | 乾隆三十八年 | 乾隆四十七年 | 宗室 | |
| 索諾木策凌 | 乾隆四十七年 | 乾隆四十八年 | ||
| 慶桂 | 乾隆四十八年 | |||
| 永瑋 | 乾隆四十八年 | 乾隆五十一年 | 宗室 | |
| 慶桂 | 乾隆五十一年 | 乾隆五十二年 | 再任 | |
| 永鐸 | 乾隆五十二年 | 宗室 | ||
| 都爾嘉 | 乾隆五十二年 | 乾隆五十三年 | ||
| 嵩椿 | 乾隆五十四年 | 乾隆五十六年 | ||
| 琳寧 | 乾隆五十六年 | 嘉慶八年 | 宗室 | |
| 富俊 | 嘉慶八年 | 嘉慶十六年 | 蒙古正黃旗 | |
| 和寧 | 嘉慶十六年 | 嘉慶十九年 | ||
| 晉昌 | 嘉慶十九年 | 嘉慶二十三年 | 宗室 | |
| 富俊 | 嘉慶二十三年 | 嘉慶二十四年 | 再任 | |
| 賽沖阿 | 嘉慶二十四年 | 嘉慶二十五年 | 滿洲正黃旗,赫舍里氏 | |
| 松筠 | 嘉慶二十五年 | 道光二年 | ||
| 晉昌 | 道光二年 | 道光七年 | 再任 | |
| 奕顥 | 道光七年 | 道光十年 | 宗室 | |
| 瑚松額 | 道光十年 | 道光十二年 | ||
| 奕顥 | 道光十二年 | 道光十三年 | 再任 | |
| 寶興 | 道光十三年 | 道光十五年 | 覺羅 | |
| 奕經 | 道光十五年 | 道光十六年 | 宗室 | |
| 寶興 | 道光十六年 | 道光十八年 | 再任 | |
| 耆英 | 道光十八年 | 道光二十二年 | 宗室 | |
| 禧恩 | 道光二十二年 | 道光二十七年 | 宗室 | |
| 奕興 | 道光二十七年 | 咸豐四年 | 宗室 | |
| 英隆 | 咸豐四年 | 咸豐六年 | ||
| 奕湘 | 咸豐六年 | 宗室 | ||
| 慶祺 | 咸豐六年 | 咸豐八年 | ||
| 玉明 | 咸豐八年 | 同治四年 | ||
| 恩合 | 同治四年 | 同治五年 | ||
| 都興阿 | 同治五年 | 光緒元年 | ||
| 崇實 | 光緒元年 | 光緒二年 | ||
| 崇厚 | 光緒二年 | 光緒四年 | ||
| 歧元 | 光緒四年 | 光緒七年 | ||
| 崇綺 | 光緒七年 | 光緒十年 | 滿洲鑲黃旗 | |
| 慶裕 | 光緒十年 | 光緒十五年 | ||
| 裕祿 | 光緒十五年 | 光緒二十一年 | ||
| 依克唐阿 | 光緒二十一年 | 光緒二十五年 | ||
| 增祺 | 光緒二十五年 | 光緒三十一年 | ||
| 趙爾巽 | 光緒三十一年 | 光緒三十三年 | 漢軍正藍旗 | |
| 徐世昌 | 光緒三十三年 | 宣統元年 | 東三省總督 | |
| 錫良 | 宣統元年 | 宣統三年 | 東三省總督兼三省將軍事 | |
| 趙爾巽 | 宣統三年 | 東三省總督兼三省將軍事 |
Remove ads
參見
備註
參考資料
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