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瑪舞 (維吾爾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吾爾族的薩瑪舞維吾爾語ساما ئۇسسۇلى‎,拉丁維文:Sama Ussuli)是由宗教祭祀儀式逐漸發展而來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薩瑪舞在維吾爾族聚居區均有都有流傳,在南疆地區尤為盛行。薩瑪舞主要在古爾邦節肉孜節等重大節日中進行,其中以在喀什市艾提尕爾清真寺前廣場的薩瑪舞活動最為典型,成千上萬同時起舞,場面宏偉壯觀。[書 1][書 2]2011年,薩瑪舞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快速預覽 薩瑪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 ...

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收錄有薩瑪舞的舞曲。

Remove ads

舞蹈歷史

起源

薩瑪舞最初是宗教祭祀中進行的儀式。[書 3]其起源主要有二說,分別為伊斯蘭教源流和薩滿教源流。[書 2][書 4]

伊斯蘭教源流

薩瑪舞源自伊斯蘭教的說法稱薩瑪舞之「薩瑪」源自阿拉伯語,含義有「天空」「天河」「歌樂」之意。薩瑪舞形成於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在喀什的傳播。蘇菲主義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就已有用跳神替代禮拜的行為。十二世紀時,蘇菲主義教團林立。教團間多有不同,但共同處便是狂熱的跳神儀式,同時或高聲,或默念,且不斷重複讚美安拉。蘇菲主義者艾哈邁德·亞薩維於此時在中亞建立的教團,其跳神儀式是模仿飛鳥的動作。隨著其教團前往新疆傳教,模仿飛鳥的儀式也被帶到新疆並流行。此後,模仿飛鳥特點的薩瑪舞,在喀什地區形成傳統儀式,並世代相傳。[書 2][書 3]

記載上,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十一所著《西域聞見錄》對蘇菲主義教徒有所記載「海蘭旦爾[a]……每逢八柵爾之期,或回子年間,輒聚數十百人,擊鼓跳舞,歌唱喊叫。」19世紀,穆薩·賽拉米所著《伊米德史》曾記載跳薩瑪舞的場景「在很大的音樂聲中,男女一起跳薩瑪舞。人們擺出各種怪相,大喊大叫。有的人像一個喝醉酒的人一樣,一會兒跌倒了,一會兒又了來。有呈昏迷之狀,嘴角都流出口水。他們將這種活動美其名曰為『享受』 ,還為其創作了『享受音樂』」。[書 2][書 4][書 5]

另外,維吾爾族的薩瑪舞與土耳其托缽僧舞蹈儀式的可能為同源異流,其動態形象、曲調風格皆不同。[書 6]

薩滿教源流

薩滿教源流的觀點為薩瑪舞是信仰薩滿教的維吾爾族先民將宗教活動結合於西域樂舞的產物。[刊 1][刊 2]回鶻汗國時期,薩滿教巫師在維吾爾先民回紇人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甚至會參與到國家決策之中。10世紀開始回紇人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從薩滿教等宗教中文化觀念和習俗得以保存。薩瑪舞已知最早記錄為喀喇汗王朝時期的長詩《真理的入門》,作者艾迪甫·艾合麥提·馬合穆提·尤格納克對與伊斯蘭教義相違背的薩瑪舞極為不滿,提到「哲人竟跳起歡快的薩瑪,手舞足蹈,禁止異教的人已無影無蹤,異端邪說卻猖獗風行」。[書 4]

葉爾羌汗國阿帕霍加時期,伊斯蘭教依禪派將薩滿教的「達罕」跳神活動基礎上創造出服務於依禪派的薩瑪舞。不過為了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將這種當地歌舞的名稱、形式均附會於源自阿拉伯。[書 4][書 6]到近代,在維吾爾人的分布區依然存在薩滿巫師「巴赫西」,會利用舞蹈皮爾「治病」。這些巫師「巴赫西」往往也是薩瑪舞能手。在一些傳統薩瑪舞場景中,依然存在薩滿教的文化遺存,如1950年代紀念阿爾斯蘭汗的活動中,在麻札處除跳薩瑪舞外,還保留有在樹杈上扎彩色布條等薩滿教文化遺存。[刊 2][書 6]

Remove ads

發展與現狀

1930年代以後,薩滿舞的宗教色彩開始減少,開始逐漸世俗化。至近現代,薩瑪舞成為維吾爾族群眾會在肉孜節古爾邦節等節假日集體跳的民間舞蹈[書 7]薩瑪舞在維吾爾族聚居區都有流傳,在南疆地區尤為盛行,尤其是以喀什市為中心,周圍的莎車縣疏勒縣伽師縣等縣市,及和田地區和田市等地。[書 1][書 8]

形式風格

傳統形式

傳統薩瑪舞風格上更加豪放、凝重、質樸。[書 4]傳統的薩瑪舞形式主要分為二[書 2][書 3]至三種[書 6]。其一為每年吾守月(伊斯蘭曆二月)、拜拉特夜(伊斯蘭曆八月十五日)等宗教節日或特殊日期,在聖者麻札跟隨鼓樂起舞,此種薩瑪舞帶有紀念、祈願的性質,舞者會沉浸於宗教情緒中,具體流程與第二種類似[b][書 2][書 4][書 6]

其二為「艾爾凱-薩瑪」活動,每周主麻日[書 2]聖紀節古爾邦節齋月等宗教節日或特殊日期[書 3],伊斯蘭教依禪會在其宗教禮儀舉辦場所「哈尼卡」或清真寺中,在依禪導師的主持下舉行宗教活動。[書 2][書 4][書 6][書 3]在活動中,參與者會向安拉祈禱,並會跳薩瑪舞直至力竭或天明。宗教活動中的薩瑪舞分為三種,分別是參與者跳舞時跟隨「阿皮孜」吟唱禱詞的「吾苛買特薩瑪」;一邊高呼「哦……安拉!」,一邊舞蹈的「捷黑力薩瑪」;口中默念「哦……安拉」並跳舞的「則克力薩瑪」。[書 3]也會按順序進行:開始時,由「阿皮孜」吟唱散板「吾苛買特」,參與者或祈禱,或懺悔,或哭泣。曲調進入「則克力」時,參與者開始有節奏的呼喊「啊」、「呵」、「哼」等襯詞。隨著節奏加快,參與者開始跳薩瑪舞。[書 2]女性依禪信徒「布維」會舉辦類似「吾苛買特薩瑪」的「吾苛力薩瑪」,且禁止男性觀看。[書 3][書 2]舊時也有吟誦則克力,跳薩瑪舞送葬的習俗。[書 2]

其三為宗教節日或特殊日期,在清真寺前廣場上眾人跟隨鼓樂起舞,這種薩瑪舞具有娛樂性。[書 6]另外,和田地區的蘇菲派捷斯迪耶教徒也會舉辦風格特點不同的「艾爾凱-薩瑪」活動。這種「艾爾凱-薩瑪」活動分為贊念與薩瑪舞兩部分,與其他地區的薩瑪舞不同,「艾爾凱-薩瑪」活動中的樂隊會用到手鼓達普巴拉曼彈撥爾都塔爾等樂器。樂隊圍成一圈,一邊演奏一邊吟唱,伴有有節奏的呼喊和哭泣。圈子內則會有5到6位信徒跟隨音樂跳薩瑪舞。[書 2][書 4][書 6][刊 3]

Remove ads

現代形式

音樂

薩瑪舞的音樂主要為鼓吹樂,一般由一面冬巴克(低音鐵鼓)、一至三對音高不同的納格拉(鐵鼓)、若干支蘇乃依(嗩吶)組成樂隊,也會有絲竹相和歌唱。納格拉所奏曲調節奏明快,音質渾厚;蘇乃依音調高昂,音色明亮。所用樂曲常見的節拍有2/4
4/4
7/8
5/8
拍。基本節奏類型有:2/4
大大 冬大|冬冬冬大 冬大||、4/4
大大 大大冬冬|大大 大大 冬· 冬大||等多種。不同的鼓手可以在基本節奏類型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多花樣的節奏。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曲被吸收其中,「穹乃額曼」中「穹賽勒克」和「第一麥西熱甫」等樂段便源自於此[書 1][書 3][書 2][書 6]舉辦薩瑪活動時,薩瑪舞樂隊往往處在清真寺頂、屋頂、高台等人群顯眼之處。[書 3]

形式

參與薩瑪舞的舞者並無人數限定,亦無年齡限制,參與者以鄉鎮的勞動者為主,性別以男性居多。參與者會穿著維吾爾民族傳統服飾。舞者們會在較為寬闊的廣場活動,如喀什市艾提尕爾清真寺前廣場。當音樂鼓點響起時,舞者開始進場,圍成大小、數量不等,里外數層的圓。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圓圈會增至幾十上百個,布滿整個廣場。大部分的舞者位置隨機,若有公認舞蹈高手,則會以其為中心。每個圈以單一性別為主。圓圈隨著舞蹈進行,會時而進出,時而按逆時針方向行進。同時,圓圈也會緩慢旋轉。舞蹈會持續十幾個小時,中途跳累的舞者可退出,新到的舞者會隨時加入。[書 2][書 1][書 8][書 9]薩瑪舞結尾常和歡快的「夏地亞納」結合而達到高潮並最終結束。[書 6]

動作

舞蹈動作較為單一,幾種節拍的音樂舞蹈動作一樣,基本動作以隨鼓點的「悠晃步」、「悠晃旋轉」為主。薩瑪舞動作整體統一,細節不同。不過,舞者們會統一在每小節第一拍冬巴克的鼓聲時跺腳。同時,跟隨納合拉鼓點,舞者的左右臂會依次平行向左、向右、舉起、向左右下方。舞者雙腳也會隨著鼓點時而跳起,身體旋轉半圈。動作四拍循壞一次。在前述動作基礎上,隨著鼓點的加快,發展有單步跳轉、擦地空轉、連續跳轉等技巧動作。薩瑪舞舞步穩健、紮實,舞蹈動作堅定有力。[書 2][書 10][書 3][書 9]也因為薩瑪舞的動作剛健,所以常常被視作編排男子舞蹈的基本素材。[書 2]

保護研究

200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布第二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薩瑪舞以「維吾爾族薩瑪舞」之名列為傳統舞蹈。[網 1]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薩瑪舞位列其中。[網 2]保護單位為喀什市文化館[網 3]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薩瑪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維吾爾族薩瑪舞民間舞蹈家阿布力米提·托乎提。[網 4]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後,三年內培養80名薩瑪舞骨幹,並以此培養超2千名學徒。[刊 4]

對薩瑪舞的研究方面,中國大陸到地方幾級政府組織對包括薩瑪舞在內的新疆傳統舞蹈歷史、現狀等方面的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後集結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中華舞蹈志·新疆卷》等資料、志書。[書 11][書 3][書 2]另也有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王昕在2010年代完成並出版學術專著《功修、祭儀、節慶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維吾爾族薩瑪舞研究》。[網 5]中國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新聞網等媒體也對薩瑪舞予以展示、報道。[網 6][網 7][網 8]

注釋

  1. 即蘇菲主義教徒。[書 4]
  2. 故也會和第二種被視為不同場合的同一種薩瑪舞。[書 2][書 3]

參考來源

書目
  1. 王文章.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上.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 140–141. ISBN 9787503952920.
  2. 李季蓮; 藍凡.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 編. 中华舞蹈志 新疆卷.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14: 95–98. ISBN 9787548606215.
  3. 中囯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 (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 北京: 中囯ISBN中心. 1998: 100–109. ISBN 9787507601381.
  4. 紀蘭慰; 邱久榮.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8: 230–233. ISBN 9787810561587.
  5. 苗普生. 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3: 417. ISBN 9787228169580.
  6. 羅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6: 423–439. ISBN 9787806677988.
  7. 張弛.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24: 117. ISBN 9787506895378.
  8.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 (編).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219–220. ISBN 9787566008152.
  9.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全>編委會 (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 上. 瀋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7: 522–523. ISBN 9787549712526.
  10. 裘柳欽.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教程.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370–372. ISBN 9787806675519.
  11. 吳新鋒; 李江傑.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23: 84–85. ISBN 9787507762167.
期刊
  1. 王泳舸. 萨玛舞探源. 西域研究. 1996, (01): 79–83. doi:10.16363/j.cnki.xyyj.1996.01.010.
  2. 徐雅文. 浅议维吾尔族“萨玛舞”源流. 課程教育研究. 2018, (13): 217–218. CNKI KCJY201813238.
  3. 張歡; 王建朝. 新疆和田十二木卡姆与伊斯兰教苏菲派捷斯迪耶支系仪式中萨玛舞蹈之关系探析. 西域研究. 2011, (01): 116–122. doi:10.16363/j.cnki.xyyj.2011.01.002.
  4. 努麗滿古·木沙. 活态的民间艺术——维吾尔族萨玛舞.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 (02): 130–131.
網站
  1. 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的通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2009-09-11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1-06-09 [2025-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27).
  3. 萨玛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5-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27).
  4. 阿布力米提·托乎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5-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28).
  5. 王昕著《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简介. 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 2018-03-26 [202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30).
  6. Sama dance: The 'high sky' dance. CGTN. 2022-09-29 [202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30) (英語).
  7. 黨曉波; 阿不力米提·阿不都薩拉木; 依拉木·木拉丁; 程林 等. 新疆喀什各族民众同跳萨玛舞庆古尔邦节. 中國新聞網·新疆. 2022-07-10 [202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30).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