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孟武
中華民國政治學家、法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孟武(1897年3月10日—1984年4月13日),名本炎,字孟武,以字行,福建省福州人,中華民國政治學、法學學者,憲法學術大家,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立法委員,是少數被學院派的學者認同是分析解闢中華民國憲法的專家。
薩孟武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制度、理論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淺出,貫通中西,對中國政治學的形成影響很大。幾本隨筆式的小書,以小說解說學術觀念,獨具特色,也頗得讀者歡迎。
薩氏留學日本十年,對於中華民國憲法有著精闢的見解,批評早年時期的國民大會代表之言筆,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來解釋憲法。薩氏來台講學,愛護後進,不分省籍。臺大政治學系前主任彭明敏在辭世前的專書序言,特別說要「以近百歲滿腔的感激感動」,將書獻給薩教授。[1][2]
Remove ads
生平
1897年,生於福州安泰河邊朱紫坊。1903年,入家塾,同學中有堂兄師俊、堂弟本焮和胞弟本鈞。1905年,就讀第二公立小學。後因鼠疫輟學。1907年至1911年:就讀明倫小學,同學中有同族的本鐵、本剛、本棟、本澄等。1911年,入林長民所辦私立法政附中。1912年,留學日本,入成城中學三年。曾與吳清源之父吳毅同住,學會圍棋。1916年,補習一年後入第一高等學校。一年後轉到第三高等學校。1921年至1923年,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系,獲法學士學位。
1924年,回國,在上海以譯書、撰文為生。曾主編反對共產主義的雜誌《孤軍》(後改名《獨立青年》)一年,同人中有何公敢、周佛海、郭心崧、陶希聖等,多為日本帝國大學畢業生。期間曾在大夏大學兼課。1925年,開始編著《中國社會政治史》(1944年出版)。1927年,與《孤軍》社同人整個加入國民黨政治部宣傳處,任編輯科科長。主任吳稚暉,副主任為陳銘樞及劉文島。1928年,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編輯部主任,上校銜。政治部主任周佛海,總教官陶希聖。1930年,在國立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教授兼行政系主任。1935年1月10日,與王新命、何炳松、陶希聖等聯合署名在《文化建設》雜誌第1卷第4期上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一文,又稱十教授宣言。
1937年,抗戰爆發,隨政治學校遷芷江,再遷重慶。1946年-1948年,赴廣州擔任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政治系教授兼院長。
到台灣後,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政治系教授兼院長。曾幫助為第三高等學校出身的彭明敏、劉慶瑞以中文發表論文。曾遞補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員等職。
1984年,因肺炎入住臺大醫院;三個月後併發症病情轉劇、於4月13日晚間病逝,享壽87歲。[3]5月5日於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公祭,隨後火葬。出殯時覆蓋中國國民黨黨旗與中華民國國旗[4]
Remove ads
其他
家族
出身於福州薩氏家族,其始祖為輔佐元世祖經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屬西突厥部落葛羅祿)答失蠻,元代中期賜姓薩,後為蒙古族同化,明後更「從漢俗,弗稱氏」。故如今其後人有的自認蒙古族,有的自認漢族。因先祖曾世居雁門,故常稱雁門薩氏。元代末期一支遷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家族中人才輩出,包括元朝詩人薩都剌,明朝宣德年間禮部侍郎薩琦,近代更有薩孟武的叔祖:海軍將領薩鎮冰、曾任廈門大學校長的薩本棟和中山艦殉難時的艦長薩師俊等。
- 妻:林懿民。
- 長子:薩公強。
- 次子:薩公孚(1954年臺大經濟系畢業,2002年在美病逝)。
- 長女:薩公昭(1956年政治系畢,1979年冬在臺因癌病逝)。
著作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