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諾斯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斯猪笼草
Remove ads

諾斯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northiana)是馬來西亞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3],分布於海拔0至500米的地區。諾斯豬籠草得名於它的發現者——瑪麗安娜·諾斯。諾斯豬籠草是豬籠草屬最為著名的物種之一,在19世紀後半葉它被當作沙勞越特有植物的一個代表。[4]

快速預覽 諾斯豬籠草,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植物學史

諾斯豬籠草最先由瑪麗安娜·諾斯帶入科學界,她也將馬來西亞沙勞越州石隆門縣的植株引入種植。哈里·維奇認定這是一個未描述的物種,並派查爾斯·柯蒂斯採集標本,並將諾斯豬籠草的種子寄回英國。1881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用瑪麗安娜·諾斯的名字命名了諾斯豬籠草。[1]1876年,「M.North s.n.」號標本,即諾斯豬籠草的模式標本被採集於縣內的燕窩山Jambusan。其存放於英國皇家植物園[1][5]

瑪麗安娜·諾斯的自傳《快樂一生的回憶》Recollections of a Happy Life第一版的封面即是一幅鎏金的諾斯豬籠草作品。她對發現諾斯豬籠草這樣寫道:[注 1][6]

Thumb
瑪麗安娜·諾斯的諾斯豬籠草繪畫作品,使其下位籠及上位籠

諾斯豬籠草的模式描述發表於《園丁紀事》中,並進一步闡述了諾斯豬籠草的發現:[注 2][7][8]

瑪麗安娜·諾斯所畫的諾斯豬籠草作品現陳列於英國國家植物的瑪麗安娜·諾斯畫廊(Marianne North Gallery)中。[9]

在發現諾斯豬籠草後的數十年間,諾斯豬籠草出現在各大植物學出版物上。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在1882年的一期《園丁紀事》中堅信諾斯豬籠草是血紅豬籠草N. sanguinea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自然雜交種[注 3][10]

當發現婆羅洲並不存在血紅豬籠草後,學者們就意識到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的雜種假說是完全錯誤的。[11]1884年,愛德華·奧古斯特·馮里格爾在《Gartenflora》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諾斯豬籠草的短文。[12]1895年,君特·貝克·馮·曼那哥塔-勒馳奈在其1895年的專著《豬籠草屬》中描述了將一種豬籠草命名為偽豬籠草N. spuria[2]該名稱為不合法名,現在被認為是諾斯豬籠草的同物異名[5]雅各布·海斯伯特·博爾拉吉(Jacob Gijsbert Boerlage)在其1900年的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植物指南》Handleiding tot de kennis der flora van Nederlandsch Indië中將諾斯豬籠草的學名「N. northiana」錯印為「N. nordtiana」。 [13]其為印刷錯誤。[5]

1908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在其專著《豬籠草科》中對豬籠草屬進行修訂時,也對諾斯豬籠草進行了分類處理,並提供了諾斯豬籠草的修訂描述。[9]

Thumb
R·傑瑞-迪斯洛吉斯1903年的一篇文獻中的美麗諾斯豬籠草下位籠的外側觀[14]

1909年,R·傑瑞-迪斯洛吉斯(R. Jarry-Desloges)描述了諾斯豬籠草的一個變種——美麗諾斯豬籠草Nepenthes northiana var. pulchra[5][15]其顏色鮮艷,捕蟲籠為紫紅色,唇有更醒目的紅黃條紋。相比之下,原變種的捕蟲籠多為黃色,並帶有棕色或紅色的斑點。[14]但美麗諾斯豬籠草現已不被認為是有效的分類。[16]

Remove ads

下延豬籠草

1925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描述了下延豬籠草N. decurrens)}}。[17]該描述基於由約翰·休伊特於1907年9月採集於美里峇南河的「Hewitt 100」號標本。[18]其與諾斯豬籠草的模式標本一樣,都存放於英國皇家植物園[5][17]

B·H·丹瑟在其1928年的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認為這兩個類群是不同的物種,但仍不確定。[注 4][注 5]他對其分類處理這樣寫道:[注 6][11]

之後的學者已不認為這些區別足以將其作為一個物種,所以下延豬籠草被視為是諾斯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19][20][21][22]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Thumb
具下位籠的諾斯豬籠草蓮座狀植株

諾斯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長達10米,直徑寬至15公釐,呈圓柱形至三稜柱形[23]節間距可長達25公分。[21]

諾斯豬籠草的葉片紙質,薄[3]無柄至具小葉柄。葉片呈長圓形倒卵形,可長達40公分,寬至10公分。葉尖急尖漸尖葉基。葉基半抱莖下延成一對翼。中脈兩側各有4條縱脈羽狀脈不明顯。葉片下表面約有20至60個蜜腺。[11]籠蔓可長達100公分。[21]

Thumb
Thumb
諾斯豬籠草的下位籠,可高達40公分(左)及其典型的上位籠(右)

諾斯豬籠草的下位籠通常為卵形,偶爾上部為圓柱形。[21]諾斯豬籠草是豬籠草屬中捕蟲籠較大的一種,其高達40公分[7],寬至15公分[21]。個別特別大的下位籠的容積可超過1品脫(946毫升)。[24]腹面的籠翼不寬於15公釐。[21]內表面蠟質區稀少。[25]籠口為卵形,傾斜。唇兩側擴展,可寬至25公釐,邊緣常為波浪狀。內緣具短小但明顯的唇齒。籠蓋為卵形至長圓形,無附屬物,具急尖。籠蓋基部的後側有一根不分叉籠蔓尾,可長達20公釐。上位籠的形態與下位籠類似,但呈漏斗狀。籠翼常保留,但也可能縮小為一對隆起。[21]

諾斯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60公分,花序軸可長達40公分。通常雄性的花序較短。每根花梗帶兩朵花,可長達50公釐。

諾斯豬籠草的種子與其他豬籠草一樣為梭狀,兩端有兩個木質的附屬物,中部為巨型的胚。這樣的結構使得種子可以隨風播撒但又不至於飛得太遠而飛到不適宜生長的地方。[21]一項對來自同一副標本(J.H.Adam 2378,採集於海拔30米處)花粉大小的研究顯示,其120粒花粉的平均直徑為29.8微米(標準誤=0.4,變異係數=6.0%)。[26]

諾斯豬籠草無明顯的毛被,整個植株幾乎無毛。[21]

諾斯豬籠草的莖和葉片為淺綠色,捕蟲籠為綠白色,並具大量紅色斑點。唇為白色至紅色,且具深色條紋。[21]

生態關係

Thumb
生長於石灰岩壁上的諾斯豬籠草,攝於石隆門

諾斯豬籠草是沙勞越古晉省[4],特別是石隆門附近的山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分布於海拔0至500米的石灰岩基質地區。[21]

諾斯豬籠草一般生長於近乎垂直的石灰岩壁上,並有水浸潤。[27]少見於一些小山丘的次級植被中。[21]其與其他石灰岩基質植物同域分布,如勞氏箭葉海芋Alocasia longiloba var. lowii[28]

根據2000年的評估,諾斯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易危[27]這與查爾斯·克拉克在1997年的非正式評估一致。[21]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則將其列為瀕危[29]

原生地的採石活動已破壞了幾個存在諾斯豬籠草的山丘。[21]另外,諾斯豬籠草的自然種群還遭受著過度採集的威脅。[24]諾斯豬籠草具體極高的商業價值,使其倍受植物收藏家青睞。[30]安西婭·飛利浦安東尼·蘭姆在其1996年出版的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中這樣寫道:「過度的採集使得諾斯豬籠草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7]儘管如此,因採集者無法觸及大部分餘下的植株,所以諾斯豬籠草在短時間內似乎是安全的。[21]

Remove ads

相關物種

諾斯豬籠草與產於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石灰岩山上的馬普魯山豬籠草N. mapuluensis十分相似。[31]雖然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大,但仍有一些穩定的差異可將其區別開來。與諾斯豬籠草相比,馬普魯岩山豬籠草攀援莖上的葉片更接近於線形,捕蟲籠的顏色更深,且上位籠更窄。[21][28]值得注意的是諾斯豬籠草只分布於沙勞越的石隆門縣,與馬普魯岩山豬籠草的分布地相隔數百公里。

諾斯豬籠草與大型平庸豬籠草N. macrovulgaris相比[23][32],它們具有形狀相同的葉片和葉柄,不同之處在於諾斯豬籠草的攀援莖為三稜柱形,而大型平庸豬籠草為圓柱形。此外,後者葉柄的基部不下延。[21][23]

胡瑞爾豬籠草N. hurrelliana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表面上也與諾斯豬籠草有些類似,但它們更小型,顏色也沒有這麼鮮艷。[4]

自然雜交種

Thumb
Thumb
Thumb
雪線豬籠草的上位籠(左),石龍門豬籠草的上位籠(中),及奇異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上位籠(右)

已發現了三種關於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16]

白環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雪線豬籠草由於諾斯豬籠草分布局限,僅生長在沙勞越石隆門的少數地區,所以雪線豬籠草更為罕見。白環豬籠草N. albomarginata在雜交中很強勢,使得與諾斯豬籠草雜交的後代完全失去了寬大的唇。其捕蟲籠為窄漏斗形,籠身為奶油色至暗紫色,並具紅色或黑色斑點。[4][33]

小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石隆門豬籠草的形態表現為其親本的中間型。它繼承了小豬籠草N. gracilis喜攀爬的特徵,但其葉片和莖又相當的大型。此外,它還繼承了諾斯豬籠草捕蟲籠的形態特徵。特別是唇比小豬籠草要寬,並具有紅色的條紋。其捕蟲籠可高達15公分,為暗綠色至紫紅色。[34]

石隆門豬籠草與親本一樣,是一種低地豬籠草,存在於海拔約100米的地區。它常陸生於特有諾斯豬籠草的石灰岩基質山丘附近的沼澤地區。

石隆門豬籠草十分罕見,僅發現過少量植株,都來源於同一原生地。

奇異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奇異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mirabilis × N. northiana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自然雜交種,僅發現於2007年。[35][36]

種植方法

想要種好諾斯豬籠草相當困難,現在的諾斯豬籠草雖然並不是特別昂貴,卻在種植者間它以難種出名。[37][38]因此,其在17世紀引種後不久就消失於歐洲園藝界。[3]有一段時間內,人們猜測諾斯豬籠草必須扎根於石灰岩基質中才能健康生長,但事實並非如此。[38]諾斯豬籠草需要一個少光照的環境,陽光直射會使得葉片上出現褐色的壞死斑點,並使捕蟲籠生長減緩或停止生長。諾斯豬籠草對空氣相對濕度很敏感,需要種植於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在天氣較為溫暖的條件下,諾斯豬籠草擁有著相對較快的生長速度。[3][38]

彼得·達馬托在專著《薩維奇花園》一書中寫道,泥炭泥炭蘚會阻礙諾斯豬籠草的生長。他認為使用兩份粗蛭石、一份珍珠岩、一份浮石和一份河沙組成的混合基質更有利於諾斯豬籠草的生長。[39]其他種植者也報道了一些明顯無必要的基質配方。[38]

注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