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管平湖
古琴演奏家,畫家,研究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管平湖(1897年3月4日—1967年3月28日),名平,字吉庵、仲康,號平湖。祖籍江蘇蘇州,出生於北京。古琴家、畫家,[1]其獨特的古琴演奏風格形成了「管派」。[2][3][4]是湖社的主要成員之一。[5]父為畫家管念慈。[6]


Remove ads
生平
管平湖幼時從管念慈習琴和學畫。[7]其父在1910年去世,之後曾隨葉詩夢、張相韜學琴。1912年師從楊宗稷並加入楊宗稷創辦的「九嶷琴社」,[8][5]從楊氏習彈〈漁歌〉、〈瀟湘水雲〉、〈水仙操〉等曲。[9]1923年回故鄉遊覽天平山時,遇到武夷山天心禪寺住持悟澄和尚,隨其學琴,半年後運指變得靈活、演奏水平大幅提升。[9]之後又向山東秦鶴鳴道長學習川派琴曲七十二滾拂《流水》,[9][8][1]逐漸融合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常在電台演奏,小有名氣。[9]
1938年,在北平組建風聲琴社。1947年,與張伯駒、王世襄、溥雪齋、楊葆元、鄭珉中等創辦北平琴學社(1954年以此為基礎成立北京古琴研究會)。[6][1]1940年代,管平湖在漢學專修館、國樂傳習所和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琴,在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教畫。[1]
1952年,應聘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後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事古琴相關研究,成為專業的古琴工作者。在1949年之前,管平湖就開始進行古譜整理工作,重現許多失傳的琴曲。1953年3月,他開始依照《風宣玄品》為《廣陵散》打譜,次年依《神奇秘譜》修改後定稿。1957年3月錄音。1961年開始和學生王迪一起編寫《古指法考》。[2]
管平湖擅長修琴和鑑定古琴,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唐代古琴「大聖遺音」,指導鄭珉中修復汪孟舒的唐琴「春雷」,鑑定高仲鈞的「老龍吟」為唐琴。[10]自己也曾經手多張老琴,其中晚年最常彈的琴是「猿嘯青蘿」。[11]
管平湖教琴依傳統口傳心授之法,和學生逐句對彈,對指法、吟猱綽注要求極為嚴謹。 [12] 沈幼、袁荃猷[註 1]、鄭珉中、王迪、許健等人均得其傳,[9]其中鄭珉中被稱為「管平湖琴韻猶存」。[13][14]
1977年,在作曲家周文中的建議下,管平湖演奏的《流水》被放在航海家金唱片中,先後由美國太空飛行器航海家2號、航海家1號送向太空。[15][1][16][17][18]
繪畫方面除了師從管念慈和葉詩夢,[19]也曾向金北樓學習工筆畫,[6]為湖社畫會重要成員。30、40年代靠賣畫為生,[1]50而年代以後較少作畫。[19]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管平湖的一生多貧苦,1949年以後一度靠畫幻燈片餬口。冬天,他既沒有取暖設施也沒有禦寒的衣服。因為需要自己生火做飯,手指縫常留有煤渣。他的指甲有問題,因此不蓄指甲。這本是彈琴的大忌,但經過長期彈奏,他的指尖形成了老繭,因此彈琴時反而產生了一種蒼古、剛健的音色。[2]:95、98
管平湖有一子三女。但其子在1949年以前失蹤,大女兒是清華大學學生,也在1949年逝世。剩下的兩個女兒在49年後南下參軍,加入文工團。其中二女兒在南下期間病死,只餘一個小女兒。[2]:95
1958至1960年間,管平湖和王迪曾在樂瑛家中住了兩年。[20]
雖然生活困苦,據王世襄所說,管平湖「藝花木、養金魚、蓄鳴蟲等均有獨到之處,遠非他人所能及。如盤載花木、香櫞、佛手,均枝繁葉茂,果實纍纍。」此外,他還擅長火繪。王世襄認為他的火繪技術比當時的許多藝人都高。[2]:95
音樂風格
作品
- 唱片《廣陵散》、《碣石調·幽蘭》,1957年
- 曲譜《廣陵散》,1958年
- 《古指法考》,1963年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