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鱲角
香港大嶼山的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赤
地名源由

此島於十六世紀初已命名為赤鱲洲,相傳是由於該島黃土處處,植物稀疏,似人體赤露上身,廣東話俗稱「打赤肋」。「赤肋」與「赤鱲」粵音相近,因而得名。另一說則認為其島的漁民能捕捉到許多赤鱲(魚類),又可能是島形似赤鱲魚而得名。以前英文地圖亦以 Chu Lu Kuk、Chu Lu Kok 和 Chu Lou Kok 別稱。
地理
興建赤鱲角機場前,赤鱲角島長約4公里,最寬處約1.5公里,土地面積約2.8平方公里。島上的最高點是島西部的虎頭山(海拔121米),島上另一個高點為虎頭山東面之海拔100米高地。兩高地之間,隔著沿赤鱲角斷層發育的兩個河谷:一個向北流入深灣;另一個向南流入虎地灣。赤鱲角全島多山,地形陡峭,僅有小片平地位於北部深灣和南部虎地灣,兩者均為溪流入海的小型三角洲[2]。
全島以細粒和細粒至中粒花崗岩基岩為主,隸屬南丫花崗岩套(Lamma Suite)[3]。該岩套由中侏羅紀至白堊紀的岩漿活動形成,其後被大量石英脈及斑狀流紋岩的岩脈入侵及切割。島上石英脈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島北部[4]。
島上最重要的構造為切割島中心的赤鱲角斷層,採南北走向,從虎地灣伸展至深灣。大部分地區由較淺層的風化層覆蓋。土壤侵蝕在陡峭山坡上頗旺盛,在高地上形成沖溝及突石[5]。
興建新機場時,赤鱲角大部分土地被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旁的觀景山和白沙咀;填海壙充約10平方公里後,成為香港國際機場。另外赤鱲角西南方的欖洲於填海時,與赤鱲角連體。
2011年因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始在赤鱲角島的東南面填海,以興建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綫,其中包括赤鱲角路及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長堤。工程落成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約1.3平方公里[6]的面積納入赤鱲角的一部分[1]。
現在赤鱲角島的總面積達20.64平方公里[1],島長約8.8公里,最寬處約5.2公里,僅次於大嶼山和香港島,超越南丫島成為香港第三大島。
氣候
Remove ads
歷史
赤鱲角歷史悠久,文物十分豐富,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島上活動;歷經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以至1990年代初,一直有人在島上聚居。島上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先民遺物,也曾出土過唐代灰窰。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亦可能有冶鐵工業。於赤鱲角蝦螺灣,曾被發現元朝時期的鑄爐十三座。[8]現今為香港國際機場古窯公園。早在1970年代末期,考古人員已在島上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到1990年,由於要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於是便進行全面性的發掘工作。出土大量的考古遺物,為研究該島的歷史提供寶貴的資料。
赤鱲角於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到了1970-80年代,島上最大聚落位於虎地灣及深灣。虎地灣位於島南部,為溪口三角洲,農業發展較好[9]。深灣因為島北部有半島向東北延伸,在其東部形成一個深灣而得名。
來往青山灣與東涌的街渡在停辦前,中途會停靠南部的虎地灣和北部的長沙欄,是島民外出唯一公共運輸。除上述兩個海灣外,部份海灣如蝦螺灣也有民居[2]。
虎地灣和深灣之間的山㘭是來往赤鱲角南北部的交通孔道,居民被遷走前,設有赤立角公立學校,由福光建築承建,費用三萬餘港元,來自政府資助及村民集資。虎地灣有基督教浸信會營舍。1963年,基督教福利救濟會在虎地灣興建村屋,供內地逃港難民定居開墾,第一批石屋共8間,供16伙人居住。[10]
- 採石業
赤鱲角島主要由兩組岩石構成:西半部的赤鱲角花崗岩(Chek Lap Kok Granite)及東半部的大嶼山花崗岩(Lantau Granite)。整個島以侏羅紀至白堊紀的細粒和細至中粒花崗岩為主,為採石業提供石源[11][12]。可考證的赤鱲角採石業始於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期,集中於該島北海岸的深灣和廟灣。除本地銷售外,石材據說遠銷至廣州作建築用途[13]。在廟灣有一所於1823年建造的天后廟,完全採用本島花崗岩石材建造。該所全花崗石天后廟於興建新機場時拆走,並於東涌道赤鱲角新村村口重建。
- 採沙業
採沙業最早於1960年代在大嶼山北部進行。對比1905年繪製的地圖所顯示的海岸線,可證明在赤鱲角虎地灣曾有大規模的挖砂作業[14]。
- 高嶺土和石英採挖
高嶺土和石英砂採挖主要在島的北部進行。Lantao Island Mining Co. Ltd 於1981年至1988年間,在虎頭山西北山麓至海濱地方以水力開採法(hydraulic mining)開採石英砂,其中兩年也有開採高嶺土。該公司之採礦執照於1988年到期後,礦場即被廢棄。另外 Tin Bo Mining Development Corp 於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也曾在島北部的深灣以東開採高嶺土和石英砂[14]。
- 灰窯業
在深灣和過路灣的考古發掘證明當地在約1,000年前唐朝時有活躍的製石灰業。虎地灣海灘上也發現用來生產石灰的窯爐,材料可能是從海灘沉積物或潮間帶收集的貝殼和珊瑚。
Remove ads
島上建築及設施
赤鱲角現時的設施主要是和航空有關的,當中最主要的是香港國際機場、民航處及香港機場管理局。不少航空公司亦在島上設立辦事處和後勤設施,如國泰航空設置國泰城為其總部;也有航空配套設施如燃油庫、空運貨站、航饍公司等。其他旅客出入境設施包括海天客運碼頭(只限機場旅客使用)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另外亦設有警署、消防局(包括機場消防隊轄下機場南消防局和機場中消防局),保障島上旅客和建築安全。
島上亦有兩間酒店,分別為富豪機場酒店和香港天際萬豪酒店,以滿足旅客需要。東北面亦設有亞洲國際博覽館,提供會議、展覽及活動場地,亦有不少中外歌手在此舉辦演唱會。島上曾設有航天城高爾夫球場,隨航天城擴建而結業。
同時為保存島上古蹟,島上設有香港國際機場古物園和香港國際機場古窯公園。
未來發展
赤鱲角未來主要發展和香港國際機場有關,其中包括在機場島北部填海以興建機場第三跑道,在島的東部擴建航天城,當中包括興建一個面積達二十萬平方米的商場。
曾經存在的海灣

赤鱲角曾為一個小島,因此周邊都有海灣。在進行香港國際機場填海工程後,大部份海灣基本上已經消失,加上其後興建港珠澳大橋連接路,現大致上只保留過路灣的天然海灣。
- 過路灣(仍存在)
- 灰窯灣
- 廟灣
- 蝦螺灣
- 長沙瀾
- 樹糧灣
- 虎地灣
- 深灣村
交通
機場路、北大嶼山公路及青嶼幹綫於1997至98年間通車,連通赤鱲角及荃葵青港九市區。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屯赤隧道)於2020年通車,連接島上東北部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屯門望后石,方便車輛來往新界西北及赤鱲角[15]。此外,區內的赤鱲角南路是唯一連接赤鱲角及鄰接的東涌新市鎭之道路。
圖片

參考文獻
參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