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膽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膽振線(日語:胆振線/いぶりせん Iburi sen */?)是一條由日本國有鐵道(國鐵)經營的鐵路線(地方交通線),連接北海道伊達市(膽振支廳內)伊達紋別站與虻田郡俱知安町(後志支廳內)俱知安站。在經過國鐵再建法後,被定為第2次特定地方交通線停運對象,並在1986年廢線。
Remove ads
路線資料(廢線前)
歷史
從歷史上,膽振線可以分為京極以北根據輕便鐵道法建設的京極以北和自私營鐵路國有化而來的京極以南兩段。
俱知安 - 京極 - 脅方區間是在鐵道敷設法制定前,根據輕便鐵道法建設的線路。1919年(大正8年),該區間作為「京極輕便線」開業,於1922年(大正11年)伴隨輕便鐵道法廢除而改名為「京極線」[2]。其建設目的在於運輸於1898年(明治31年)在脅方發現的擁有褐鐵礦床的俱知安所產出的礦石。
京極以南則被列入改正鐵道敷設法別表第131號所規定的預定線「自膽振國京極經喜茂別、壯瞥至紋鱉鐵路」,於1928年以京極線延伸的形式為膽振鐵道所建設,開通至喜茂別(初代)[2]。
1940年(昭和15年),膽振縱貫鐵道開通了伊達紋別 - 德瞬瞥(後來的新大瀧)區間[2],並於次年併入膽振鐵道[2]。之後,該線路延伸至西喜茂別(後後來的喜茂別(2代)),伊達紋別 - 京極自此全通[2]。
1944年(昭和19年),膽振縱貫鐵道在戰時被收購,同京極線合併為膽振線[2]。在被收購前一天的6月30日夜間,昭和新山開始噴發,沿線一帶的土地遭遇了激烈的隆起然而,由於該線路承擔在戰時運輸鐵礦石的任務,需要保持列車的持續運行,因此自各地動員的保線區人員不斷重建線路。最終,當火山噴髮結束時,原本線路所在的地方已然成為半山腰,而線路走向也極大改變,但列車運行從未休止[3]。
而降格為支線的京極 - 脅方則在礦山關閉後,因運輸量大幅減少而被列入赤字83線,於1970年(昭和45年)廢除。剩餘的伊達紋別 - 俱知安期間則在1980年(昭和55年)國鐵再建法頒布前,因有珠山噴發而於1977年(昭和52年)至1979年(昭和54年)年期間長期處於無法通行的狀態,極大影響了這期間對運輸密度的判定,因而被指定為第2次特定地方交通線。
由此,1986年(昭和61年)10月31日,膽振線全線廢除,轉換至道南巴士。
此外,改正鐵道敷設法第132號還規定了自京極經留壽都至壯瞥的預定線,但從未開建。這一區間則由JR北海道巴士伊達線運行京極站 - 豐浦站區間。
Remove ads
位於脅方的俱知安礦山在1916年(大正5年)時,隸屬於三井礦山,後於1918年(大正7年)4月轉讓至由三井出資設立,位於室蘭的北海道製鐵(舊・輪西製鐵所,現・日本製鐵室蘭製鐵所),並於同年11月1日開山。當時預計礦量達1,000萬噸,因此備受國家期待,同時亦成為了本線建設的主要動機[4]。
- 1944年(昭和19年)7月1日 膽振縱貫鐵道伊達紋別 - 京極、西喜茂別 - 喜茂別被收購併國有化,同京極線合併為膽振線(伊達紋別 - 俱知安・京極 - 脅方)[2][13]。西喜茂別 - 喜茂別 (0.7 km) 廢除,併入喜茂別站(舊西喜茂別站)[2]。優園站改名為北湯澤站、川上溫泉站改名為南京極站、西喜茂別站改名為喜茂別站(2代)[1]。東京極站廢除[1]。尾路遠站降格為假乘降場[1]。
- 1952年(昭和27年)11月15日 德舜瞥站改名為新大瀧站[1]。
- 1959年(昭和34年)10月1日 上長流站改名為上長和站[1]。
- 1960年(昭和35年)10月1日 新設北岡站、參鄉站[1]。
- 1962年(昭和37年)12月17日 新設東京極站[1]。
- 1970年(昭和45年)11月1日 京極 - 脅方 (7.5 km) 廢除[2]。脅方站廢除[1]。
- 1977年(昭和52年)
- 1984年(昭和59年)6月22日 被指定為第2次特定地方交通線[15]。
- 1985年(昭和60年)尾路遠假乘降場廢除[1]。
- 1986年(昭和61年)11月1日 全線 (83.0 km) 廢除[2][1][16],轉換至道南巴士[17]。
Remove ads
運行形態
於1986年3月3日時刻表調整之時,該線除運轉全線的列車外有「伊達紋別 - 新大瀧」、「伊達紋別 - 久保內」及「御園 - 倶知安」的區間列車。其中新大瀧與御園之間為膽振支廳與後志支廳的支廳境,人口相當稀薄,因此該區間列車非常少。
急行「膽振」是一個以札幌為起終點的循環運轉準急→急行列車,途經千歲線、室蘭本線、膽振線、函館本線,使用Kiha22形柴油動車組行駛。
- 1962年10月 臨時準急「膽振」開始運行,其時僅有周末運轉的內環班次(札幌→倶知安→伊達紋別→札幌)。
- 1963年10月 開始定期執行內環班次。加設外環班次(札幌→伊達紋別→倶知安→札幌)。
- 1965年10月 在外環班次中,除了與「襟裳」「千歲」外,也加入準急「洞爺」(行走札幌至洞爺之間)進行串聯運輸。所以,札幌與苫小牧之間有4列列車串聯運輸,苫小牧與東室蘭之間有3列列車串聯運輸,東室蘭至伊達紋別之間有2列列車串聯運輸。
- 1966年3月 升級成為急行列車。
- 1967年10月 與倶知安至札幌之間串聯運輸的「新雪谷」改名為「雷電」。
- 1972年3月 「洞爺」改名為「千歲」。
- 1980年10月 急行「膽振」廢止。
在該列車廢止前經停以下車站:
車站列表
接續路線的公司名、車站所在地以廢除時為準。所有車站都位於北海道。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 「註解 鐵道六法」平成20年版 國土交通省鐵道局監修 第一法規出版 2008年10月發行
- 舊法 鐵道敷設法
- 「旅」1999年11月號 特集:鐵道新時代 21世紀之序曲(JTB1999-11 No.874)
- 別冊付錄:改正「鐵道敷設法」別表 三宅俊彥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