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城堡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城堡列表,或作臺灣城池列表。自17世紀以降,曾建造於臺灣澎湖群島防禦工事,例如城堡(堡壘)、城池砲台要塞的列表,現今大多已拆毀不存,茲收錄列表如下:

十七世紀

十五世紀以來,因應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的浪潮,大批歐洲人前仆後繼來到亞洲進行拓展貿易的腳步[1],到了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接連以臺灣為貿易據點,建立與中國、琉球王國和日本進行商貿根據地,便在臺灣當地建築城堡,除了防禦工事亦有做為行政中樞的功能[2]

更多資訊 名稱, 興建年份 ...


Remove ads

明鄭時期

更多資訊 名稱, 興建年份 ...


Remove ads

清治時期

大清開始統治臺灣之初,康熙帝曾表示臺灣不可建磚石城垣。而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曾上奏〈條陳臺灣事宜文〉,請求在臺建城[24]:52。後來地方官員採取變通作法,利用木柵、莿竹構成城垣[24]:54。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諸羅知縣宋永清建木柵城垣與四城門,諸羅縣城遂成為臺灣第一座城池[24]:55。同時鳳山縣治則是種植莿竹當作籬笆,分隔內外[24]:47。但這些簡單的防禦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中能提供的作用有限,事後鳳山縣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遂改為堆土圍城,使得鳳山縣城(鳳山縣舊城)成為臺灣第一座土城[24]:55。次年(1723年),諸羅縣城也改為土城,臺灣府城則是蓋木柵城[24]:56。雍正時期,放寬築城禁令,同意臺灣可興建土城、木柵等類型的城垣[24]:56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所發生的林爽文事件,對原先的「臺地不准興築磚石城垣」政策產生衝擊[24]:67。乾隆五十二年一月廿一日(1787年3月10日),乾隆帝表示事平之後,可將臺灣五座城池改為磚石城垣[24]:67。但後來到了事件快平定時,乾隆帝在乾隆五十三年一月廿五日(1788年3月2日)改變主意,只允許將臺灣府城與嘉義縣城改為磚石,鳳山縣城、彰化縣城、淡水廳城仍維持莿竹、堆土的城垣[24]:68。之所以會有這種改變,可能是考量到財政因素,最後將五座磚石城的興建計畫改成兩座[24]:69。之後乾隆帝派工部侍郎德成到臺灣,與福康安、福建巡撫徐嗣曾一同籌畫臺灣築城的計畫[24]:69。而後經過朝議,決定臺灣府城、嘉義縣城建土城,此外鳳山縣治遷到埤頭街,建莿竹新城[24]:71

道光四年(1824年),新的彰化縣城完工,為臺灣首座磚石城[24]:76

臺灣的城池形狀,除了臺北府城較為方正,其他不是較接近圓形(如宜蘭縣城),便是不規則的形狀(如臺灣府城)[24]:97

更多資訊 名稱, 興建年份 ...
更多資訊 名稱, 興建年份 ...


Remove ads

日治時期

更多資訊 名稱, 興建年份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