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亞洲西部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拉伯語:الإمارات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英語:The United Arab Emirates)[8],簡稱阿聯(阿拉伯語:الإمارات,英語:The Emirates),是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南的一個聯邦制君主國,成立於1971年,1972年形成現有版圖,總面積約83,600平方公里。其由阿布達比、沙迦、杜拜、阿吉曼、富吉拉、歐姆古溫、拉斯海瑪七個大公國組成,在陸地上與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接壤,隔海與伊朗和卡達相望,扼守波斯灣、阿曼灣及荷姆茲海峽。
該國首都為阿布達比,也是境內最大部族大公國阿布達比大公國的首府,最大城市為杜拜,通用的英文縮寫為UAE。阿聯的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英語在國內也相當普及。
Remove ads
歷史

出土的石器工具表明,約12.7萬年前就有人類自非洲遷徙至此並定居;而在阿拉伯海岸發現的一件用於屠宰動物的石器表明,該地可能早在13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此後,該地區與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以及印度河文明建立了活躍的貿易聯繫。這種聯繫逐步擴大,可能受到哈賈爾山脈銅礦貿易的推動,該貿易大約始於公元前3000年。
蘇美爾文獻中曾提到「馬乾文明」,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其範圍包括今阿聯和阿曼。
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該地區經歷了六個不同階段的人類定居文化,各階段均具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包括:
- 哈費特時期(Hafit period,約公元前3200年至前2600年);
- 烏姆·安·納爾文化(Umm Al Nar culture,約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
- 瓦迪·蘇克文化(Wadi Suq culture,約公元前2000年至前1300年)。
此外,從公元前1200年至伊斯蘭教傳入之間,該地區還歷經三個鐵器時代及姆萊哈時期(Mleiha period)。其間,該地區曾被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等外來勢力占據。隨著坎兒井灌溉系統的發展,農業和定居聚落不斷增多,出現了防禦性聚落和大規模的畜牧活動。
Remove ads
一般認為伊斯蘭教傳入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過程始於公元630年,當年先知穆罕默德致信阿曼統治者,促使一批地方首領前往麥地那接受伊斯蘭教並皈依,隨後他們領導了一場反抗當時統治沿海地區、不得人心的薩珊王朝的起義並獲得成功。
穆罕默德去世後,波斯灣以南的新興穆斯林社群面臨瓦解風險,一些地區發生了反對穆斯林領袖的叛亂。於是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派軍隊自麥地那出發重新征服該地,這一系列戰役被稱為「叛教戰爭」(Ridda Wars),其中在迪巴戰役(Battle of Dibba)中據稱有多達一萬人喪生。此次戰役確保了哈里發政權的完整,亦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新興的正統哈里發(Rashidun Caliphate)政權。
公元637年,朱爾法爾(Julfar,今屬拉斯海瑪地區)成為一個重要港口,是穆斯林征服薩珊帝國時的軍事集結地。艾因/布賴米綠洲(Al Ain / Buraimi Oasis)一帶在當時被稱為圖阿姆(Tu’am),是連接沿海與阿拉伯內陸的駱駝商道的重要驛站。
阿聯境內最早的基督教遺址是在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的,它是一處位於如今的薩巴尼亞斯島(Sir Bani Yas Island)的修道院遺址,可追溯至公元600年左右。該教堂被認為屬於景教(Nestorian)教派,建於公元600年,約於750年和平廢棄。該遺址是阿拉伯半島基督教歷史的重要物證,學界普遍認為基督教曾在公元50年至350年間沿著商道傳入阿拉伯地區。到公元五世紀,阿曼已有主教設立,最後一位主教為公元676年的埃蒂安(Etienne)。
阿拉伯半島嚴酷的沙漠環境孕育了「多能部族人」(versatile tribesman)的生存方式。這些游牧部族通過畜牧、農業和狩獵等多樣化手段維持生計。季節性的遷徙不僅常常引發部落間衝突,也促使他們建立季節性或半季節性的定居點和中心。這些部落最終演變為多個部族聯盟,其名稱至今仍為現代阿聯人所承襲,包括:
- 阿布達比(Abu Dhabi)、艾因(Al Ain)、利瓦(Liwa)以及西海岸的巴尼亞斯(Bani Yas)與阿布法拉赫(Al Bu Falah)部族;
- 內陸地區的達瓦希爾(Dhawahir)、阿瓦米爾(Awamir)、阿里(Al Ali)與馬納希爾(Manasir)部族;
- 東海岸的沙爾基因(Sharqiyin)部族;
- 北部的卡瓦西姆(Qawasim)部族

隨著歐洲殖民帝國的擴張,葡萄牙、英國和荷蘭勢力相繼進入波斯灣地區。到18世紀,巴尼亞斯聯盟成為今天阿布達比地區的主導力量,而北部的卡西米部族(Al Qasimi,又稱 Al Qawasim)則控制了海上貿易。葡萄牙人在沿海城鎮保持影響力,尤其是16世紀在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帶領下對東海岸各地(如馬斯喀特、蘇哈爾、豪爾費坎)的血腥征服之後,陸續修建了多個堡壘。

波斯灣南岸當時在英國人眼中被稱為「海盜海岸」(Pirate Coast),因卡瓦西姆聯盟的船隻自17世紀起經常襲擾懸掛英國旗幟的商船。對於「海盜」的指控,當代阿聯歷史學家,包括沙迦現任大公蘇丹·阿勒卡西米在其1986年所著《海灣阿拉伯海盜神話》一書中予以質疑。


為保護英屬印度的貿易路線,英國多次對該地區發起軍事行動,其中包括1809年與1819年的波斯灣戰役取得巨大成功。1819年戰後,英國與多個地方統治者簽署了《海事停戰協定》(Maritime Truce),由此「停戰諸大公國」(Trucial States)一詞逐漸確立。此後,英國於1843年簽署進一步協議,並於1853年締結《永久海事停戰協定》(Perpetual Maritime Truce)。至1892年,又簽署了「專屬協定」(Exclusive Agreements),將停戰諸大公國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根據1892年條約,各大公承諾不得將任何領土出讓給英國以外的國家,也不得與其他外國政權建立外交關係,除非得到英國同意。作為交換,英國承諾保護海岸安全,並在陸地遇襲時提供援助。英國在海上的巡邏確保了珍珠採集船隊的相對安全。然而,由於英國禁止奴隸貿易,一些大公和商人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收入來源。
1869年,庫拜賽特(Qubaisat)部族在霍爾阿達伊德(Khor Al Adaid)定居,試圖爭取鄂圖曼帝國的支持。當時阿布達比對該地提出主權主張,並獲得英國支持。1906年,英國政治駐紮官珀西·考克斯正式致函時任阿布達比大公扎耶德·本·哈利法·阿勒納哈揚,確認霍爾阿達伊德屬於阿布達比大公國。
19世紀至20世紀初,珍珠產業在波斯灣地區興盛一時,為當地人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收入與就業機會。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該產業造成重創,隨後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人工養殖珍珠的問世,幾乎徹底摧毀了這一傳統行業。到二戰結束後,隨著新獨立的印度政府對進口珍珠徵收重稅,殘餘的珍珠貿易也最終凋零,停戰諸大公國因此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
1922年,英國政府要求停戰諸大公國各大公承諾,在未經英國同意的情況下,不得與外國公司簽署任何資源開發協議。彼時,英國已意識到該地區可能蘊藏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在波斯(今伊朗)1908年和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1927年發現石油之後,英國主導的伊拉克石油公司開始關注阿拉伯灣一帶。
當時,英伊石油公司(後更名為英國石油公司,即BP)持有伊拉克石油公司公司23.75%的股份。自1935年起,當地大公開始將陸地石油勘探特許權授予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代表伊拉克石油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石油特許公司」簽署了首份協議。然而,由於受到「紅線協定」的約束,英伊石油公司無法單獨在本地區開展業務,必須通過伊拉克石油公司合作。
儘管這些協定帶來了有限收入,對珍珠貿易崩潰後的經濟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但真正的大規模石油產出仍未實現,令統治者對比鄰國家的油氣財富心生渴望。1950年,伊拉克石油公司的運營公司海岸停戰石油開發公司在阿布達比的拉斯薩德爾(Ras Sadr)鑽下首口深達13,000英尺(約4,000公尺)的鑽井,耗時一年,最終無果而終,且花費高達100萬英鎊,在當時是一筆巨大開支。
英國此後設立了「開發辦公室」,協助各大公國進行小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七位大公隨後決定成立聯合委員會協調事務,並接管開發辦公室。1952年,「停戰諸大公國委員會」(Trucial States Council)成立,杜拜大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任命其法律顧問阿迪·比塔爾為委員會秘書長兼法律顧問。隨著阿聯的建立,該委員會隨之解散。
由於大公國之間的社會結構以部落為主,且邊界模糊,時常發生爭議,通常通過調解,偶爾也通過武力解決。為維持和平,英國設立了「停戰阿曼偵察隊」(Trucial Oman Scouts),作為本地的一支小型維穩部隊。
1953年,英國石油旗下的達西勘探公司從阿布達比大公手中獲得離岸石油勘探特許權。英國石油與法國石油公司(即後來的Total)合作,分別成立了阿布達比海洋石油公司與杜拜海洋石油公司。其後,開展了多項海底地質勘測,其中一項由著名海洋探險家雅克-伊夫·庫斯托領導。
1958年,一座來自德國漢堡的浮式鑽井平台被拖至阿布達比海域烏姆謝伊夫(Umm Shaif)珍珠床上空展開鑽探,並於當年3月在上塔馬瑪地層發現石油。這是停戰海岸地區的首個商業性油氣發現,並於1962年首次出口石油。阿布達比海洋石油公司隨後在扎庫姆(Zakum)等地再有發現,其他公司亦陸續在杜拜的法特油田和沙迦與伊朗共享的穆巴拉克油田找到商用油藏。
然而,陸上石油勘探受制於邊界爭議。1955年,英國代表阿布達比與阿曼,與沙烏地阿拉伯就布賴米省主權展開爭端。雖然1974年,阿布達比與沙烏地簽署邊界協議,意在解決領土問題,但該協議至今未獲正式批准。阿聯與阿曼之間的邊界則於2008年正式劃定。
海岸停戰石油開發公司在爭議區以外繼續鑽探,又挖掘了五口乾井。直到1960年10月27日,海岸停戰石油開發公司在塔里夫(Tarif)附近海岸的穆爾班3號井(Murban No. 3)終於發現可商用石油。1962年,海岸停戰石油開發公司更名為阿布達比石油公司。隨著石油收入增長,阿布達比大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開始推進大規模建設項目,興建學校、住宅、醫院與道路。
1969年,杜拜也開始出口石油。儘管儲量有限,杜拜大公拉希德利用這筆收入推動經濟多元化,最終將杜拜建成今日全球知名的現代化城市。
Remove ads
至1966年,國力不復以往的英國已無力繼續管理與保護停戰諸大公國。在英國議會中,議員們就皇家海軍是否有能力捍衛這些大公國也展開論戰。
1968年1月,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宣布政府決定終止與七個大公國的條約關係,該決定在1971年3月由時任首相愛德華·希思再次確認。就在宣布後不久,阿布達比大公扎耶德擔心國家安全,主動提出承擔英國駐軍全部費用,以換取繼續履行防務義務,但被英方拒絕。在英國工黨議員戈隆威·羅伯茨正式告知扎耶德英軍撤離的消息後,波斯灣的九個阿拉伯大公國嘗試組建「阿拉伯大公國聯邦」(Federation of Arab Emirates),但截至1971年中,儘管英國即將終止條約,這些大公國仍未就聯邦的具體條款達成一致。
獨立前夕的安全擔憂很快成為現實。1971年12月1日,就在條約到期前一天,一支伊朗驅逐艦編隊脫離波斯灣下游演習隊列,駛向通布群島並武力占領島嶼,使島上平民與阿拉伯守軍被迫撤離。當時英國一艘軍艦在場,但並未干預。另一支驅逐艦編隊則駛向阿布穆薩島,但沙迦大公哈立德已與伊朗達成協議,將該島租予伊朗,每年租金300萬美元,因此未發生衝突。
與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也聲稱對阿布達比大片領土擁有主權。直到1974年,阿布達比與沙烏地簽署邊界協議,才正式劃定兩國邊界。不過,該協議至今未獲阿聯聯邦層面的批准。伊朗的軍事行為也促使阿聯在隨後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中,對伊拉克提供大量財政援助。

原計劃納入「阿拉伯大公國聯邦」的巴林與卡達已於在1971年8月和9月宣布獨立。英國與停戰大公國的條約於1971年12月1日正式終止,12月2日,六個大公國——阿布達比(Abu Dhabi)、阿吉曼(Ajman)、杜拜(Dubai)、富吉拉(Fujairah)、沙迦(Sharjah)與歐姆古溫(Umm Al Quwain)——宣布組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拉斯海瑪(Ras Al Khaimah)則在1972年1月10日正式加入聯邦。
1972年2月,阿聯成立聯邦國民委員會(Federal National Council, FNC),由七個大公任命的40名成員組成,作為咨政機構。同年12月6日,阿聯加入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9日成為聯合國(United Nations)會員國。
1981年5月,阿聯成為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的創始成員國,首次峰會在阿布達比召開。
Remove ads
地理

阿聯位於西南亞,瀕臨阿曼灣和波斯灣,與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接壤。沿海平原是一片荒涼的沙漠,再往裡走成為沙丘,靠東部的是山地。它的北面是荷姆茲海峽,是波斯灣向外界唯一的海上通道,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從1974-1977年間,阿聯與沙烏地阿拉伯兩國對邊界劃分的處理上從未公開化,因此確切的邊界只有兩國各自的政府知道。
行政區劃

阿聯包括以下七個大公國:
Remove ads
政治
阿聯採用聯邦制。阿聯最高委員會由七個大公國的大公組成,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總理、內閣和議會來管理國家。有40名從各個部落來的成員組成聯邦國家議會複審被提議的法案。阿聯有一個聯邦法庭系統,5個大公國參加(杜拜和拉斯海瑪除外)。所有大公部落還有自己的世俗和伊斯蘭教的法律,用於民事、刑事和高等法院。聯邦最高委員會從委員會成員中選出聯邦總統和副總統,任期5年,沒有連任限制。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歷任總統由阿布達比大公國大公出任,副總統兼總理則由杜拜大公國大公出任。除外交和國防相對統一外,各大公國擁有相當的獨立性和自主權。聯邦經費基本上由阿布達比和杜拜兩個大公國承擔。
阿聯現任總統是阿布達比大公穆罕默德·阿勒納哈揚,2022年就任;副總統兼總理為杜拜大公穆罕默德·阿勒馬克圖姆,2006年就任。
軍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武裝力量,官方名稱「聯邦武裝部隊」,總司令部在阿布達比。
經濟


珍珠(採珠業)曾經是阿聯的支柱產業,這一情形一直延續到1960年。自從1966年在阿聯發現石油以來,原來的荒蕪的沙漠一下子變成了富庶的油田,使這個國家在經濟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整個阿聯的石油儲量,阿布達比大公國就占了90%以上(其國土面積約佔阿聯總面積的85%),而杜拜大公國的石油儲藏量相當小,所以阿布達比是本國的石油中心。杜拜的繁華也並不是因為有石油,杜拜因為堅信「當第二名會餓死」,很早就開始投資實業,10年GDP總值成長230%,其中石油收入卻僅占6%。它的發展建設是全方位的多元化,1970年代開運河、1980年代做貿易、1990年代推廣觀光旅遊,到21世紀,這裡已經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觀光旅遊購物城、科技網路城,旅遊經濟已成為杜拜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此外,阿布達比的旅遊業也相當的發達,年平均增長率是15到20個百分點,有商務目的的遊客對阿布達比的飯店業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在一些比較重大的會議和貿易博覽會期間,飯店賓館的客房使用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近年來,人均GDP排名世界前二十。21世紀起,阿聯發展了民航產業,如阿布達比王室投資的阿提哈德航空(الاتّحاد,Etihad)與杜拜王室投資的阿聯航空(طَيَران الإمارات,Emirates),在短期內達到急速發展,共擁有數百架民航機,並發展以阿布達比、杜拜為核心的全球航空轉運網路,市占率在中東可謂執牛耳的地位。
阿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在海外菲律賓人之中,在阿聯就業的菲律賓人在人數上佔第三位,此外還有來自大量其他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的勞工。
2013年3月中旬,耗資6億美元、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中式太陽能發電站-「太陽一號」(Shams 1)在阿布達比西南約150公里的扎耶德城市郊沙漠地區落成,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發電能力達100千瓩,它可為2萬戶家庭提供電力[9]。
Remove ads
人口和宗教
阿聯九百萬左右居民中,外國人有七百六十萬人,一部分是外籍勞工,其中50%人口是南亞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並非阿拉伯人,也有很多早先移居至此的南亞裔住在鄉下地區。宗教信仰本地阿拉伯人大部分是伊斯蘭教;外籍人士除了信仰伊斯蘭教外,也有少數信仰基督宗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無神論。全國80%人口能讀書寫字。因為外國人眾多,除了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外,英語是該國的重要語言。
文化
阿聯以伊斯蘭文化為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關係密切,當地政府與阿布達比文化基金會合作,盡力保護傳統的藝術和文化。阿聯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社會生活與國際接軌,同時與國際文化兼容並包,西方的各種體育運動在阿聯亦極受歡迎,在阿聯可以看到一級方程式賽車和駱駝賽跑。
阿聯的節假日大多是伊斯蘭教的節日。
交通
各大公國間有現代化高速公路相連,境內建有一條貨運鐵路(哈卜善-魯維斯),總長266公里。公路總長約4,080公里,道路品質位居世界前列。
全國有12個主要海港,年貨物吞吐量達10,540萬公噸。貨櫃吞吐能力為每年2,650萬個標準箱。阿布達比的哈利法港是中東地區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港口,並擬建成全球最大的產業集群區。杜拜傑拜勒·阿里港是全球最大的人造港和中東地區最大的港口。
- 杜拜地鐵
- 杜拜電車
- 阿提哈德鐵
- 阿布達比地鐵
- 在阿聯鐵路運輸
- 杜拜道路運輸局
- 杜拜手推車
- 朱美拉棕櫚島單軌鐵路
阿聯境內共有機場39個,其中包括阿布達比、杜拜等7個國際機場。在全球航空公司的競爭排序中,阿聯航空公司居阿拉伯國家首位。阿聯已同156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航空協定,世界各國的110個航空公司有定期航班飛往阿各機場。
杜拜及阿布達比為中東地區重要的航空中樞,許多來往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之間的班機均會以此地作中途站。
日本竹中工務店為阿布達比國際機場設計了三座豪華航廈,和杜拜之間有直通巴士連接。
- 沙迦國際機場(Sharjah International Airport)
- 杜拜國際機場(Dub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 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Al Maktoum International Airport)
- 阿布達比國際機場(Abu Dhabi International Airport)
- 艾因國際機場(Al Ain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艾因西北8海里(15公里;9.2英里)。 它於1994年3月31日開放。每周有14次航班和4,000名乘客通過機場。 它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五個最繁忙的機場。
- Al Bateen行政機場(Al Bateen Executive Airport)是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東南部6.5海里(12.0公里;7.5英里)的專用商務噴氣機場。 其他租戶包括阿聯政府的航空資產。
- 達爾馬機場(Dalma Airport)是一家服務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達爾馬島的小型機場。 它能夠處理中小型飛機,大多數飛機穿梭島嶼和其他城市之間的工人和遊客。
- 富吉拉國際機場(Fujairah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富吉拉以南1海里(1.9公里;1.2英里)。
- 哈伊馬角國際機場(Ras Al Khaimah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拉斯海瑪的波斯灣大公國11海里(20公里;13英里)在同名的城鎮南部。 機場有兩個客運大樓,以及貨物,飛機維修和航空培訓設施。
- 貝尼亞斯機場(Sir Bani Yas Airport)是一個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服務於巴尼亞斯島的機場。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