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大學

廣州的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大学
Remove ads

中山大學(英語:Sun Yat-sen University[註 4]縮寫SYSU),簡稱中大[註 5],是一所中國大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深圳市,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

快速預覽 中山大學, 老校名 ...

中山大學前身爲孫中山於1924年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爲紀念孫中山改稱國立中山大學。1927年國民政府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建立四所中央級「中山大學」,該校改稱爲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註 6],1928年復名爲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去除「國立」稱謂僅稱中山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原中山大學被拆分,眾多院系被析出獨立建校或併入他校,僅餘文理院系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等院校的文理院系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並將校址遷至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康樂園。2001年,中山大學與曾經析出的中山醫科大學合併,成爲現在的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現時屬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現時13所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之一,在人文社會科學醫科理科等學科門類實力雄厚,被譽爲「華南第一學府」[2][3]。中山大學在202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第7名,世界第72名;在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第18名,世界第331名;在2024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第10名,世界第106名。

中山大學現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其中,廣州校區南校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別名「康樂園」,是中山大學的傳統校區;廣州校區北校園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是原中山醫科大學的校區;廣州校區東校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內;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街道。此外,中山大學也擁有規模龐大的醫院體系,現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和多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Remove ads

校史

Thumb
《孫中山像》 1921年 李鐵夫 畫布油畫

中山大學的直接前身,是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於1924年(民國13年)在廣州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該校由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所學校合併而成。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去除「國立」稱謂僅稱中山大學

建校之後,中山大學在發展歷程中曾多次合併、吸收其他高校或院系,並析出眾多院系合併組建了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原國立中山大學,以及1952年併入的私立嶺南大學和2001年併入的中山醫科大學,是當前中山大學的最主要的源流高校。關於中山大學主體部分以及其源流高校的具體沿革,請參見中山大學校史#沿革

籌備設立

1924年(民國13年)2月6日,孫中山下達大元帥令,任命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鄒魯爲主任,籌建國立廣東大學。鄒魯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鄧植儀何春帆梁龍程天固等35人爲籌備委員,成立籌備處,封准向廣東各機關挪借開辦經費。具體籌備委員如表:

更多資訊 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籌備委員(1924年2月21日)[4], 政界人士 ...

5月9日,籌備工作完成。6月9日,孫中山以大元帥令任命鄒魯爲校長,令「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升格為國立廣東大學。學校於9月19日開始上課,11月11日補行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典禮現場講話,並題寫校訓。

Remove ads

國立廣東大學時期

1924年(民國13年)6月21日,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暨原學校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國立廣東大學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時至今日,在中山大學畢業典禮上畢業生也需要恭讀此訓詞。

1924年(民國13年)11月12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成立,以鄒魯爲校長。[5]按照當時《國立廣東大學規程》,國立廣東大學宗旨爲:「以灌輸及研究高深學理與技術,並因應國情,爲圖推廣其應用爲宗旨。」學校設校長1人,並設秘書長1人協助校務,下設圖書主任、儀器主任、會計主任、學院院長等。設校務會議,由校長、各分科學長、預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選若干人組成,評議、計劃重要校務。國立廣東大學成立時,文科學長爲楊壽昌,理科學長爲郜重魁。不少知名學者被聘來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郁達夫鄭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張雲陳宗南等。

當時國立廣東大學分處廣州四個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文明路原高師所在地(今廣東貢院舊址)。該址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和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的場所。

國立中山大學時期

Thumb
1932年至1949年期間的國立中山大學校徽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文明路舊址校門,現屬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文學院樓(現華南理工大學5號樓)奠基石,校內幾乎所有石刻碑文都由首任校長鄒魯書寫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體育館(現華南理工大學保衛處)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是中華民國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1929年)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校訓石(位於現華南理工大學主校區五山校區校園)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西門牌坊正面 已修復 還原爲曾被塗抹的第一任校長鄒魯手書的「國立中山大學」字樣

1925年(民國14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併入,國立廣東大學增設醫科。

1926年(民國15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後對文科開始進行整頓,辭退了15名教授。4月,秘書處開始出版不定期雜誌《學藝叢刊》,進行學術文藝討論、社會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評、東西方名著介紹等。

1926年(民國15年)7月17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同月,「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增設爲工業部。10月[6],國立中山大學改組,撤消工業部,交回廣東省教育廳辦理,重新設校,任丘琛爲校長[7]。同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臺灣民族革命[8]

1927年(民國16年)1月,魯迅私立廈門大學被聘至國立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2月,天文台在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崗上建成。3月1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原中國文學系改爲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系改爲英國語言文學系,史學、哲學、教育學仍沿用舊式,與前兩者合稱爲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科。理科一度改稱自然科學科,仍設數理化、生物、地質五系,後數學系改爲算學天文系,增加天文課程,籌建天文台,並成立了心理學研究所。

國立廣東大學更名後,戴傳賢爲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時逢戴傳賢患病,暫由教育家經亨頤代職。此時,國立中山大學已經成爲中華民國國內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大學,各學院建設也力圖規範化。學校早期校領導人力圖將國立中山大學醫科辦爲德國式,把農科辦爲美國式,把文科辦成北大式。當時實際主持校務工作的為副校長朱家驊,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與社會的溝通。

時逢中國北方戰事頻繁,軍閥混戰,一批優秀教授紛紛南下。而位於華南的廣州則相對安寧,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立中山大學開始出現一個教學與科研的繁榮時期。其中,文史科的加強最爲明顯,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繼來了許壽裳孫伏園孫福熙何思敬江紹原顧頡剛羅常培劉奇峰俞平伯趙元任楊振聲等人。傅斯年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孫伏園任史學系主任。

與此同時,中大辦學規模也大幅擴大。1931年(民國20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爲學院。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學院事宜,並定於下半年籌建。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1934年(民國23年)許崇清繼任校長後,將工學院的土木、化學兩系與理科合併,改稱理工學院。1935年(民國24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1937年(民國26年),國立廣東法科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增設為建築工程系。1938年(民國27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截止至廣州淪陷之前,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等7個學科。

抗戰之前也是國立中山大學醫科最興旺的發展時期,並呈現全盤德國的特點。作爲成立初期銳意經營的學科,中大著重引進德國先進醫學人才,招生教學、學校管理與醫療活動也均以德語進行。當時,中大培養出一批當時中國一流的醫學人才,如楊簡王典羲葉少芙羅潛張夢石曾憲文等。中山大學的醫學教學與研究在日後享有盛譽,「中山醫」的聲望就是在該時期奠定的。

在廣州尚未淪陷之前,國立中山大學就已經屢遭日本飛機轟炸。1938年(民國27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前夕,國立中山大學倉促西遷。1939年(民國28年)2月下旬,中大師生陸續到達雲南澄江[9]。3月1日,國立中山大學在澄江恢復教學[9]。各學院散布在各個村寨,以寺廟、祠堂當教室。1940年(民國29年)10月,學校遷返粵北樂昌縣坪石鎮,各學院分散在各村辦學。1945年(民國34年)1月16日,由於坪石被日軍包圍,中大緊急遷校樂昌縣。一部分師生由校長金曾澄率領,於梅縣設立校本部;另一部分由總務長何春帆率領,在連縣三江鎮成立國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日本投降後,中大師生開始陸續從粵北各地返回廣州。1946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正式在廣州舊址復校,各學院先後開課。

1949年(民國3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13日,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緊急疏散至重慶,部分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員工隨同政府轉移,後輾轉至台灣,成為1980年(民國69年)國立中山大學在台復校的重要推動者。

Remove ads

中山大學時期

Thumb
1951年中山大學校徽
Thumb
中大康樂園校區衛星圖(1966年)

1949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正式接管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9月9日,國立中山大學去掉校名中的「國立」二字僅直稱爲中山大學[10]

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開始。10月,廣州區高校調整委員會發文《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做好院系調整工作》,進行全面動員。廣東高校院系調整正式啟動。

原中山大學的工、農、醫、師等學院分別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及其他院校相關學科學院合併爲四所專門學院。原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組建爲新的中山大學,並將原廣東及中南地區部分高校的有關系科調入,由原來的文法理工農醫師7學院和1個研究院共31個學系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拆分重組爲只有文理雙科的綜合大學。學校僅設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8個系,全面按照蘇聯模式建立教學體系,以教研室(組)爲教師活動的基礎。

同時,中山大學校址也由當時廣州東北郊的五山鎮遷至私立嶺南大學原址康樂園(現爲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私立嶺南大學被調入中山大學。原國立中大的工學院和農學院在原校園分別建立了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仍爲許崇清,原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爲副校長。此次調整經歷一年多,調整後的中山大學有教職工700多人,其中教授100多人,副教授40多人,講師近60人;在校本科生1500餘人,研究生5人,專修科生40餘人;圖書館藏書達200萬冊。

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珠海市唐家灣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原中山醫科大學校址成爲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北校園;2004年9月,中山大學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園落成,成爲該校廣州校區東校園。至此,中山大學由單一校園發展爲多個校園,傳統校區康樂園也因此改名爲廣州校區南校園

2005年5月,中山大學與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天河區和東莞市麻涌鎮;2006年10月,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從化區。經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分別於2020年12月[11]和2021年2月[12]脫離中山大學,轉設爲廣州新華學院廣州南方學院

從2009年秋季開始,中山大學開始在大一實行一學年三學期的制度。實行三學期制後,將有兩個長學期和一個短學期,共三個學期。其中,秋、春兩個學期各爲十八周,夏季學期爲四周半,寒暑假不變;新生軍訓安排在夏季學期。另外,改革後,每節課的時間將增加5分鐘,從40分鐘延長到45分鐘。因此,實際教學總時間長短不變。[13]自2016學年開始,中山大學取消「三學期」制度,恢復「兩學期」制度。[14]

2015年,中山大學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在短時間內更名、撤銷、恢復、整合近二十個院系,個別學院成立僅半年即撤銷[15];2022年11月,啟動學部制改革,同時也是中山大學首次成立學部[16]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廣州簽署協議共同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校區選址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街道圳美附近,公常路以北、廣深港客運專線以東的豬公山周邊。深圳校區預計將分三期完工:第一期校舍主要容納醫學相關學科,共150.82公頃,預計2019年8月完工;第二期校舍主要容納其餘非醫學學科,預計2021年8月完工招生;而第三期提升工程,將於2024年8月完工。2020年8月24日,深圳校區正式啟用。

2020年8月24日,深圳校區啟用,首批2000多名學生遷入[17]。 2023年6月,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建成[18]

2024年10月,設立香港高等研究院[19]。2025年7月,在阿勒泰設立中山大學新疆研究院[20]

Remove ads

學術

師資

截止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學現有全校專任教師402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55人、副高職稱1643人;研究生導師 5857人(含兼職導師),其中博士生導師2687 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2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5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6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55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科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研究

截止至2023年初,中山大學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高端智庫、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基地[21]、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及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運營天琴中心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珠海雲」號科考母船[22]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子譜儀等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2018年共獲得31億元科研經費,位列全國高校第六位。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排名聲譽

快速預覽 大學排名, 全球排名 ...

在民間,中山大學普遍被認爲是廣東省以及華南地區綜合排名第一的大學(僅考慮本地學校,不計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外地高校在粵校區或合作辦學高校),因此有「華南第一學府」之稱[2][3]

校區與建築

Thumb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正門牌坊,校名由首任校長鄒魯題寫。題字在文革時被水泥覆蓋,重寫爲毛澤東題字的「爲人民服務」,直至2014年初才被修復
Thumb
修復前的石牌舊址正門牌坊
Thumb
中山大學南校區的北門牌坊,是原國立中大石牌校址正門牌坊的放大複製品

校區

目前,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9.188平方公里,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中山大學實施「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發展戰略[27],根據學科集群將各個院系分布在不同校區(園),各校區(園)均爲中山大學組成部分,並非分校或獨立校區。

廣州校區

廣州校區由南校園、北校園和東校園三個校園組成,共有院系32個,主要爲中山大學傳統優勢學科和基礎學科。

珠海校區

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唐家灣鎮,占地3.571平方公里,由中山大學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於1999年9月合作建設,現主要發展中山大學的「深空、深海、深地、核科學」等學科群[28]。中山大學在珠海市還擁有「中大金融中心」一幢,目前尚處於建設中,位於橫琴匯通三路,由中山大學附屬公司發展。[29]

深圳校區

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規劃占地面積314.3公頃(4714.5畝),一期建設用地144.82公頃(2172.3畝),二期規劃用地爲基本農田169.48公頃(2542.2畝);一期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29萬平方米,投資約120億元。主要發展新工科、醫學、工學及農學學科,2019年9月先行啟用醫學相關科系教學設施[30]。2023年6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工程全面建成[31]

建築

文明路校址

國立中山大學建校之初,位於今廣州市文明路。此校址舊時爲廣東貢院,廢除科舉之後改建爲兩廣師範學堂,後更名爲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與其他兩所高校合併組建國立廣東大學之後,該址成爲國立廣東大學校址。

主要建築有:

  • 大鐘樓,是學校主禮堂。1932年至1949年間國立中山大學的校徽和現今中山大學的校徽,中心圖案皆爲大鐘樓。此外,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在大鐘樓禮堂所召開。
  • 東堂,又稱東講堂,是學校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毀。
  • 西堂,又稱西講堂,為文學院教學樓,是四角帶鑲嵌歐式浮雕的角樓,中間天井為花園。

東西堂合佔地過千方,原帶有內外迴廊,兩層樓高,風格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

在國立中山大學遷往石牌後,文明路校址成爲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廣州後,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改爲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及小學,東堂的原址被興建了廣東省博物館,西堂成爲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在西堂大院長大的孩子被稱爲「西堂仔」。

1960年代後,原校址北面被劃作廣東實驗學校,西側爲西堂,東邊有景堂院、華僑堂(由泰國華僑張成捐建,故又名張成樓),東南面是廣東省博物館,南面正中是大鐘樓及綠茵大操場,大院中間有昔日貢院的明遠樓(紅樓)和中山大學教工宿舍南軒、北軒、中齋、北齋、教園等建築群。其中北齋是廣州歷史唯一的大型四合院圍屋建築,其餘三是一字形連排屋宇。

1959年,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曾提出繼續保留鐘樓及門前廣場,並以鐘樓爲中心建成「東博西圖」的文化區,即東面爲博物館,西面將西堂及附近的中齋等宿舍改建成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新館。但由於經濟極端困難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此建設計劃沒有實行。而且,西堂因年久失修成爲危樓,在1986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興建新館時被清拆。[32][33]

石牌校址

Thumb
南校區的懷士堂,孫中山曾於1923年12月21日在此發表演講,提出「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當時這裡尚爲嶺南大學。[34]
Thumb
馬應彪招待室,現爲嶺南(大學)學院中的博雅學院
Thumb
惺亭,爲紀念史堅如、區勵周、許耀章三位師生而建
Thumb
黑石屋,最初是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在校宿舍,現爲貴賓接待室
Thumb
榮光堂,最初是嶺南大學學生宿舍,現今是餐廳
Thumb
十友堂,現今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所在地

陳濟棠主粵時依循孫中山遺願,西南政務委員會於1931年確定開展工程[35],分三期歷時六年完工,利用五山官地和石牌鄉的地皮建築,時與石牌村還有補償協議[36]。石牌校園及其建築群的規劃建設,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也是天河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國時期大型建築群。共和國後石牌校址被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分割使用,2016年時獲廣州市規委會通過的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的擴容規劃,有計劃推動兩校合力拆牆,恢復石牌校址整體歷史風貌[37]

校門

粵漢路與廣東路交匯處(現五山路廣深鐵路北)的原國立中大的南校門(正門)現今還保存有原來的校門牌坊,但前門額刻的「國立中山大學」和內門額「格致 誠正 修齊 治平」均在文化大革命時被塗抹,內門額上所有字都被水泥覆蓋,前門額由毛澤東手書的「爲人民服務」覆蓋,2014年初恢復歷史原貌。西校門位於當時的長江路及崑崙南路之間,是區國良、林仁椿先生捐資興建。與南校門一樣,西門也內用鋼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砌花岡白石。高30英尺(9.15米),寬50英尺(15.25米),共分三門。前門額刻校名「國立中山大學」,內門額刻「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等字,2003年5月被列作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當局保護不當,任由車輛在中間通過而出現構件損壞。[38] 經媒體多次報導後,西門牌坊在2013年開始修復工程,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塗抹在「國立中山大學」(正面)及「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背面)字體上的英泥移除,並且清洗牌坊上被塗上的「爲人民服務」、「偉大的中國...」及「偉大的領袖...」字跡。而正門牌坊也已於2014年1月修復完成。現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北門廣場、東校區和南方學院均建有按五山牌坊仿造的牌坊,是放大版。

康樂園

快速預覽 康樂園早期建築群,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Thumb
馬丁堂的門楣被塗抹。
Thumb
格蘭堂門前的燈座底部,原有的英文已被鑿去,燈座上半部分也不存。
Thumb
孫中山銅像,其身後的懷士堂外牆,窗戶上下之間是菱形圖案。

今康樂園校園(廣州校區南校園)內有不少建築是屬於西洋古典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應屬建於清代的馬丁堂。1970年代中期,因堤岸崩塌,由紅磚砌就、外批水坭的華表式牌坊隨之倒塌。嶺南大學的風雨亭也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而被清拆。

有關這些建築物的原來用途、建築年份及英文名等詳細資料,請見嶺南大學 (廣州)#校園

主要建築物如下:

  • 懷士堂:小禮堂;
  • 馬丁堂:人類學大樓;
  • 格蘭堂:即大鐘樓,現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本科招生辦、校友會、教學評估中心等行政部門辦公所在地。而國立中大原大鐘樓,位於石牌舊址建築群;
  • 十友堂: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辦公樓;
  • 哲生堂:基礎物理實驗室(原電子系);
  • 陸佑堂:電子系大樓;
  • 爪哇堂:力學系樓;
  • 榮光堂:現爲西餐廳和招待所;新的嶺南(大學)學院成立後,校友及學者到訪每感時間倉促未能多作停留,董事會決定於1998年發起重修榮光堂,並改建爲賓館與嶺南堂配合而成會議配套。建築在1970年代曾被加建一層;
  • 張弼士堂:學校檔案館;
  • 黑石屋:招待所,現主要用於學校接待貴賓之用;
  • 馬應彪招待室:現爲嶺南(大學)學院中的博雅學院;
  • 八角亭:電介質物理實驗室;
  • 永芳堂:首層是圖書館、閱覽室,二樓是辦公室,三樓是孫中山紀念館,四樓是林則徐黃遵憲展覽廳和中大校史展覽廳。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1990年捐資1千萬元人民幣興建。建築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徵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台階象徵著國家的發展進步。室外向東台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 十八先賢銅像廣場:位於永芳堂前,由姚美良捐資100萬元興建,十八先賢兩邊佈局,以歷史順序爲序。兩組銅像分別以林則徐和洪秀全爲首,以孫中山和黃興爲後;
  • 梁銶琚堂‍(The Kau Kui Leung Hall):由慈善家梁銶琚於1982年捐資興建,1984年竣工。是一座集大中小型會議室和娛樂、文藝匯演舞台為一體的現代化建築。內設一個能容納1900人的大會場和三個多功能的中小型會議室,是召開會議、舉行演出的場所;
  • 曾憲梓堂:1990年秋落成,由中大校友曾憲梓先生贈建,共六層,時任廣東省省長的葉選平爲其題詞;
  • 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於1994年落成,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是學生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場地。中心有舞廳、多功能投影廳、桌球室、畫室等娛樂和課外活動設施;
  • 新圖書館;
  • 嶺南堂;
  • 馬文輝堂(生物博物館),2000年成立。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817年;
  • 逸夫文化藝術中心(簡稱逸夫樓):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先生捐資修建。共五層,每層課室都備有空調和多媒體,逸夫樓和第一教學樓現已成爲南校大部分課程的上課地點。另外,逸夫樓也經常作爲學校宣講活動、四六級英語等級考試等活動的舉辦場所;
  • 陳寅恪故居(原名麻金墨屋):王季思、楊國榮、容庚、商承祚等教授曾在此居住過。1950年代開始,陳寅恪教授一直居於此樓的二樓;
  • 廣寒宮:女研究生宿舍。
  • 乙丑進士坊:原是中華中路四牌樓的其中一座,原位於格蘭堂西側,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再於1999年由香港嶺南大學校友捐資修復,至今歷史已超過370年;
  • 惺亭:東對圖書館,西對乙丑進士坊,南迎孫中山雕像,現牌匾是中大教授、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於1981年所寫。現每週三晚是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
  • 中山大學墓園:現位於蒲園區北海崗(674號北面),佔地約3畝,原為嶺南大學墓園,現有墳墓274個(包括獨葬及合葬),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嶺南大學師生員工。1952年後下葬的有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的女兒陳美魂;中國文學史專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續弦薑海燕;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夏書章教授兒子夏紀善以及中山大學原副校長胡守為的先人等。墳場內有中式墳穴,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墓葬,墓碑或墓身多有十字架標誌,但很多標記均在文革時遭毀壞,但至今仍可見昔日痕跡。1980年代以前,西區還較為荒涼,墓地與家屬區相連,面積較現在稍大。1980年代,西區開始建設,幾十個墓地被遷到新墓園。1508名人士的合葬墓在那時被遷移到現墓園。1992年12月,校方鑒於場地有限,不再收葬骨灰

在中大占用嶺南大學後,校內不少原有建築的外部立面被校方按照當局的意思進行塗抹,其中包括:

  • 馬丁堂,北門門楣的「MARTIN HALL」被毀,後被塗抹成費孝通題寫的「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北門楣原標有「EAST HALL」,已同樣被毀。南間立面左下角牆體裡嵌著鑿有「AD1905」字樣的岩石。落成之時有六個壁爐煙囪伸出屋頂,現在亦被拆卸;
  • 格蘭堂,大門玻璃上的「GH」窗花被拆下,近年裝修又再裝上,門前兩側的石柱被毀一半,上半部分完全消失,原有「格蘭堂」中文三字,現存底座原有「GRANT HALL」英文。門前原有日晷,也已被毀。另外,整棟建築在1960年代被加建了一層;
  • 懷士堂(小禮堂),外側立面上的多個小十字架圖案被換成菱形圖案。

至於民國時期的「嶺南大學」牌坊,就仍然被堆放在中山大學新圖書館東北角的樹叢裡。[39]

孫中山銅像

現在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的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所贈。於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中大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的農場暫置。在1933年11月11日國立中大建校9週年時,在石牌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4年春,廣州市人民政府把這尊銅像移動到中山紀念堂的廣場上。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90週年,中山大學建校32週年,銅像又由紀念堂移到中大新校園康樂園內。座基的碑記是:「此銅像爲中山先生故友日人梅屋莊吉所贈。1933年冬奉置於我校石牌舊址,1954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借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復由我校迎置於此。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謹記。」

文化大革命期間,孫銅像被認爲是「封資修」的產物。當時一批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認爲孫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極力要推倒其銅像。爲保衛銅像,中大學生日夜守護,才令銅像免遭劫難。

教研單位

學部與院系

中山大學在歷史上曾多次調整院系設置。自2022年底開始,中山大學實行「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40]當前,全校共有個67學院(直屬系、教學部等),分屬於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和醫學部等7個學部,並分設於5個校區(園)。[40][41]

Thumb
格蘭堂
Thumb
廣州校區東校園圖書館前地
Thumb
珠海校區的主教學樓
更多資訊 學院, 所屬學部 ...

附屬醫院

直屬附屬醫院

目前,中山大學共有10個直屬附屬醫院(不含分院)和9個非直屬附屬醫院。其中,直屬附屬醫院均爲中山大學醫學部組成部分。

更多資訊 附屬醫院, 創辦日期 ...

精神與傳統

校訓

1924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時孫中山親筆題寫了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校訓原文出自《禮記·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校訓一直爲中山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所沿用。

校歌

Thumb
懷士堂南面的校訓

國立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陳洪作曲,首任校長鄒魯作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校歌曾被長期棄用,直至80年代末期,中山大學重新採用原國立中山大學校歌,但將原歌詞「國父手創」改爲「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 儀行四方 民國基礎 大同梯航」四句改爲「博學審問 慎思不惘 明辨篤行 爲國棟梁」,將最後兩句「懿歟勉旃 勿墮勿忘」改爲「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現行版本中山大學校歌歌詞爲:

中山大學校歌
鄒魯 原詞;陳洪 曲;集體 改詞

在台復校國立中山大學沿用大陸時期原校歌,但因已經不在廣州,故將原詞首兩句改爲「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

校友之歌

中國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78級本科校友陳小奇於1999年爲母校75周年校慶創作了《山高水長》[42],因樂曲優美、歌詞溫馨,表達出校友對母校的感激和懷念,一經發布就在海內外中大校友中引起強烈共鳴,被廣爲傳唱和公認爲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43]。2009年,中山大學校友總會正式確認《山高水長》爲中山大學校友之歌[42]

文校中大,武校黃埔

1924年,「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爲應國民革命之需要,因而在廣州手創「文校」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武校」黃埔軍校(正式名稱爲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分別培育國家建設國民革命專門之政治和軍事人才,對中華民國歷史具有深遠影響。[註 7]

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0年在台灣高雄市西子灣重新開辦了國立中山大學,以視其在台復校[註 8]

更多資訊 創校, 復校 ...

中山大學模式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44]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45]

國立中山大學在成立之初有較爲明顯的「中山大學模式」。由於中大爲孫中山爲革命所創,多數早期中大學生皆加入中國國民黨,服膺三民主義黨綱,爲廣東革命政府服務。孫中山本人對此特點也予以首肯[註 10]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遂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多地設立中央級或地方級的」中山大學「,希望以此強化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訓政合法性[46]

更多資訊 創建, 首任校長 ...

不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政治化的高等教育成爲各高校的共同特徵,「中山大學模式」也因此不再爲中山大學獨有。特別地,進入21世紀之後,中山大學思想言論和學術討論空間逐漸寬鬆,校園自治活躍[47][48],中大師生也成爲多場平權運動[49]市民社會運動[50]的領導者和參與者。中山大學的這一特點,也其被戲稱爲「離北京太遠,離香港太近的自由」[51]。不過,中山大學的該狀況也被中國共產黨察覺。2017年中共中央第三巡視組專項巡視中山大學,其反饋意見稱中山大學「政治站位不夠高,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全面,辦學方向有偏差,意識形態領域問題較多」。[52]

師生概況

歷任校長

鄒魯顧孟余陳公博褚民誼經亨頤戴季陶朱家驊許崇清張雲金曾澄王星拱陳可忠李凡夫劉渠崔金錫李嘉人楊毅黃煥秋李岳生曾漢民王珣章黃達人許寧生羅俊高松等人曾先後擔任或代理中山大學校長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馮乃超梁未聞龍潛李嘉人崔金錫楊毅黃煥秋張幼峰黃水生許學強李延保鄭德濤陳春聲等人在1949年之後曾先後擔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著名校友

歷史名師

陳寅恪朱家驊史祿國金應熙馮友蘭傅斯年魯迅郭沫若趙元任顧頡剛閻宗臨李達周谷城俞平伯李金髮張江樹岑仲勉姜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陳序經商承祚王季思茅盾王力詹安泰鍾敬文黃現璠朱謙之丁穎蒲蟄龍高齊雲袁偉時朱熹平艾曉明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