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斯電碼
表達不同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的信號代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摩斯電碼(英語:Morse code)是一種時通時斷的訊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由美國發明家薩繆爾·摩斯及其助手艾爾菲德·維爾在1836年發明。[來源請求]
![]() |

歷史
最早的摩斯電碼是一些表示數字的點和劃。數字對應單詞,需要尋找一本代碼表才能知道每個詞對應的數。用一個電鍵可以敲擊出點、劃以及中間的停頓。
雖然摩斯發明了電報,但他缺乏相關的專門技術。他與艾爾菲德·維爾簽定了一個協定,讓他幫自己製造更加實用的裝置。艾爾菲德·維爾構思了一個方案,通過點、劃和中間的停頓,可以讓每個字元和標點符號彼此獨立地傳送出去。他們達成一致,同意把這種標示不同符號的方案放到摩斯的專利中。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摩斯電碼,它被用來傳送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這種代碼可以用一種音調平穩時斷時續的無線電訊號來傳送,通常被稱做連續波(Continuous Wave,CW)。它可以是電報電線裡的電子脈衝,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或視覺的訊號(比如閃光)。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能把書面字元用可變長度的訊號表示的編碼方式都可以稱為摩斯電碼。但現在這一術語只用來特指兩種表示英語字母和符號的摩斯電碼:美式摩斯電碼被使用在有線電報通訊系統;今天還在使用的國際摩斯電碼則只使用點和劃。
電報公司根據要發的信的長度收費。商業代碼精心設計了五個字元組成一組的代碼,做為一個單詞傳送。比如:BYOXO(Are you trying to crawl out of it?);LIOUY(Why do you not answer my question? 為什麼不回覆?);AYYLU(Not clearly coded, repeat more clearly. 編碼不清楚,請清楚重覆)。這些五個字元的簡語可以用摩斯電碼單獨傳送。有些簡語後來在現代的網路上常用,如CUL(See you later. 再見)。
現在仍然在業餘無線電中使用的有Q簡語和Z簡語:他們最初是為報務員之間交流通訊品質、頻率變更、電報編號等資訊服務的;還有在手提電話的訊息鈴聲中,廠商依然會將「SMS(···--···
)」一句的摩斯電碼加入。一些電視台及電台也會在ID中加入摩斯電碼元素,如無綫新聞片頭曲中的「NEWS TODAY」以及德國ZDF新聞節目《今天》片頭曲中的「heute」。
1838年1月8日,Alfred Vail公司展示了一種使用點和劃的電報碼,這是摩斯電碼前身。
摩斯電碼是最長命的電碼,在1999年以前都是海事通訊的國際標準。1997年2月,當法國海軍停止使用摩斯電碼時,傳送的最後幾條訊息說的是:「所有人注意,這是我們在永遠沉寂之前最後的一聲吶喊!」
Remove ads
作為一種實際上已經絕跡的電碼,美式摩斯電碼使用不太一樣的點、劃和獨特的間隔來表示數字、字元和特殊符號。這種摩斯電碼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地面電報務員通過電報電線傳輸的,而非通過無線電波。
這種古老的、交錯的電碼是為了配合電報務員接聽方式而設計的。不像現在可以從揚聲器或者耳機中聽到電碼的音調,只能從這些最早期的電報機的一個機械發生裝置聽到嗒嗒的聲音,甚至是從傳送電鍵接聽:這種電鍵在不傳送訊號時被設定為被動模式,負責發聲。
這些報務員大多是為鐵路或以後的西聯電傳等服務。像那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十幾歲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名話務員。
現代國際摩斯電碼是由Friedrich Clemens Gerke在1848年發明的,用在德國的漢堡和庫克斯港之間的電報通訊。1865年之後在少量修改之後由國際電報大會在巴黎標準化,後來由國際電信聯盟統一定名為國際摩斯電碼。
在今天,國際摩斯電碼依然被使用著,雖然這幾乎完全成為了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專利。直到2003年,國際電信聯盟管理著世界各地的摩斯電碼熟練者取得業餘無線電執照的工作。在一些國家,業餘無線電的一些波段仍然只為傳送摩斯電碼訊號而預留。
因為摩斯只依靠一個平穩的不變調的無線電訊號,所以它的無線電通訊裝置比起其它方式的更簡單,並且它能在高噪聲、低訊號的環境中使用。同時,它只需要很窄的頻寬,並且還可以幫助兩個母語不同、在話務通訊時會遇到巨大困難的操作者之間進行溝通。它也是低功率通訊愛好者(QRP)中最常使用的方式。
在美國,直到1991年,為了獲得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頒發的允許使用高頻波段的業餘無線電憑證,必須通過每分鐘五個單詞(WPM)的摩斯碼傳送和接收測試。1999年以前,達到20 WPM的熟練水平才能獲得最進階別的業餘無線電憑證(額外類);1999年12月13日,FCC把額外類的這項要求降低到13 WPM。
2003年世界無線電通訊大會(WRC03,國際電信聯盟主辦的頻率分配專門會議,兩年一度)做出決定,允許各國在業餘無線電執照管理中自己任選是否對摩斯電碼進行要求。雖然在美國和加拿大還有書面上的要求,但在一些其他國家正準備徹底去除這個要求。
熟練的愛好者和軍事報務員常常可以接收(抄報)40 WPM以上速度的摩斯碼。雖然傳統發報電鍵仍有許多愛好者在使用,但半自動和全自動的電子電鍵在今天使用越來越廣泛。電腦軟體也經常被用來生成和解碼摩斯碼電波訊號。
有些教授記憶摩斯電碼的方法是使用一張二元樹。

·
),右支為劃(-
),直到到達所需要表示的字元為止。時間控制和表示方法
有兩種「符號」用來表示字元:點(·
)和劃(-
),或叫「滴」(dit)和「答」(dah)。點的長度決定了發報的速度,並且被當作發報時間參考。下面是時間控制的圖示:
-- --- ·-· ··· · -·-· --- -·· · M O R S E C O D E
這裡,「-
」表示劃,「·
」表示點。這是上面訊息的準確發報時間(=
表示有訊號,.
代表無訊號,每個為一個點的長度):
===.===...===.===.===...=.===.=...=.=.=...=.......===.=.===.=...===.===.===...===.=.=...= ^ ^ ^ ^ ^ | 劃 點 | 單詞間隔 點劃間隔 字符間隔
劃一般是三個點的長度;點劃之間的間隔是一個點的長度;字元之間的間隔是三個點的長度;單詞之間的間隔是七個點的長度。
初學者往往被教導傳送點劃間隔短小、短而快的字元,並且在符號和單詞之間誇大間隔時間。比較起來,這種方式更加容易學會。
熟悉摩斯碼的人之間經常像這樣說話或拼寫(其中,「長音 / Dah」是發「awe」的音):
-- --- ·-· ··· · / -·-· --- -·· · DahDah DahDahDah DiDahDit DiDiDit Dit, DahDiDahDit DahDahDah DahDiDi Di.
Remove ads
拉丁字母、數字、標點符號和統一符號
摩斯電碼的數字有長碼和短碼,通常用長碼,於中文電碼中組成漢字則使用短碼。
這是一些有特殊意義的點劃組合。它們由二個或多個字母的摩斯電碼連成一個使用,這樣可以省去正常時把它們做為兩個字母傳送所必須的中間間隔時間。
以下並不是真正的統一符號:
Remove ads
其他文字的摩斯電碼
用於國音電碼。
依照伊呂波順,與拉丁字母(包括少數二合字母、衍生拉丁字母)依照順序逐一對應。
與拉丁字母相同。
希臘字母的摩斯電碼類似拉丁字母的摩斯電碼。不同在於,增加了希臘字母「Χ」,但不採用拉丁字母的「J、U、V」。雙元音的摩斯電碼僅於舊電碼表中記載,目前實際上並未使用,而是視為二個獨立母音字母。
西里爾字母的摩斯電碼對應近似發音的拉丁字母的摩斯電碼(例如西里爾字母 Б 對應拉丁字母 B、В 對應 W(德語發音)、Г 對應G、Д 對應 D,依此類推)。沒有對應拉丁字母之西里爾字母則另擇字母對應,例如Щ對應Q。
諺文字母的摩斯電碼雖然也對應著拉丁字母,但與諺文字母的發音無關。
常用縮寫
縮寫和統一符號不同,縮寫保留著字元中間的間隔,它們並沒有被連成一個使用。
用摩斯碼交談
要使用摩斯碼進行明白無誤的交流,只需要字母就夠了。為了使交流更有效率,有很多國際上通用的模式。
這是一個連續波通訊的例子,發生在電台一(s1)和電台二(s2)之間:
s1:
CQ CQ CQ DE s1 K 呼叫任何人(CQ),這裡是(DE)s1,結束(K)。
s2:
s1 DE s2 K 呼叫s1,這是s2,結束。 (現在兩個電台就建立通訊連接了)
s1:
SK 再見。
s2:
SK 再見。
作為一個例子,上面的電台之間並沒有交談什麼內容,這只是演示一次聯絡的情形罷了。
求救訊號SOS
傳聞1912年,著名的鐵達尼號郵輪首航遇險時,曾使用當時剛通過並準備使用的新求救訊號SOS(···---···
),鐵達尼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艘發出SOS電碼的船隻。而事實上,有記錄的SOS求救訊號首次使用是由汽船阿拉帕霍號(S.S. Arapahoe)在1909年8月11日,當時它駛至北卡羅來納州的哈特拉斯角後燃油殆盡,發出救援訊號36小時後被救。[1]另外,SOS訊號在1906年即已制訂,但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當時很少使用SOS訊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訊號。而傳聞則稱鐵達尼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傳送CQD遇難訊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傳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訊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傳送它了!」然後菲利普才在傳統的CQD求救訊號中夾雜SOS訊號。因為加州人號的電報員關了電報機下班去睡覺,該求救訊號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加州人號收到。
摩斯碼解碼機
網上有一些解碼程式用來把文字翻譯成摩斯碼,並在個人電腦上播放出聲音來。
注釋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