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中國雲南省的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map
Remove ads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仂語ᦈᦹᧈ ᦈᦹᧈ ᦵᦋᦲᧁᧈ ᦘᦱ ᦉᦱ ᦺᦑ ᧑᧒ ᦗᧃ ᦓᦱ國際音標[ʦɯ˧˥ʦɯ˧˥ʦəu˧ pʰaː˥˩saː˥tai˥˩ sip˥sɔŋ˥ pan˥˩naː˥˩]泰語จังหวัดปกครองตนเองชนชาติไท สิบสองปันนา ) ,簡稱西雙版納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南端。州境北面與普洱市毗鄰,西南與緬甸相連,東南與寮國接壤。地處橫斷山脈南段,北面臨哀牢山無量山,東西兩側為山地,中部為谷地盆地瀾滄江縱貫州境。全州面積19,096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30.14萬人,漢族人口比例約33%,傣族人口比例約25%,自治州首府駐景洪市

快速預覽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ᦈᦹᧈ ᦈᦹᧈ ᦵᦋᦲᧁᧈ ᦘᦱ ᦉᦱ ᦺᦑ ᧑᧒ ᦗᧃ ᦓᦱ Sipsong Panna 西雙版納州, 國家 ...
Remove ads

名稱

「西雙」(ᦉᦲᧇᦉᦸᧂ,數字式為᧑᧒)在傣仂語裡意思為十二,其中ᦉᦲᧇ音譯成「西」,意思是「十」,和漢語「十」同源;ᦉᦸᧂ音譯成「雙」,意思是「二」,和漢語「雙」同源。「版」(ᦗᧃ)是千的意思,與泰語 พัน phạn 及寮語 ພັນ phan 同源(另有說法為「版」意為「村莊」,與泰語 บ้าน bâan 及寮語 ບ້ານ bān 同源),「納」(ᦓᦱ)是一種田賦單位,「西雙版納」即一萬兩千塊田地,或直譯「十二千田」。故也有稱呼「十雙版納」、「十二版納」的[1],或簡稱「版納」。

亦有十三版納之稱[2]

歷史

西雙版納古稱勐泐,即傣仂居住的地方。據《泐西雙邦》(ᦟᦹᧉᦉᦲᧇᦉᦸᧂᦔᦱᧂ)記載,古代勐泐分為十二個邦(部落)。據《泐史》記載,1180年前後叭真(帕雅真)統一各部,建立「景曨金殿國[3],成為第一世召片領

西漢州境為哀牢地。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內附,漢朝析益州郡西置瀾滄郡,後改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270年),永昌郡改屬新置之寧州元康九年(299年)於今景洪市境置南涪縣東晉末至南北朝年間,中原王朝漸失去境內管治,後地入濮部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統一其它五詔,建立南詔國。南詔設銀生節度,今境屬茫乃道五代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傣族首領帕雅桑目底把轄地劃分為十二版納,稱「西雙版納」。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領帕雅真建立「景曨金殿國」,統治中心在勐泐,即今景洪市。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軍入雲南,「景曨國」內附。元貞二年(1296年)置徹里軍民府(治今景洪市)。泰定四年(1327年)改徹里軍民府為車里軍民府

洪武十五年(1382年),「景曨國」內附明朝,以其地置設車里軍民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車里軍民府為車里宣慰司,並冊封召片領為宣慰使隆慶四年(1570年)第二十四世召片領召應勐將三十多個「勐」合併成十二個「版納」:景洪、勐遮、勐混、勐海、景洛、勐臘、勐很、勐拉、勐捧、勐烏、景董、勐龍(「景」是城市,「」是壩子)。雍正七年(1729年)析車里宣慰司瀾滄江以東六個「版納」置普洱府乾隆元年(1736年),普洱府增領瀾滄江外六版納各土司。其中勐烏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依據中法《續議界務專條附章》為法國割占,併入法屬印度支那,今屬寮國豐沙里省。自此十二版納僅餘十一。

民國二年(1913年)析思茅廳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治今景洪市,隸滇南道(1914年改普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一區置車里縣(治今景洪市允景洪街道),第二區置五福縣(治今勐海縣勐遮鎮),第三區置佛海縣(治今勐海縣勐海鎮),第四區置臨江行政區(治今勐海縣勐往鄉),第五區置鎮越縣(治今勐臘縣勐捧鎮,1930年遷治今易武鄉),第六區置象明縣(治今勐臘縣象明彝族鄉倚邦村),第七區置普文縣(治今景洪市普文鎮),第八區置蘆山縣(今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鄉),皆屬普洱道;同年廢道制。1929年蘆山縣改名六順縣,省象明縣入鎮越縣;同年置第二殖邊督辦公署,各縣、行政區屬之。1932年省普文縣入思茅縣,改臨江行政區為寧江設治局。1934年五福縣改名南嶠縣。1938年撤銷第二殖邊督辦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以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置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42年改第四行政督察區,1946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各縣屬寧洱專區,次年改名普洱專區。1953年1月23日建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委託普洱專區領導。1954年撤銷各縣,改設景洪、勐海、勐旺、易武、勐捧、勐混、勐遮、勐養、勐臘、勐龍、勐阿、曼敦十二版納,均相當於區級,及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治今勐海縣格朗和鄉)、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區(治今勐海縣勐滿鎮)與易武瑤族自治區(治今勐臘縣易武鄉)。1956年6月廢除農奴制後,西雙版納自治區改設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由思茅專區領導。1957年7月,勐養、勐籠、勐旺3版納併入版納景洪,格朗和、布朗族2自治區與版納勐混、勐阿2版納併入版納勐海,版納曼敦併入版納勐遮,版納勐捧併入版納勐臘,易武瑤族自治區併入版納易武。1960年1月改各版納為景洪勐海勐遮勐臘易武五縣;同年9月將勐遮縣併入勐海縣,易武縣併入勐臘縣。1973年8月,西雙版納州與思茅地區分設,由雲南省直接領導。1993年12月,撤銷景洪縣,改設景洪市

原召景哈(外議事庭庭長)、召勐捧(勐捧土司)召存信(1928年—2015年)長期擔任自治區主席(1953—1955年)、自治州州長(1955—1992年)。第44代召片領刀世勛(1928年—2017年)後來成為學者。

Remove ads

地理

西雙版納是中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生物基因庫」、「植物王國桂冠上的一顆綠寶石」等美稱,擁有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

氣候

Thumb
哀牢山阻擋了南下的寒流。

西雙版納地處熱帶北部邊緣,北有哀牢山無量山為屏障,阻擋了南下的寒流;南面東西兩側靠近印度洋孟加拉灣,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氣流的影響,造成西雙版納氣候終年溫暖濕潤,無四季之分,只有乾濕季之別。乾季從當年11月到次年4月,濕季從5月至10月。全州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8.6~22.9℃之間。[4]

河流

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與寮國、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水路相連,是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植物

全州森林面積154.63萬公頃,有勐養、勐臘、勐侖、尚勇、曼稿、納板河流域6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2萬畝,其中70萬畝為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域內高等植物5000多種,其中特有植物153中,如望天樹紅光樹雲南肉豆蔻四藪木黃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等。瀕危植物134種,如西南紫微鐵力木雲南石梓雲南美登木等。眾多的植物種屬相互交錯生長,形成了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苔蘚常綠闊葉林、南亞熱帶針葉闊葉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複雜多樣的植被景觀。

在各種植物中,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全州有中草藥1724種,經過鑑定的有500多種。其中,有芳香健胃藥砂仁,健胃驅蟲藥檳榔,有製造國產血竭的主要原料龍血樹,製造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七葉一枝花,製造降壓靈的蘿芙木,製造奎寧金雞納樹[5]等等。在西雙版納這個「植物王國」里,水果資源、花卉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蔬菜植物也十分豐富。[4]西雙版納為亞洲大葉種茶原生地,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主要產地。[5]

Remove ads

動物

豐富的植物和溫和的氣候,是動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園,西雙版納有脊椎動物762種(其中陸棲脊椎動物539種),占該國脊椎動物類1/4;無脊椎動物3000多種,鳥類427種,占該國鳥類種數36%;哺乳動物108種,爬行野生動物74種,魚類100種,被譽為「動物王國」、「天然動物園」。在這些野生動物中,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就多達109種,不僅保存著中國最大的野生亞洲象種群,還較為集中地分布著野牛印支虎(又稱勐臘虎、孟加拉虎印支虎)、綠孔雀巨蜥黑冠長臂猿犀鳥 及僅產於此地的鼷鹿等珍稀動物。[4]

礦物

西雙版納州礦產豐富,擁有岩鹽、鐵、銅、錳、鈷、稀土(磷釔礦、獨居石)、褐煤、油頁岩、鉛、鋅、汞、鎢、金、高嶺土等礦產。[4]

生物多樣性

西雙版納的多樣生物種群在雲南和中國都占比很多。出於熱帶氣候和偏遠地區,許多物種直到最近才統計其中。除豐富的植物外,西雙版納還是最後幾頭仍在中國的亞洲象的家園,該物種甚至在幾百年前就游遍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們建立了保護區來保護大象,但這五十年來的天然橡膠種植園威脅了植物多樣性並完全摧毀了熱帶雨林,取而代之的是單一耕作巴西樹。

版納西番蓮是最近發現的一個西番蓮屬特有種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委員會 ...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西雙版納州下轄1個縣級市、2個

更多資訊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20] ...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1,301,407人[2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33,5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67,892人,增長14.81%,年平均增長率為1.39%。其中,男性人口為684,765人,占總人口的52.62%;女性人口為616,642人,占總人口的47.3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1.05。0-14歲的人口為228,963人,占總人口的17.59%;15-59歲的人口為906,398人,占總人口的69.6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6,046人,占總人口的12.7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5,021人,占總人口的8.07%。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12,550人,占總人口的47.0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88,857人,占總人口的52.93%。

民族和宗教

全州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39,036人,占33.7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62,371人,占66.2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98,605人,增長28.9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3.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69,287人,增長8.7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3.7個百分點。其中,傣族人口增加12,190人,增長3.8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66個百分點;哈尼族人口增加18,875人,增長8.7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個百分點。

西雙版納傣族自稱傣仂(ᦑᦺᦟᦹᧉ [tai˥˩lɯ˩]),說傣仂語

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版納,由於本地佛教傳統歷史悠久,並臨近寮國緬甸佛教國家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在這裡深入人心,處處可見類似東南亞風情的佛寺、佛塔,傣族和布朗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其他民族也有部分人信奉佛教。

更多資訊 民族名稱, 漢族 ...

文化

位於該州的六大茶山生產了部分20世紀最受矚目的普洱茶。

西雙版納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以其民俗、雨林、稀有植物和野生動物而知名。其主要旅遊景點包括勐侖熱帶植物園、曼飛龍佛塔(曼飛龍白塔)、景真閣、野象溝、甘蘭壩傣族村寨。[來源請求]

著名的傳統節日是哈尼族「嘎湯帕」節、基諾族「特懋克」節、瑤族「盤王節」、彝族「百詩佳」節和傣族新年(又稱潑水節)。而傣族新年每年的4月13日持續至15日,共3天。除了潑水節,它還有賽龍舟、孔明燈等其他活動。 [27]

著名景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和小吃

友好地區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