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民主同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黨派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原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第二的民主黨派,該黨是現時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大黨,盟員總人數在民主黨派中排第一,在全國政黨中排第二。
Remove ads

民盟創立於1941年,成員最多時由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鄉村建設協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六個政治團體組成,形成「三黨三派」的格局。
1944年9月10日改為現名並延續至今。1946年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制憲國民大會而被開除出聯盟。其後中國農工民主黨也脫離聯盟成為獨立黨派。 其早期盟員多來自學者和民主人士。目前,其盟員主要來自以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士。截至2022年,民盟共有黨員34.83萬人,是中國黨員人數第二多的政黨和最大的民主黨派。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总结
视角

1939年10月13日,國民參政會中一部分無黨派和中間黨派參政員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羅隆基、章伯鈞等,在重慶發起成立了統一建國同志會。
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開會,將統一建國同志會改建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要參加者和組織為無黨派人士張瀾,中國青年黨、中國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與其他無黨派人士結合,建立政黨聯盟,其機關報《光明報》於同年9月18日在香港發行,由梁漱溟主持。10月10日,在《光明報》刊登啟事宣布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並發表了梁漱溟起草的《成立宣言》和《對時局主張綱領》。在《成立宣言》中,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為國內在政治上一向抱民主思想各黨派一初步結合」,結合動機是看到國家「不得協力制敵,甚而至於內力相銷」,曾「宛轉之盡力,而卒未有補」,擔憂國人喪失抗戰前途,因此「自為結合,以作團結全國之始」,今後要促進民主抗戰團結,認為當時中心問題是國家的統一,要實現國家統一,「必須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3]。
1941年11月16日,在召開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二次大會的前一天,張瀾、章伯鈞、羅隆基、左舜生在重慶召開茶會,公開宣告民主政團同盟成立。
1944年9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特園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同年10月,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選出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張瀾依然被推選為主席,左舜生為秘書長,章伯鈞為組織委員會主任,羅隆基為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梁漱溟為國內關係委員會主任,張君勱為國際關係委員會主任。
民盟自創立始起,即與共產黨協商一致聯合要求: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實現民主政治、多黨共治,不單方面與國民黨簽署條約。
1946年初,在包括民盟、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的38個席位中,民盟獨占9位,超過當時任何一個黨派的席位;加上與其他黨派的聯合,民盟成為當時平衡國共雙方的重要力量。
1946年11月,中國國民黨決定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大會。而民盟內部中,中國青年黨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單獨參加了南京制憲國民大會,被民盟清除出去,導致民盟與國民黨的關係迅速惡化。
1947年10月,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更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並展開制裁。同年11月全國進行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共與民盟均進行抵制。國民黨對民盟的打壓直接導致了民盟在1948年1月召開的一屆三中全會上公開宣布與中國共產黨合作,自此共產黨與民盟建立同盟關係[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毛澤東建議包括民盟在內的八個民主黨派繼續保留下來。中國共產黨對民盟進行政治領導,但表示保證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不會干擾民主黨派的獨立性及日常事務[6][7][8]。民盟代表張瀾、沈鈞儒、章伯鈞、羅隆基、張東蓀、史良、楚圖南、費孝通等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張瀾同時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沈鈞儒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章伯鈞、史良、胡愈之分別出任政務院的部長。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參政黨,民盟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作為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關係方針。該方針在1956年9月15日的中共八大上被正式確認。
1949年4月,中共中央指定當時的《中國時報》(同年5月易名為《光明日報》,6月16日創刊)由民盟接管(1953年後改由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主辦),1957年1月22日接辦《爭鳴》,並定為論政方針刊物。
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以章伯鈞為代表的,對共產黨提出過批評和意見的許多民盟成員都被劃為了「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大右派有:章伯鈞、羅隆基、費孝通、曾昭掄、陳仁炳、彭文應、錢端升、葉篤義、黃藥眠、錢偉長、吳景超、潘大逵、沈志遠、徐鑄成、浦熙修、王毅齋、王文光、姜震中、馬哲民、杜邁之、陳新桂、劉王立明。這些人後來大都被降職;民盟從此一蹶不振。1957年漢陽一中事件,盟員楊煥堯因在學校發展盟員等原因被以現行反革命判處死刑立即執行。[9]:4-5在1958年11月12日至12月4日召開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中國民主同盟關於社會主義改造規劃》和《開展社會主義自我改造競賽的倡議書》,把民盟內部全體的思想「改造合理化」,這也是民盟的一大轉折點。此後民盟很難再對當時毛澤東及中共中央制定的國家政策方針提出不同意見。
文革期間,民盟各級組織停止活動。粉碎四人幫以後,民盟逐步恢復組織活動。[10]
如今,民盟在西藏自治區以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地方組織。民盟中央機關分設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社會服務部、研究室、專門委員會綜合辦公室等6個職能部室。民盟中央主辦有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月刊《群言》和機關內部刊物《中央盟訊》,並有群言出版社和群言科技諮詢服務中心。
Remove ads
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