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虞坂古鹽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虞坂古鹽道,又名虞坂、虞坂道、虞坂茅津道、鹽坂,是中國古代的一條重要運鹽道路,同時也被認為是「假道伐虢」和「伯樂相馬」的發生地。1956年道路被廢棄,20世紀80年代被重新發現。2013年,虞坂古鹽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虞坂古鹽道因其地處春秋時期虞國都城附近而得名。因其左右均為青石山體,整條道路橫截面形似石槽,故而又被稱為青石槽[1]:64-66。虞坂有史料記載的時間已達3300餘年,但其開鑿的確切年代沒有記載[a]。早期的虞坂距離較長,向南可以抵達茅津渡,向北可以通過王峪口,是一條自鹽池向今陝西、河南一帶運鹽的重要通道。此外,虞坂還被認為是「假道伐虢」典故中晉國向虞國所借用的通道[4],以及「伯樂相馬」的故事發生地之一[5]。但虞坂周圍地勢險峻,並不便於馬車通行。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時任河東巡鹽御史張士隆將虞坂左右鑿寬,並將山體坡度修緩[3]。1956年,虞坂的交通作用正式被現代公路所取代[2]。此後虞坂被逐漸廢棄,路基為雜草所覆蓋。20世紀80年代初,平陸縣文化館組織人力對虞坂進行了調查,經探明的虞坂長度達到8公里。2004年,虞坂古鹽道與鹽池禁牆合併列為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3]。2005年,虞坂的路面得以修復。2013年,虞坂古鹽道被單獨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起始時代被認定為西周[6]。
Remove ads
結構
虞坂古鹽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四州山北麓,全長8公里,寬2至4米。虞坂全線從從平陸縣張店鎮坪頭鋪下山,途徑兒女洞、鎖陽關、青石槽、伯樂識處、小鬼額頭、踏三迭浪、猴兒牙楂骨等地,至鹽湖區東郭鎮磨河村南山底。路面上留有大量車轍印和馬蹄印。[1]:64-66[7]:230[6]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