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翰·波頓
美国律师和外交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約翰·羅伯特·波頓(英語:John Robert Bolton,1948年11月20日—),美國政治人物、新保守主義者。曾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執業律師、外交家。
波頓的鬍子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特徵之一。
Remove ads
生平
波頓於1948年11月20日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工人社區,父親是消防員,母親為家庭主婦。於耶魯大學取得法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大學期間同學及好友克拉倫斯·湯瑪斯後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非裔美國人大法官。1974年起在華盛頓一家律師事務所當律師,五年後,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需要一名律師顧問,僱用了波頓,從此他走上為美國政府工作職業路線。
1985年-1989年,在隆納·雷根政府擔任助理司法部長,先後執掌民事司和立法事務辦公室;1989年-1993年,在老布希政府擔任國際組織事務助理國務卿;2001年-2005年,在小布希政府中出任美國國務次卿,主管軍控事務;2005年,接替約翰·丹福斯出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波頓是小布希政府中最硬的鷹派人物,一直以來都強烈支持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直至今日他從未有後悔支持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主張對伊朗的核武器計劃採取強硬態度,並公開指責金正日政權統治的殘酷無情和危險性,主張嚴格懲罰北朝鮮。同時他還對聯合國持強烈的批評態度[1],認為應該大量裁減人員,清除內部腐化的官員。他甚至提出美國不應該繳納其聯合國會費,因為他認為這些聯合國經費資金都會被貪污,並一直不滿聯合國被用作反美的宣傳平台。
由於其為小布希總統在國會休會期強行通過行政命令任命成為駐聯合國代表[2],在任職達一年後,由於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的強烈反對,未能繼續擔任該職務。
卸任後經常參加新保守主義的論壇並在報紙上發表評論和著書立說。歐巴馬時期,經常撰文批判歐巴馬政府在外交上的「軟弱」[3],批判伊朗核協議、恢復與古巴邦交以及在對伊斯蘭國、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太過柔性。 波頓曾經公開宣稱,對於某些他們所認定的非民主化國家,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推翻別人的政權或政府,伺機而動,視難易程度而分別有所操作或行動。
Remove ads
2016年,唐納·川普贏得總統選舉後,與共和黨右派同一陣線的波頓被認為是其組建新內閣的國務卿人選之一。[4]2018年3月23日,總統川普指派波頓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5]
2019年5月,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李大維訪問美國,與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頓會晤,創下自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首例。[6]
相對於總統唐納·川普,因為波頓對中國,朝鮮、伊朗、阿富汗、俄羅斯等美國宿敵政權的態度上更為強硬,兩人逐漸產生嫌隙。2019年9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解除了波頓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一職,而波頓則表示自己於前一晚主動提出辭職[7]。
2020年6月,波頓計劃在當月23日推出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披露美國總統川普的對外政策問題。在貿易戰談判中,他提出認為對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張的「中國不接受不平等條約」、「中方一旦受到屈辱,中國人民會反美」只是虛張聲勢的說法[8],並多次特別批評中國與俄羅斯等國的歷史和政策。其中提到他稱川普對於美國與台灣關係「消化不良」(dyspeptic),並稱川普曾以筆尖和辦公桌,分別形容台灣和中國的定位作為對比,引發台灣人士憂慮川普政權的決心[9]。不過當月16日,川普政府以波頓違反在白宮任職期間簽署的保密協議為由正式起訴波頓[10]。
2021年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宣布對28名美國人及其親屬實施制裁,波頓是其中1人。
Remove ads
與國際刑事法庭間的爭端
2017年下半年,國際刑事法庭檢察官本蘇達表示,有合理的理由說明有人在阿富汗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暗指要調查美國的戰爭罪刑責[11],同時巴勒斯坦也向法庭起訴要求調查以色列長期以來的戰爭罪,2018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稱如果國際刑事法院推進任何針對美國和以色列人員調查將對國際刑事法庭特定官員實施制裁,也對法院實施制裁。國際刑事法庭事後表示,不會因為美國日前發出的威脅而被嚇住。[12]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