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譚延闓

中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谭延闿
Remove ads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寶璐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當年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

快速預覽 譚延闓, 中華民國第2任國民政府主席 ...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光緒五年(1879年)農曆十二月十四日(1880年1月25日),譚延闓出生於浙江杭州。父親譚鍾麟曾任清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1]:5,並在兩廣總督任內鎮壓1895年孫中山第一次廣州起義

延闓自幼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譚鍾麟官高位顯,規定延闓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還要練寫歐陽詢顏真卿大楷小楷毛筆字。11歲學八股文學,曾以文章,獻清德宗帝師翁同龢,同龢覽後,稱「訪文卿,見其第三子,秀發,年十三,所作制義奇橫可喜,殆非常之才也。」[2]

光緒廿八年(1902年)譚延闓在長沙參加鄉試,成績為湖南第九十九名舉人[1]:4,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開封會試第一名,成為中國最後一個會元,亦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餘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試位列二甲三十五名[3]。後以進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選庶吉士散館翰林院編修。譚延闓和譚嗣同陳三立並稱「湖湘三公子」[1]:6

Remove ads

預備立憲時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君主立憲制宣統元年(1909年)舉為湖南咨議局議長,成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

辛亥革命時期

Thumb
中年時期的譚延闓

辛亥革命時投入革命黨,長沙光復後,革命黨人湖南都督焦達峰梅馨殺害,隨後譚被舉為湖南軍政長官和湖南參議院議長,後三任湖南都督

民國元年(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黨支部部長。

二次革命時期

1913年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凱免職,判刑4年。袁世凱赦免譚延闓,但不准他回鄉;譚只好在青島租界上海租界過著流亡生涯[1]:9

洪憲帝制時期

護國戰爭爆發,湖南將軍湯薌銘被迫於1916年5月29日宣佈獨立,他卻在7月5日逃離長沙,湖南省內雖曾推舉劉人熙為都督,但無法維持治安[4],8月3日,譚延闓被任命為湖南省長兼署督軍[5],收拾亂局,試圖將湘軍裁減一半,興辦實業和教育。

護法運動時期

1917年7月1日,張勳擁溥儀復辟遜清小朝廷雖授譚延闓湖南巡撫,但他支持共和,反對復辟。段祺瑞成功鎮壓張勳後,便著意處理兩廣「自主」問題。8月6日,段祺瑞任命傅良佐為湖南督軍,譚延闓於8月10日向陸榮廷求援[6]。不久傅良佐又撤除林修梅劉建藩軍職,林、劉二人便在湘南獨立,引發護法戰爭。因不信任譚延闓,段祺瑞政府於10月9日命周肇祥為署理湖南省長,替代譚延闓[7],因此譚延闓離開湖南往上海。11月15日,傅良佐與周肇祥逃離湖南[8][1]:11,段祺瑞辭職,代總統馮國璋便於12月7日再次任命譚延闓為省長兼署督軍[9],可是他卻不肯回任[10]。1918年夏,因吳佩孚請求南北罷戰,譚延闓代表廣州軍政府回到湖南接洽吳佩孚[11]

安福國會時期

1918年3月,張敬堯被任命為湖南督軍,因為非作歹激起「驅張運動」,1920年6月撤離湖南,其弟張敬湯被殺[1]:11。張敬堯因治理無方,激起民眾驅張。毛澤東因為沒有任何派系和既得利益,在《湖南改造促成會復曾毅書》、《湖南建設的根本問題》等文章裡,主張湖南獨立:「吾人主張『湘人自決主義』,其意義並非部落主義,又非割據主義,乃以在湖南一塊地域之文明,湖南人應自負其創造之責任。……湘人自決主者,門羅主義也。湖南人者湖南人之湖,湖南人不干涉外省事,外省人亦切不可干涉湖南事。」[12]之後譚延闓再任湖南督軍,提倡聯省自治,反對武力統一中國

直皖戰爭時期

1920年8月16日,譚延闓通電呼籲各省自行憲政[1]:12。10月4日,湖南各界聯合會呼籲譚延闓召集制憲會議,10月10日毛澤東的朋友和盟友彭璜在湖南商會等支持下要求《湖南憲法》大遊行,直到譚延闓表示同意召開「人民制憲會議」,才解散示威群眾[1]:13。1920年11月7日,程潛部下湖南第六區(醴陵)守備司令李仲麟等發動「平江兵變」,以士兵「鬧餉」為名槍殺了譚派軍官蕭昌熾,11月22日通電要求譚延闓下台,同時兵逼長沙[13]。11月23日譚延闓宣布辭職,離開湖南,轉赴上海。譚延闓決定讓位給趙恆惕,趙大體維持譚延闓之政策[1]:14。12月11日,趙恆惕宣布成立根本法籌備處,12月21日通電各省聯省自治[1]:15

東征戰爭時期

1922年重新加入中國國民黨[14],隨孫中山廣州大元帥府內政部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15]

北伐戰爭時期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1926年,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7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

寧漢分裂時期

1927年任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擔任主席)。

南京政府時期

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10月轉任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去世

1930年9月22日病逝南京,葬於紫金山中山陵旁。

紀念

譚延闓墓蔣中正為其墓碑題詞,墓碑正面原陰刻有蔣中正手書,右上為一列小字「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四日」,正中上半部並刻兩列小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行政院院長前國民政府主席」、下半部大書「譚公延闓之墓」,左下角署「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敬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碑上的文字被全部磨去,由時任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的高藝林改題為「靈谷深松」四字。

家庭

書法

譚延闓的字(外部圖片)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字的大家。顏楷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復興。但清代書法家多數還是寫行書草書篆書隸書也頗有好手,只是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學顏體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不若顏魯公之靈妙。南京中山陵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及其落款「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即為譚延闓所題。譚延闓被列為「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即楷書譚延闓、草書于右任隸書胡漢民篆書吳敬恆

評價

章太炎《章炳麟對於南省四督之月旦》:「進士出身,學問冠於四督,乃文人而非武人,人物頗好,可適爲國會議長。」[17]南省四督指江西都督李烈鈞、湖南都督譚延闓、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四人於1913年5月共同反對善後大借款,章太炎即評於此事發生後。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